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索取权的归属:理论分歧与现实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过程中,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成了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由于牵涉到公有产权的变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剩余索取权的归属都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作三个方面的尝试:(1)梳理有关剩余索取权归属的理论分歧;(2)考察剩余索取权的归属在现实中的变化;(3)讨论由现实变化所引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分析私营企业中的剥削问题,需要从理论上阐明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归属。传统企业制度和 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中的“剩余索取权”的处理方式不同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分析。在现代法制社 会,资本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而“无偿侵占工人利益”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和不合法的。按照经济学的分析, 所谓剥削。是指某一要素所有者凭借某种特权而获得了其贡献以外的超额所得。在我国现阶段,维护私营企 业内部雇工权益的主要力量是政府与工会。  相似文献   

3.
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是企业所有权的表现,是企业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产权不明晰、股权设置封闭、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给农村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等隐患。对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研究是打开公司治理理论大门的"钥匙",我们可以借鉴现代产权理论,按照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来促进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一、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配与企业制度演变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企业是不同的资产所有者通过契约形式合作组成组合资产,并把组合资产的索取权(收益权)与控制权在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组织。即企业是一系列合同(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形式。企业的资产包括资本、企业家才能和劳动,分别归资本所有者、经营者和工人所有。索取权(收益权)是组合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动力,控制权是收益最大化的技术实现条件。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组合资产的收益是不确定的,这就导致企业契约是一种不完备契约…  相似文献   

5.
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与剩余索取权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关于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必须用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来解决。无论未来经济如何发展,人力资本都不可能超越非人力资本,也不可能改变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可分离的产权特性。非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决定了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风险的真正承担者,他们最有资格拥有剩余索取权,由人力资本所有者独享剩余索取权的推测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企业所有权包括企业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的要求权 ;剩余控制权是指合约中未明确规定的状态出现时的相机处理权 (决策权 )。现代企业所有权配置的基本原则是让企业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分享对应 ,即企业剩余控制权配置给经营者享有 ,企业剩余索取权配置给企业的股东与经营者享有。改革开放以前 ,国有企业的所有权 ,即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均配置给国有企业股东———国家(政府 )独享。因此 ,那时的国有企业由于外部缺乏竞争机制所产生的压力 ,内部缺乏激励机制产生的动力 …  相似文献   

7.
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合约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将无法完全的部分称之为剩余,而与剩余有关的一些权力,称之为剩余权。假定剩余权分为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针对不确定性产生的利润而言的,而剩余控制权是企业的一些生死攸关的决策,并将这两种权力统称为剩余权。既然剩余权力面临着配置问题,那么在理论上可能存在最优。我们通过对一元产权企业、二元产权结构企业与多元产权结构企业的分析得出企业剩余权的配置可能存在最优解,即当所有要素对应的剩余权力变化至要素的剩余权边际贡献相等时,企业的剩余权配置达到最优,而要素剩余权力边际贡献的改变则要依赖于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形成了由要素相对重要性为起点的均衡剩余权配置的关系,而由此得出的结论对国有企业改革可能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讨论经济制度与产权结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产权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度是支配特定经济主体的活动方式和相互交易关系的行为规则,不同的制度安排相应地界定了经济当事人不同的权利。产权由使用权、交易权和收益权组成。产权的可分割特性使得产权权利束可以被分解和重组,进而形成有所差异的产权结构。制度的不完备会导致产权残缺,进而形成低效率。在制度中列明的权利是专用权,未列明的权利是剩余权。对专用权而言,产权在结构上表现得越完整、越完全,对当事人的激励和约束就越充分,经济绩效也就越高。对剩余权而言,不仅要注意剩余索取权的有效配置,而且要注意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通常应该赋予拥有剩余索取权的主体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9.
论股权资本分配中的剩余分配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股权资本分配中的剩余分配原则□卢福财股权资本所有者是企业资产的终极所有者。股权资本分配是一种最终分配。股权资本分配中体现着剩余分配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股东权益是一项剩余要求权;第二,利润是收入与成本的剩余;第三,股息(或股利)是利润...  相似文献   

10.
卡尔文·柯立芝曾宣告,美国的事业是企业(萨级尔森,1982)。确实,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多数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当前,众多关于如何搞活国有企业的讨论与研究,其实质是关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如何改革与创新问题。其主流方向是以产权理论为基础,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及控制权的安排人手,寻求国有企业制度安排的最佳方案。但客观地讲,“企业治理结构”在国内还是一个新名词,其具体含义还没有得到一致确认。张维迎(1996)认为,企业治理结构是指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关系及其演进机制的分析,提出企业制度的演进趋势是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基础上的适当统一,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在更高层次上的统一.基于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复杂的配置关系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代理问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协调取决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有机统一,而其前提条件是消除制度与市场约束.  相似文献   

12.
简要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国家和政府是企业产权的唯一持有者,而职(仅是名义上的所有者,这是造成国有企业产权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确保企业剩余索取权内在化,并保持其流动性是产权效率的内在动力是国企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间接定价机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在区分人力资本“潜在价值”和“实际价值”的基础上 ,把分享企业剩余 (利润 )理解为企业中对人力资本“实际价值”的间接定价机制。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剩余的分享比例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自身属性以及社会制度环境。在现实企业中 ,不同属性的人力资本对企业剩余具有不同的分享方式和分享机制。有限合伙制基金中 ,管理型人力资本 2 0 %左右的剩余索取权通过合伙契约方式被明确规定下来。高新技术企业创立时 ,技术型人力资本被直接纳入企业股本中 ,以实际股份享有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股票期权制和期股制中 ,经营者的管理型人力资本以“期权”和“期股”形式被间接地延迟股份化。在大多数的雇员持股计划中 ,雇员通过公司捐赠方式免费获得公司股票 ,使得其作业型人力资本或多或少地参与了企业剩余分享。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温州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禀赋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主体缺位、民主监督失效等体制性缺陷所带来资产流失、利益分配冲突等社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温州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温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资源禀赋和政府自愿选择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产权改革,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归属,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建构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和监督机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索取权。但在温州产权制度改革中,集体股的设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及股权的封闭性与开放性问题仍是亟待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尽管公司治理受到各个国家以及理论界的重视 ,但目前对该词仍没有确切的定义。众多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它进行了解释。尽管尚不存在有关公司治理的一致定义 ,但是理论界普遍认为公司治理应包括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公司内部治理主要是通过一种制度安排 ,用以支配若干在企业中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团体———投资者、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的关系 (钱颖一 ,1995 )。这种安排是在公司各个利益主体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 (简称控制权 )有效配置的一种产权安排 ,这种产权安排从本质上决定了公司内部治理的…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产权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力资本自身价值的补偿表现为工资收入和人力资本存量增值,这种增值附着于人力资本载体并与载体不可分;另一方面,收益性分配表现为企业剩余的增加.人力资本产权价值的集中体现就是剩余索取权.本文讨论人力资本收益权的目的在于后者,其根本点在于探讨人力资本产权价值对企业剩余索取权应有的分享比例.  相似文献   

17.
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以来,理论界对国有企业用生产发展基金等自有资金所购置的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一直持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既是国有企业,留利自然归国家所有;也有人认为,企业留利应当归企业所有。而笔者则认为,一个国有企业上交税、利之后的利润余留,其所有权应当归属于该企业的劳动者集体,它是劳动力所有权在企业盈利中所具有的收益索取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课税谁负?这个古老的话题一直是西方经济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市场机制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税负归属与转嫁问题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且日渐醒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理论界对在我国现实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税负转嫁等问题,看法是不尽一致,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一种观点认为税负完全由生产者负担,不存在转嫁的问题。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它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也就是c+v+m,它们都是由劳动…  相似文献   

19.
以剩余索取权理论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激励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和开发商必须要考虑非物质文化资源拥有者(当地群众)的剩余索取权问题,从资源拥有者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成为自己文化开发的最大受益者.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茹兰 《东岳论丛》2004,25(5):149-151
企业家是市场经济最稀缺的资源。企业家人力资本定价取决于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安排 ,其核心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激励。企业将剩余索取权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间接定价的媒介 ,借以实现在企业家利益、投资人利益、企业整体利益的复杂博弈中谋求相对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