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牧琳爱是位年过九旬的美国老人,9年前,她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山东农村定居。一个年逾八旬的美国老人,为何要在人生暮年选择定居中国?在这位老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2.
刘明生,某市离休干部,其妻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留二子一女,均在该市工作,并已成家另过。长子数年前因车祸身亡,其媳改嫁他人,遗一女刘艳由刘明生老人抚养。刘明生老人因年老体衰,一人难以承受家务及抚育孙女重担,5年前经人介绍与王兰芝结婚。王兰芝早年丧夫,仅有一女已成家。对于两位老人  相似文献   

3.
我现在住的地方有些特别,是二十几年前安置部队离退休干部的一处3层楼房。因此,整栋楼居住的几乎全是老人。为了照顾年迈的姥姥、姥爷,4年前我搬到了这里。特殊的经历使得老人们生活富足,也使他们生活节俭简单。周末的时候,儿孙们会从不同地方赶来,院里车辆来往着会热闹一会儿。平时缺少人声的院里显得异乎寻常的安静,大部分时间老人们都独居,邻里之间也很少走动。  相似文献   

4.
15年前,一位不识字的东北老人在出远门探亲时,与侄儿在火车站走散了。此后,他靠乞讨活命,在外流浪了两年多。就在老人生命危在旦夕之际,善良的苏北农民徐为余搭救了老人,并将老人带回家。13年来,徐为余和妻子克服家庭经济困难,一直把老人当作父亲一样赡养……  相似文献   

5.
李庆 《社区》2011,(28):53-53
72岁的独居老人刘老爹3年前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孙婆婆,本以为可以携手度晚年的两个老人,却遭到了儿女的反对。无奈,他们只能求助居委会……  相似文献   

6.
几年前,我曾去平顺西沟采访过申纪兰老人。对于申纪兰最初的印象是来自我的母亲。大约是二十几年前了,我去宾馆看望来参加省妇联会议的母亲。我一到那里,她便用兴奋的声调跟我说:"今天可算是见着申纪兰了。"当时,我的反应比较平淡,不能理解母亲的"兴奋"。直到几年前,因为要对申纪兰老人作一次专访,在去平顺之前,我便将她的全部资料调了出来,这一看,敬意油然而生: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半个世纪以来,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她参加过世界妇女大会,受到了  相似文献   

7.
《山西老年》2015,(4):66
编辑同志:3年前,72岁的母亲因病治疗出院后,我们6个子女就老人赡养及老人财产处置问题达成如下协议:由我将老人接回家中一起生活,并负全责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赡养老人、直到为老人养老送终。老人的两居室房产归我所有。2014年3月,母亲因心脏病复发再次住院后,医方建议老人做心脏支架手术,需安3个支架,并告知整个手术费用约10至16万元。我与其他5个弟弟妹妹商量,提出手术费由母亲支付一半,其余大家分担。可弟弟妹妹认为当初约定明确,  相似文献   

8.
彭瑜 《百姓生活》2010,(2):33-34
结婚一个月,妻子跑了,上门女婿选择留在岳父母身边照顾二老。二老深受感动,为他再次张罗婚事。他成为老人的儿子。孝敬二老十多年后。他于两年前突然去世,他后来的妻子又坚强地担起孝敬老人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记得在十几年前,社会上讨论过人心冷漠的问题。当时,一位老人到自由市场买菜,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因为没人管他,大冬天,被活活冻死了。试想,如果那位老人是你我的父亲,我们会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0.
日本老人诗朗诵在日本,朗诵诗歌被人们视作一种既健心又健身的活动。日本广播公司10年前创办的朗诵函授中心共接纳了4万余名学员,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竟占六成以上。老人们纷纷将自己的诗朗诵录音带寄往函授中心,再由教师作出点评和指导。日本的健康专家们认定,老人常进行诗朗诵可增加肺活量,改善记忆力,甚至还可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06,(6)
“网络”与“老人”,这两个词几年前还很难联系在一起。如今,老年人上网已不再是新闻,互联网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的新工具和新空间。现在的年轻人担子越来越重了,为了事业、家庭在外辛苦奔波,对老人的照顾与陪伴越来越少。有些老人  相似文献   

12.
正杨森是搜狐焦点销售总监,17年前,他还是新兵,在军民联谊会上与北京支大妈相识,得知老人无依无靠,他答应照顾老人余生。之后,杨森无微不至地用孝心践行着自己的诺言。17年来,他们相依为命,体味着人间最简单幸福的亲情。  相似文献   

13.
李庆 《社区》2011,(19)
72岁的独居老人刘老爹3年前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孙婆婆,本以为可以携手度晚年的两个老人,却遭到了儿女的反对。无奈,他们只能求助居委会……案例相恋3年多,却因子女反对,始终未能领取结婚证。8月24日,经过居委会多  相似文献   

14.
杜品华老人原住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辉山镇。两年前搬到了犍为县跟着她的养子生活,居住在县城内的一个单元楼里。老人的儿子、儿媳在县城做小买卖。记者到他们家时,只有老人和她的小孙女在。当时,杜品华老人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梳头,她一边说:“请坐!请坐!”一边把满头的白发拢在后面,用皮圈去扎。没想到皮圈断了掉在地上,记者给她拾起来,她很麻利地将皮圈接好,扎到发髻上。动作娴熟,像一位少妇。老人说,她的眼睛看不见已有4年了。4年前,她不但能下地干活,还经常上山割猪草、拾柴。前年,她还拄着拐杖到辉山镇赶集呢。记者问:“听说你会看病,…  相似文献   

15.
北野 《社区》2010,(12):10-11
记得在十几年前,社会上讨论过“人心冷漠”的问题。当时,一位老人到自由市场买菜,心脏病发作,倒在地上,因为没人管他,大冬天,被活活冻死了。试想,如果那位老人是你我的父亲,我们会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16.
罗新祥 《老友》2013,(6):55-55
编辑同志:我父母一共生了我们3兄弟和1个小妹。我们3兄弟都是一结婚就被父母撵出家门立户单过,只有小妹一家一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3年前两老双双得病住进医院,不久以后两位老人先后离世。办完两位老人的丧事后,  相似文献   

17.
今年80岁高龄的程月萍老人,已与癌魔抗争了15年之久。前些天,笔者见到了这位神奇的老人,但见她面色红润,精神矍铄,性格开朗,热情大方,谈到与病魔斗争的经验,老人娓娓道来:我原是一名幼儿教师。15年前,正当我退休享受天伦之乐时,医院诊断出我患了食道癌。大病临身,是惊慌失措,还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我订阅《老人天地》杂志的第20个年头了,回想当初与《老人天地》结缘,实属一种巧合。20年前,由于体弱多病,不到50岁我就下岗当了调研员。那是我情绪最低落的一段时间,整日无所事事。1985年10月,我  相似文献   

19.
仁心 《百姓生活》2014,(1):38-39
11年前,一位九旬老太成为一个环卫工家庭的“房客”,两年后,无依无靠的她再也掏不起房租,善良的环卫工夫妇非但没嫌弃老人,反而赡养老人安度晚年。其间,他们经历3次搬迁,始终对老人不离不弃,并举债为老人治病。这对环卫工夫妇就是江苏淮安的唐玉宝、张海琴,‘他们的善举感动了千万网友,2012年,张海琴入选“中国好人榜”。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苦命人,幼年丧父母,终身未娶,只有一养子。9年前,养子不幸病故。本以为我这孤苦老人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