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劳动力商品论和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工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工资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本文力图准确地概括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的基本内容,并且揭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运动规律及工资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论著中,有两个最著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自由自觉的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活动,即劳动或实践,这是马克思从价值层面对人的本质所作的考察,是人的最高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的具体的现实的展开形式,它是人的历史或现实本质.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劳动是内涵,社会关系是外延.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非神圣形象"虽然是马克思早年的表述,但作为有着极强内在张力的批判表达,却贯穿着马克思整个思想的理论演进.结合马克思思想的进展,"非神圣形象"可从理论上概括为三重形式:鲍威尔彻底抽象观念意义上的"自我意识";费尔巴哈表面上现实实则抽象意义上的"感性的人";作为现实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表达形式"的现实之物——商品.马克思对"非神圣形象"三重形式的批判是层层递进的,至商品批判这里,商品以其对象化下的"表现形式"成为对人异化存在进行完备分析的探究对象,货币和资本则是这一由"表"及"理"分析过程的标志点,最终彻底而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这一异化形式.马克思的分析表明,"非神圣形象"的虚假性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虚假性,"非神圣形象"的批判也不是一种单纯意志的克服行动,相反,对"非神圣形象"的克服实质上是人在现实存在结构中依其复杂必然性关联而展开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4.
工资本质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的工资是劳动力商品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的定义与实际工资发放形式--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效率工资等不符.传统理论认定劳动不是商品的三点论证亦有缺陷.其实,物质生产劳动和非物质生产劳动均可以成为商品.工资应定义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购买劳动商品所支付的价格和非买卖性质的劳动者的按劳分配所得.承认工资新定义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也不是要否定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而是为了使工资定义更贴近当今时代工资的本质特征,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让·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有一种"生产主义"美学理论,与西方消费社会盛行的"审美消费主义"思潮相比,可将其称作"审美生产主义".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存在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三种形态,在第一层面上,艺术活动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生产;在第二层面上,同为"生产力"的生产,从时间维度来看,艺术活动又有"自由时间"生产与"必要时间"生产之分. "自由时间"生产论是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此加以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坚持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构建和谐工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的确定不能违背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学说,劳动者的工资仍然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同时,劳动者的工资还将受地区、行业、职业、个人能力及相关素质的影响而显得不平衡.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是当今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权益,构建和谐工资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文章认为,解读"马克思哲学观"应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马克思对哲学的一般性规定,揭示了哲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属性等,确立了哲学与非哲学的边界;第二个维度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的本质、特性的反思,明确了自身哲学的理论品质,突出了实践性、主体性、阶级性等本质特性,从而区分了自己的哲学与别的哲学学说之别;第三个维度是他人对马克思哲学解读所形成的各种"观"。在此,我们认为,有三种解读马克思哲学的范式:即"文本清理"范式、"现实之路"范式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理论视野中的管见"范式,从而形成了马克思哲学观的外延。文章认为,"马克思哲学观"的研究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与理念支撑,因此,研究"马克思哲学观"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的科学论述揭示了神话的本质,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研究神话的正确途径。但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国神话的研究中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人是什么"一直是哲学家们追问而未解的"斯芬克司之谜".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和方法出发才破译了这一千古之谜,达到了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而马克思科学解答人学这一"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了一场方法论革命,即从唯心史观为基础的方法转变到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感性存在转变到感性活动;从既定本质上升到生成本质;从单一本质过渡到多重本质;从纯粹理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从自我确证跨越到对象互释.  相似文献   

10.
"现实性"范式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之争的关键.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将"现实性"与"普通经验世界的定在"相区别,从而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哲学的"现实性"概念.其内涵是,以实体的抽象形式去先行规定现实世界的丰富内容,并由此演绎出以国家的普遍目的去预设市民社会本质的先验法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因为颠倒了"本质"领域与"现实性"领域的真正关系,而他辩证法的"交互-中介"特性却又无法调和两极间的根本对立,这就造成了黑格尔"现实性"概念的本质缺陷.恩格斯虽然把握了黑格尔"现实性"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但他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错误理解为某类线性知识发展观和自然科学式的渐进真理.实际上,黑格尔提出了一种不同于自近代笛卡尔以来的自然科学和几何学式线性认知论的真理观--圆圈式的认识论.真理的理念作为一个在历史中让精神不断自我显现的过程,构成了历史与认识之间的螺旋上升和循环.黑格尔的本体论虽然加入辩证法的否定性因素,但是其内涵依然是本质决定论,但他的知识论却以反向运动的过程来揭示本体论的能动性,正是通过这样一种结合了自己本体论与知识论正反运动的双向进程,黑格尔已经不再是马克思所批判的那种意义上的实体决定论.  相似文献   

11.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12.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定义,是社会性本质论者在篡改马克思的论述后强加给马克思的。他们打着马克思的招牌,推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论,并误导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学子,使他们上当受骗几十年。笔者对马克思的论述进行汉语句法结构等分析后,才知道马克思表达的真意是:马克思从物质第一性的原理出发,否定和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物当成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并指出"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表达"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定义。笔者还从事物本质的定义及其规定性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等方面证实了人的本质只能是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手稿》的[共产主义]这一片断中,从哲学层面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内容进行了论述。本文按照马克思对第三种共产主义论述的逻辑进程,从异化扬弃的形式、共产主义和人的本质关系、人的社会性本质、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关系、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关系等几个角度,以期对马克思这一时期共产主义思想给予总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著作中对"个人"的论述,主要是指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类的相互关系中的个人,是以阶级群体、整个人类对美好未来、美好社会制度的追求与建立为背景、框架和前提来进行论述的.这是马克思个人问题研究的真正逻辑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与其他一切人学理论的本质区别.马克思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强调的是个体作为社会存在物与社会发展目的的根本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先后从两条逻辑进路界定了人的两种不同本质:应然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和实然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种本质在《资本论》时期达到统一。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分别集中体现了价值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二者的统一证明了“两个马克思”的一致性。因此,所谓“两个马克思”的断裂不过是一种认识佯谬而已。  相似文献   

16.
我们普遍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去阐释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但这种阐释方式存在诸多局限。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作为诗学理论,与浪漫主义思潮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浪漫主义对差异性、非决定性以及一体化与个体化统一的有机整体原则的尊重,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的"世界文学"理论的知识形成、本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世界文学"本质上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价值理想,这种世界主义的价值理想与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内在地融合起来,构成我们所试图理解的马克思"世界文学"理论的本质内涵。浪漫主义的价值理想、有机整体原则以及独特的辩证法思想,是我们理解"世界文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思想资源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西方经济论坛上出现了一股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思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天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回答这种挑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一项战斗任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完备而严谨的学说。马克思曾这样论述过自己创立的这一学说体系:“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对"人到底为何"不作出回答,则不可能进一步探讨人的问题.马尔库塞和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分别构成了各自人学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有两种性质不同的人的本质概念一是价值本质,关涉人的"应该";一是事实本质,关涉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前,马克思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应该是什么"这一问题,之后主要回答的是"人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的问题.<共产党宣言>及以后的著作则将"应该"整合到"是"中,即让人的价值本质从人的事实本质中历史地和逻辑地开显出来.就此而言,强调人的价值理想的马克思和揭示人的事实规律的马克思并没有根本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的问题多有论述,这既是那个时代哲学研究的兴趣所在,也是马克思整体理论由以开始的兴奋点.马克思从最初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受费尔巴哈深深地影响到用异化劳动理论引出人的劳动本质再到最终形成人的实践本质的观点,是一个必然的逻辑过程.理顺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对异化和人的本质问题的论述,继而经过深化逐渐达到实践的高度概括,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真实内涵和理解马克思的整个哲学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