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器之辨是中国哲学史长期讨论的话题;道器之辨经历了道器本末未定论、道本器末论、器本道末论三个发展阶段;道本论强调要"以道御器",让器服从于道,服务于道;而器本论者认为道器不相分离,无形之道不能脱离有形之气。  相似文献   

2.
以“道”为中心 ,运用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方法 ,探讨了老子泛道思想的丰富内涵 ,以及“道”与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治国之道、用兵之道、治民之道等的内在联系 ,侧重于老子对社会平等、天下太平、生活安定的向往 ,以及对君主无道行径的鞭挞。老子的思想 ,不仅有助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且展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3.
老子的道永远处于无限创化和生发的状态,具有无限的内在动态激发性。对道的把握要从四个层面着手:道体、道相、道性、道言,但这四个层面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对道在四个纬度的阐释,是对它们内在关联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道,既是中国文论的基本范畴,又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因此,要讲清楚中国文论的道,必须以中国哲学的道论作为思想基础.中国哲学的道可以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以此为基础,中国文论的道也相应地可以区分为非常道与常道.中国文论与中国哲学讲的道都主要是不可以言说、不可以名言相求的本体意义的常道.道与情、意还有深层的体用关系.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是创生天地万物的状态和过程,具有无限的内在激发性。对道的把握要落实在三个层面:道性、道相、道言,但这三个层面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对它们内在关联性的描述,进而从把握道的内在规定上开启老子的道的审美纬度。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探讨具体事实和道理时要求言意协调,对于本体道———"天道"则流露出"言不尽意"的倾向。老子以本体道———根本道理来反思各种具体道,要求超越具体的"言"。韩非、墨子重视具体道而轻视言和文,庄子领悟老子的本体道而提倡忘言。汉代学者将孔老之道作了认识论和实践论方面的具体解释,重道轻文,重意轻言。何晏以"无"消解了政治伦理之道,强调"道"的不可言说;王弼以无为用,既用本体道来反思具体道,又由具体道去领悟本体道,形成道文同一、言意兼重的观念,消除了圣人和一般人、经典和一般著述之间的界限,不仅促进了文的自觉,也促进了人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方东美基于形上学的立场,对老子哲学思想中“道”这一核心范畴所作的理解以及对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个方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道无名。所谓道之“名”,实际上只能算作是道的“称谓”。名与称谓不同。名要符合客观对象的外形或内在本质;称谓则是主观需要的产物。从外部特征上看,道无形;从内在品质上看,没有任何概念能囊括道的本质。这两方面决定了我们无法为道命名。道的称谓包括道、有、无、大、小、朴等等,它们虽均不足以成为道之“名”,但都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道的某一部分内在品质。用“称谓”的方式界说道,是《老子》界说道的特有方式。  相似文献   

9.
论“道生法”的法哲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与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二者在战国中期的黄老学那里结合起来,出现了以道论法的思潮,集中表现为"道生法"命题的提出。在"道生法"命题中,道为法的本体,是法产生、存在的依据;法是道的显现,必须在道的原则下运行,法目的是使人与万物归于道,道和法之间是体与用的关系。作为执道者的圣王是道与法的中介,是现实的立法者,必须受到道和法的约束。  相似文献   

10.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元范畴 ,其语源学根据源自《老子》。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 ,通常将“道”视为“无为”、“无己”的自然之道 ,主张从无形观察“道”的美妙、从有形的变化观察“道”的界限 ,从而使道家之“道”呈显出素朴、变易、博大、玄妙四个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行为的终极合理性由"道"所确认。孔子和孟子从实践层面解释"道",早期道家则从本体层面分析"道",他们的思想在荀子处有一合流。通过对荀子"道"论的梳理和解析,可以证明荀子之"道"实包括自然之道、本体之道、实践之道三个层面。荀子是把孔子和孟子的实践之"道"根植于道家的本体之"道"之中了。  相似文献   

12.
道论开启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大门,在理论上必然要关注道本体论形成的逻辑演进过程。通过对老、庄之道超验性、本真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及对道论自身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甄别,认为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通常理解的本体的高度,而是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道本体论。  相似文献   

13.
老庄论辨     
老庄以道为哲学根基。老子是道本原论者,道在物外,庄子之道兼具本原、本体双重意蕴,道在物之内外;老庄的认识对象是道,老子“虚”、“静”倾向于向外认知,庄子“心斋”倾向于向内认知;老子哲学主体是圣人,以治世、治外救世,庄子哲学主体是神人、真人、圣人等,以治己、治内救世  相似文献   

14.
试论老子“道”的过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理解“道”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老子思想的关键。考察“道”的字义、“道”的思想渊源、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概念的有关论述、“道”融通万物的同一性、老子关于“道”的认识论、“道”作为实践行为法则等方面,可以发现,“道”体现的是过程的思想。将“道”理解为过程,不失为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老子道德观管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是把道与德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 ,用于阐发宇宙的本质 ,并讲述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第一人 ,他从宇宙的本质的哲学高度论及道与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说明了德非道、德不离道、德是道之功、物之性和道之反的思想 ,为人们深刻地理解道德观提供了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6.
阴平道由两汉时期的县级行政区划逐渐演变成了一条由陇入蜀的交通要道之名。历史时期的阴平道不仅是一个包括正道、偏道、支线、延长线的交通系统概念,而且是一个体现与阴平道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融合的人地关系系统概念。阴平道萌发于先秦,发展于两汉,繁荣于三国两晋南北朝,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川甘两省铁路、公路的大规模修建,阴平道完成了其光荣的历史使命。但其生命并未因此而终结。阴平道及其沿线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的遗存与文化景观,已成为现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人本来就是具有“道身”的人,因为自私或因为被欲望所蒙蔽而极力离开道、违背道,成为拥有“肉身”的人。拥有“道身”的人,得到道的保护,长生久寿,幸福自然,远离祸患;拥有“肉身”的人,被道所惩罚,不得善终,痛苦恐惧,与祸患同在。脱离“肉身”回归“道身”,需要遵从道的旨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而这又需要在效法道的属性的前提下守雌、修身、虚心,需要个体的主动自觉,乃至圣人的引导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论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邓球柏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  相似文献   

19.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0.
帛书本及诸通行本《老子》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样一个关于"道"的命题,并对其加以阐释与演绎,这种玄而论"道"的方式,无异于将"道"置于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境地,让人感觉很是费解。其实,老子的原作或者说更接近于老子原作的郭店楚简本《老子》并非如此凭空论"道",而是结合现实论"道",使"道"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颇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