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进 《东方论坛》2007,3(4):52-56
何其芳文体转型的意义在于其彻底性.仅仅数年的工夫,他就从一个低吟着梦幻曲的"小资"诗人转变成一个党的坚定文艺战士,从而完成了二十世纪汉语文体的两个主要类型--五四文体与革命文体--间的转变.何其芳的文体转型从技术上来说主要体现于词汇和语法修辞两个方面:前者显示了激情和"大我"的革命词汇如何取代了幽冷的拟古词汇和超脱的五四词汇,后者则表现出作者如何用切当的话语方式体现他变型中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17世纪英国诗歌在意象、比喻方式、句型结构等文体方面显示出了与16世纪英诗的显著差 异,形成这种文体的文化根源则是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的巴罗克文化。巴罗克文化促使英国诗歌从 客观摹仿向主观表述内视化转向,巴罗克文化表现出来的内心焦虑感和视觉呈现的恢宏性也规定了17世纪 英国诗歌文体的张力性和夸饰性。这说明诗歌文体的生成不是孤立的文学内部发生学现象,而是特定时期多 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相似文献   

4.
拟作是汉代文体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现象。拟作是一个尊体与破体相互交织的过程,汉代的诸多文体常常是在拟作中获得认同,在认同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创新,创新后又被拟作的。汉代拟作促进了文体的定型、文体的创新和文体理论的发展,体现出汉代鲜明的文体自觉性,是文学自觉意识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体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文化叙事系统。以“笔”观念为基础,刘勰讨论了史传以下等17种具体文体。总体上看,刘勰文体论既重文体的自然起源,又重文体的义理关系,体现了事实描写、逻辑描写与知识寓意、审美寓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文体化与活性化,是大江健三郎的"语言-文体"观在创作实践中的文学创作策略.这一方面使得他所倡导的想象力论落实到了具体的文体问题上,一方面又使得他对日本传统私小说文体的解构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学归属、文体特点、文体选择等方面对近十五年的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8.
文体是作品的体式,是人类体验、感受、理解世界与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是作者对与作品内容有联系的全部形式因素的整体判断与表现,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同时包含作者的个性化创造。文体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文体教学中要抓住各个文体特点,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并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实用文体与文学文体在文体特征、思维方式、社会功用、主旨内涵、写作主体与受体等方面既有差异性又有交融性,对此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文体演变的一些规律。这是文学理论和写作理论都应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作文教学放弃文体教学,主要是因为对文体本身认识不清,加上传统作文技能教学的种种弊端,因而导致当前作文教学处于一种无目标状态。作文教学需要探究一种新的文体教学理念,在与传统文体技能训练的比较中说明文体意识培养的特色,在主客观因素的统一中阐释文体意识教学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秦牧散文题材广阔,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文笔动人。在谈天说地、辨析名物时,把思想教育、生活知识和美的享受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文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钱穆文学美学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钱穆的文学研究不仅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特色和文化内涵,而且深入经、史、子、集各部探究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的精髓,并通过对中西文学的比较阐发出中国文学“情当境而发,意内涵成体”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秦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秦代历史短暂,文化底子较薄,特别是秦实行“焚书坑儒”的文化专制主义是秦代文坛寂寞的主要原因。作者同时又从历史文献及前人研究成果中挖掘出秦代文学的具体成就,指出秦代文学有其特色,是那个特定历史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各种文学形式在不同情况下步履艰难地发展着。实事求是地总结秦代文学的成就及其成因,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蒲松龄的辞赋作品共有25篇;其内容有铺写名胜古迹,抒写身世之感,刺世讽世劝世,单纯咏物,描写灾荒,描写日常生活情态六类,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题材、主题的开拓与创新,风格的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情节性、故事性因素,体式、语言的灵活运用四个方面;蒲松龄足以占据二流赋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对韩、柳古文运动及其理论研究中,人们对于文道理论尤为重视,而对于古文的文体创造与体性却有所忽视.本文指出,韩、柳古文的创造主要遵从了三条路径:从时态上看,是非今革古之路;从语体上看,是融合骈散之路;从观念上看,是出文入笔之路.正是这几条路径的选择,创造出了韩、柳古文这种混合今古、以散带骈、跳出文笔的全新文体,中国散文学史也因此从文笔对举阶段走向了诗文并称的新阶段.对于以往研究中诸如古文运动以骈文为对立面等不实认识,本文也有所纠正.  相似文献   

16.
《传习录》上下卷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语录体散文。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了古代语录体散文的体式结构;二是注重人物的形象刻画;三是善于用比。《传习录》开创了心学语录体散文的先河,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体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之大宗,在魏晋时期达到繁盛,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达二百多篇。其时,论体文堪称仅次于诗、赋与书信的第四大文体。这些文章思虑深湛,文采精拔,不仅是思想史上珍贵的文献,也是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品。魏晋论体文在艺术上呈现出新的风貌,成就斐然。主要表现为:浓厚的主观色彩,强烈的思辨特色,多样的论文形式,鲜明的语言美质。可谓为"穷理致之玄微,极思辨之精妙",独步千古,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8.
综观先秦两汉历史散文的嬗变轨迹,我们发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四种要素在其间起伏消长,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核心化或边缘化的地位.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态度主要表现为经学性或史学性的,到了<史记>文学质素强化,史学意识自觉化,哲学精神核心化,经学层面边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开创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一个时代.  相似文献   

19.
对于《老子》的文体性质问题,学术界主要有"散文"、"诗体"、"赋体"三种看法。《老子》"散文"说是西学思潮影响下的产物,与《老子》文体生成演变的文化背景并不完全吻合。《老子》"诗化"色彩极为浓厚,部分章节具有"赋体"特征,《老子》与先秦诗、赋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个充满了历史进步意识和自我解放内涵的概念。20世纪中国社会所面对的一个重大的热门话题就是现代性诉求,《语丝》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刊物之一,关键就在于其鲜明的现代性诉求。《语丝》散文的多样化和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对于推动我国现代散文文学的发展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