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近年来,企业购并虽多,但真正能创造收益的企业并不多.对此,作者通过对整个购并过程进行分析,认为购并前企业产权不明晰、缺乏核心竞争力,购并实施中的溢价接管,以及购并后的整合不力是导致企业购并失败的原因,而购并失败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购并成本的膨胀及不可控.对此,建立明晰的企业产权制度,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对目标公司进行详尽的审查,以及循序渐进的进行购并后的整合,同时加强企业购并外部环境的改善,将会有助于降低企业购并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购并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企业购并过程中最主要的方面,即目标企业-非上市企业的定价,购并中的非上市企业价值不仅包括企业没有被购并时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还包括由于兼并产生的一系列协同效应和其他因素而导致额外的收益(溢价)的部分,那么非上市企业的价值就是购并前目标企业的价值加上溢价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当前利用净现值 (NPV)方法对企业战略购并价值的评估存在许多不足 ,这也是难于实现企业战略购并的价值 ,导致诸多购并案例失败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投资期权这一新的工具分析企业战略购并 ,探讨对企业购并中各种价值的更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我国企业购并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有关企业购并的实际运作正搞得轰轰烈烈。这是对于传统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并使之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实现正常运转的表层反映,也是我国当前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而笔者认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应理性对待企业购并中的所谓“低成本扩张”问题。在企业实施购并策略时,应该严肃地思考:购并究竟是不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一经济活动到底需不需要成本以及需要多大的成本?企业购并究竟有没有风险  相似文献   

5.
根据企业并购中人力资本价值评估对象的特殊性,可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生产型和经营管理型两类分别进行评估。生产型人力资本价值主要由其成本构成,可采用工资报酬折现法进行评估。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则须兼顾人力资本成本及其为企业创造的剩余价值,因而可用收益折现原理构建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模型。这一模型可操作性较强,可为企业并购估值提供决策参考,有利于企业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对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问题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进行教育等投资而产生的一种创值能力。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条件。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已成为必然趋势 ,人力资本收益包括工资性收益和分享利润性收益。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户可以分为离农户、兼业农户、纯农户和无地户四类。农户家庭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农用承包地、宅基地、共有集体公益用地和乡镇村企业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村未利用地。目前不同类型农户及其土地收益已经分化。土地收入对农户家庭的经济和保障功能减弱,引导离农户退出土地、兼业户出租土地、纯农户经营土地,提高农户土地财产价值化程度和农户土地财产收入能力,不仅能促进土地持续生产力培育,而且能增加纯农户土地收益,促进良性城镇化。  相似文献   

8.
农村贫困学生教育投资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贫困家庭的教育投资是农村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需要全社会长期关注。分析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成本补偿、教育机会、成本与收益和规避风险的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对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认识,有助于找到解决农村贫困家庭教育投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分析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决策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主要是基于利润的考虑,而到底是采用跨国购并的方式还是采取新设投资的方式是综合权衡二者成本与收益之后进行的决策。通过对购并的价格、运用低技术时企业的垄断利润和新设投资的净利润等因素的考虑,跨国公司会最终决定进入东道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按照购并成败的不同界定方式和购并的各个阶段,可以将购并在理论上化分为“古典研究”和“购并后整合研究”两种。这两种研究方法各有特色,各有利弊,我们认为购并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价值创造不仅仅在于购并的计划或谈判阶段,当然也不只局限于整合阶段;同理,对于购并失败的剖析也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而应着眼于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下变得扑朔迷离。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国际经济逐渐回暖。从世界并购史可以看出,大型的并购都先于经济复苏兴起,在这一特殊时期,国内并购浪潮再次袭来。认识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并购整合与经济发展辩证关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并购战略中的团队重组及其增益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并购,无论是国外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还是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的并购,都会发生两个企业之间的团队重组。因为是国际并购,所以团队重组看起来是人员重组,实际上是理念重组、规则重组、机制重组等。团队重组得当,会产生增益效应;团队重组不当,就会产生减益效应。在国际并购战略中,并购的双方都希望通过团队重组能够产生增益而不是相反。通过国际并购中团队重组的机理分析和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部门中团队重组的研究,可以发现,重点推进团队的合理重组是国际并购战略的关键,是避免过大的震荡而推动并购后持续成长、保持和获取新的战略优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高层管理团队胜任特征对并购整合效能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高层管理团队理论提出以来,其实证研究大致呈现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探讨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背景特征对组织产出的影响;二是探讨高层管理团队异质性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以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为研究对象,在对胜任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并购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胜任特征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对该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为并购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配置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科技与价值是人类理性不可或缺的两重视界,但是当人们将科技理性置于人类理性的核心位置时,科技与价值分离了,科技异化为统治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科技与价值分离的异化现象跨越了国界和社会制度壁垒,甚至上演了技术霸权主义,使科技成为检验整个人类风险与灾难迅速扩大的实验室。全球化下科技与价值分化风险的减少与消除在于确立人化科技价值观,促进科技以无愧于全人类命运的方式发展,在于始终执守"以人为本"的和谐科技关系原则,也在于公正、公平、合理地重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以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并购瑞士事坦格集团为例,对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并购的动机、能力、目标公司选择、公司匹配等四大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主要是由于市场战略路线、品牌影响力提升、低价资产出现以及法律允许和放松管制等原因促成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需要具备决策、人力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在选择目标公司时要统筹考虑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战略目标、目标企业发展潜力及协同效应的发挥与客观环境优劣等因素;而公司匹配主要通过经营协同效应和文化协同效应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从旅客出行交通方式选择入手,在综合考虑旅客收入、出行费用、出行时间、安全舒适度、服务水平等因素基础上,提出一个简化且合理的时间价值计算模型。以北京-太原客运通道为例,通过对不同收入旅客出行交通方式选择进行调查,计算出不同收入阶层旅客的时间价值。结果发现,不同收入的旅客时间价值是不同的,但不同收入旅客的每小时时间价值约等于该群体每小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左右。这一结论对各种交通运输工具的定价及交通资源的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对其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经研究发现中国休闲农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经营主体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较为离散,总体呈现"东部集聚,西北分散"的分布格局;休闲农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地区GDP和职工平均工资与休闲农业从业人数呈负向关系,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呈正向关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数和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和城镇居民数呈正向关系,和公路里程数呈负向关系。建议提高经济发展水平,重点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继续完善休闲农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8.
论文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过程中各参与方的行为动机,特别是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分析国有企业经理层和政府参与并购的特殊动机。进而探讨了各参与者的行为动机对外资并购中国国有企业交易价格的影响。论文指出,供求关系失衡以及政府的非市场化动机等是外资并购国有企业较低交易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给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有迹象表明,滥用会计估计正成为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来说大部分上市公司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并不大,资产质量较佳,在本年度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资产贬值;但公司中普遍存在机会主义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公司利用会计估计调节利润的意图比较明显;ST类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在本期进行了“大洗澡”;虽然审计师在审计高风险企业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审计师的独立性和职业谨慎还需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杜书瀛 《南都学坛》2006,26(1):55-62
“电信技术王国时代”,由于“全球化”、“电子社区”的出现以及人的感受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条件也随之改变,文学艺术和文艺理论遭受巨大冲击。由此,国内外一些理论家认为文学将走向终结,文学的时代将不复存在,有人干脆说文学将消亡。目前国内学界就此展开激烈争论。我认为文学不会消亡。文学不死的理由在于它固有的人文本性和人文价值。文学是关于人类生存本质的艺术。文学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其“内视性”,它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内视化的世界———阅读会逼迫我们去建构起内视的对象,使心灵“观看”到的一切充分内化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与情感世界,从而使我们更为积极主动地同时也更为深入地领悟文学意象的内涵和意义。因此,文学总是能使我们达到更为深刻的历史深度和人性深度。无论图像社会怎样扩张,也不能取代文学、取消文学。文学超越了感性空间的束缚,在纯时间性的内视世界中开拓着完全属于它自己的审美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