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否定"多抽前绪"的同时,又完全赞同"师心独见"的创新。其实,"多抽前绪"与"师心独见"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借鉴前贤,立足现实,"运用脑髓",才能产生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2.
"三大行书名帖"中,王羲之的《兰亭序》平淡自然,高雅妍美,注重"用笔;"颜真卿的《祭侄稿》雄强遒劲,"情"浓"艺"彰,有"尚意"倾向;米芾的《蜀素帖》奇险多变,笔法丰富,有"八面出锋"之誉,"尚意"明显。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语用角度学视域,分析了《庄子》的"寓言"、"重言"和"卮言"等"三言"的语用特色。"寓言"体现了最小信息量原则,"重言"反映了话语角色对"以言取效"之力的运用,"卮言"是语用综观理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从思想产生与历史发展来看,《周易.彖辞》中的"汤武革命"说实际上晚于《尚书》"革命"论,前者极有可能就是归纳或引用自后者。《尚书》"革命"论的基本内涵是:天子之位惟有德者居之,统治者如果"失德甚重"就会被得民心、顺"天命"者取代,其实质是一种民本道德主义。《尚书》"革命"论对中国的政治伦理、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等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野草》中,"名"如"鬼打墙"一般弥散成"无物之阵"。"无主名杀人团"和"有主名假象"导致了"实"的本质被遮蔽和当下行动的缺席。通过"无名"身份与"共名"效应的比照、"有名"身份与"正名"困境的反讽等叙事方式的建构,"实"的本质被还原。鲁迅秉持弃"名"崇"实"的现世情怀,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强调当下之行,其文学史意义是不容忽略的。  相似文献   

6.
《佛本行集经》是本缘部佛经中规模较大的佛经之一,语言通俗易懂,保留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但这类词语释义多为《汉语大词典》所误释或失收。对《佛本行集经》中"狎习"等六个词语进行考辨,可知"狎习"具有"亲近"义,"愚迷"有"愚蠢、愚笨、愚昧"义,"白净"为"洁白"义,"皎洁"犹言"洁白",《汉语大词典》释义不当;而"空闲"的"寂静,安静"义,则为《汉语大词典》失收;"别"为一特殊构词词尾,可解释为"每一",《汉语大词典》解释不确,应作修正。  相似文献   

7.
老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用五千言的《老子》记录了他的思想及理想,希望能给君王提供统治的原则及方式,期盼人类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荀子.劝学》篇云:"书者,政事之纪也",说明《尚书》是记录政治事务的。老子曾为史官,史官之职决定老  相似文献   

8.
《周颂·丰年》是《诗经》农事诗中比较重要的一篇。关于此诗的主旨,迄今为止,主要有"报祭宗庙"、"秋祭四方、冬祭八蜡"、"祀田祖、先农、方社之属"、"祭上帝"、"藏耤收"五大类观点。经考察诗歌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重点字词的含义以及诗歌的功用,可知,《丰年》是籍田收获后告祭先祖的诗。  相似文献   

9.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见,各家尚有不同意见。西周金文已可肯定有叹词( 、乌虖、 、已),唯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均有限。先秦十二部传世文献中计有30个叹词,出现261次。就出现频率看,除"呜呼"很多见,"於、咨、嗟、俞、噫、嘻、嗟乎、吁"略多见外,其余各词均在10次以下(多数只一两见)。就分布看,除"呜呼"见于七部典籍,"吁、嘻、嗟"见于四部典籍中外,其余各词基本只见于一两部典籍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典籍的角度看,《尚书》(10词109见)《诗经》(12词90见)是叹词个数和出现频率均很高的两部文献,《庄子》次之(10词31见),其余则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10.
"隐秀"是《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哲学根源可以追溯到《周易》爻象的形象包孕性特点。道家哲学及魏晋玄学的"有无"和"言意"之辩也涵盖了艺术的隐秀特质。"隐秀"作为艺术形象的特点,是经过"神思"活动创造的必然结果。隐秀论的提出与刘勰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独特理解分不开,从文学的形象特征上说,"隐秀"是意境理论的核心,处理好隐、秀的关系,即能达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称文体有一名多义的情况,早期文体命名是以产生文词的行为动作来命名文体的。由此出发考察,赋的原始义项为缴纳赋税,成为赋的命名原由。赋的对话体,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君臣对话找到前例;赋的"乱曰"、篇末作歌,也可以从《尚书.皋陶谟》的篇末作歌找到前例。上述情况说明,言先于文,文出自言,考察先秦文体,不得不从记言的古史《尚书》始。考察赋,从《尚书》起始,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阅读与作文》2014,(3):28-30
据《圣经》记载,大洪水过去之后,巴比伦想要建造一座高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上帝知道后,就变乱人们的口音,使人们的语言彼此不再相通。这样,这座通天塔就未能建成,人们也分散到世界各地。这座塔就被称为"巴别塔"。《圣经》认为,"巴别"这个词,就是希伯来文中"变乱"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天及天人关系问题是《尚书》中反复述说的一个重要话题。今文《尚书》28篇中,除《禹贡》之外,其余各篇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阐述,其中商代以前的9篇,重于言“天”,“天”被看作是宇宙万物的主宰,人间诸事皆被看作天意的体现。周书19篇,在言“尊天”“敬天”的同时,更多谈及的则是民众问题,统治者把“天意”与“民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周人较之商人在“天”及“天人关系”认识问题上的一大飞跃  相似文献   

15.
《尚书考灵曜》是尚书纬的一种。前代学者对《尚书考灵曜》宇宙结构多有模糊认识。《尚书考灵曜》实际上属于盖天宇宙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地有四游"和"日行九道",并且对"日行九道"学说作了数术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天人观,其第一阶段是《易》学宇宙论之认识,第二阶段则将宇宙论发展为天命论、上帝论以及人的德化论,而第三阶段是孔子以后的仁义论。《尚书》的中心思想是德化论,"德化"为政道的起点与理想,治道为达致政道理想与目的的方法与过程,治道过程中"德、政、治、法"是合一的。西方政治哲学在形而上学层面上强调的是天人两分的二元论立场,其政治理论是"契约论",与中国"德化论"并非同一起源,反映了"内在超越"思想与"外在超越"思想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言"、"事"关系始终处于复杂的变化状态。《尚书》虽以记言为主,但记言的背后皆有本事,未尝离事而空言。《尚书》总结历史经验、宣讲道义以资经世致用的《书》教之旨奠定了书史的精神传统。《春秋》创立编年史法,但有叙事而无记言。《尚书》中以记言形式表现的《书》教之旨在《春秋》中通过"春秋笔法"表现出来。针对《春秋》叙事的过于简略,《左传》对其进行了补充。《左传》叙事"言事结合"、"以事为主",史传文学中的三类"言"体基本定型,比例趋于合理。《国语》《战国策》又出现了以"记言"为主的倾向,表现了史家在"言"、"事"取舍中的徘徊。"言"、"事"关系在《史记》中又有新的变化。《史记》以人物纪传为叙事方式,记言文字分化为四种形态。而一以贯之的书史精神在《史记》中除了"寓褒贬论断于叙事",还由记言中的"太史公日"来承载。《史记》《汉书》以后,以叙事为主的纪传体成为书史正统,但"言"与"事"的比重权衡及其消长演变一直伴随着史传文学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六法"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较为复杂。在具体应用中,"六法"包含两重意义,即绘画技能和品评要素。作为绘画技能来讲,六法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都是绘画创作的必要技能之一;但作为品评来讲,六法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变化,基本上呈现出渐重"气韵生动"而轻"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典籍中,《尚书》被广泛征引。通过对《论语》、《孟子》、《左传》、《国语》、《墨子》、《荀子》引《书》情况的统计分析,其中有引文与今本《尚书》相同者,有引文与今本《尚书》语句歧异者,有引文与今本《尚书》仅有文字歧异者,也有引文不见今本《尚书》者。通过这些情况的研究,可以证明:今本《尚书》的编纂体例在《左传》形成时已基本定型;今本今文《尚书》和先秦《尚书》传本内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0.
雅克·欣提卡在诠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时创造了一种新的范式——践言性诠释。在这种诠释中,"我思"被解释为一种与"言语行为"逻辑同构的思想行为,"我思"的功能则被阐释为"我在心灵中对自己说‘我不存在’",因而"我在"自身得以确证,"我思"命题成立。欣提卡关于自我是通过他人的目光得以确证这一最具革命性的观点,后来虽有修正,但为继续探寻"我思"命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