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馥碧萱 《社区》2014,(8):30-31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是我从小到大无数次经过却总是被我忽略的地方。从上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就读的学校都离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不太远,可说不清自己为何从来没有走进去过,每每路过,常忍不住伸着脖子向里面张望一番,因为心中似乎早有一个小小的“五四”情结。  相似文献   

2.
宗寒 《中华魂》2014,(14):28-31
五四运动爆发地红楼 北京的另一大标志是北京大学红楼。 红楼建于1916-1918年,坐落在市中心五四大街,离故宫后门不远,其西侧是景山公园、北海公园、故宫和中南海,其东侧是中国美术馆。这个四层建筑并不巍峨,却是新文化、新思想、新意识形态的发源地。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这里爆发,中国由此开辟了一个新思想战胜旧思想,新制度战胜旧制度的现代史。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9,(4):115-120
人们通常会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指"五四前"陈独秀等人所提倡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并认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随后的五四学生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并没因五四运动而中止,反而"广泛地澎湃地由五四运动而扩大"。这表现为"五四后"社团林立、期刊迭出、言论蜂起。"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受五四学生运动的刺激和鼓舞,以知识青年和政治团体为主体,承继"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注重思想革新之精神,对政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与"此前的"新文化运动相比,其刊物更为丰富,范围更为广泛,声势更为浩大,效果更为明显。然而却常为人所忽视和误解。  相似文献   

4.
五四大街——“五四运动”的发源地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外地人,说起五四大街,除了纯粹的地理概念,人们马上会想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想到北大红楼,想到与这里有关的历史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以及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五四大街,是京城一条有名的长街,西毗景山东  相似文献   

5.
五四运动是腰斩了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结出的硕果?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际上,五四运动既没有腰斩新文化运动,亦非新文化运动的必然结果,两者是中国近代救亡大树上同一花期开出的并蒂双花,在难得的自由里竞相盛放,终因救亡的急迫而此长彼消。五四运动成就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化运动,让新文化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新文化运动亦极大滋养了五四运动。百年之际,重温"五四",是希望在思想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此消彼长中乞得宝贵的历史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要贻误时机,以回应"五四"的早期诉求,实现当代目标。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的文化传统与中国现代文化王富仁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当然是个重点,但仅仅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不可能对中国整个新文化作出清晰的描述的。我认为,现在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与我们所采取的这个文化战...  相似文献   

7.
新文化运动期间,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缺乏对运动的关注;“五四”期间认同了“廓清愚昧,启迪理智”的运动宗旨;“五四”以后关注运动并对运动中的某些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孙中山自始至终没有参与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更多的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分析、评判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认识中,“五四”是一极为宽泛的范畴,有时是指“五四”运动,但更多时候是指“新文化运动”。鲁迅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是先抑后扬,而对“新文化运动”则是肯定之时亦有反思。他的“五四”叙事是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整体性观照视角下的“反思”式书写。对知识分子与传统同一性存在的表现及超越意向的寄寓等,让其生命体验蕴蓄着新的淬炼和升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使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和启发下,新文化运动也从五四以前的反封建启蒙运动,发展到五四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发展到社会主义的深入讨论,使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当五四浪潮冲到浙江的时候,新文化运动也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五四以后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反传统的激进派思想是主潮思想,而以"学衡"派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想对激进派思想形成反拨与补充.吴宓是"学衡"派及其同人的代表,而陈独秀则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本文从吴宓、陈独秀的婚恋经历入手,细察各自婚恋观及伦理观之同异,从一个侧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种思潮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 李泽厚同志在《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中说:“‘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反帝爱国运动。”就这个说法,他加了一段注释:“关于‘五四’运动应否包括新文化运动,历来有不同看法。有人赞扬学生爱国运动而反对新文化运动(如蒋介石《中国之命运》),有人则反之,认为‘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来说,实在是一个挫折’(胡适,见周扬山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中,少数民族神话是一颗璀灿的明珠。重视、加强对少数民族神话的研究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就这一论题谈谈一管之见,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一“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曙光,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我们已经落定的思维模式是这样评价”五四”的 :”五四”以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广泛的、不妥协的革命姿态向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是对“五四”最大的肯定和最高的评价。发生于 80多年前的那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继戊戌、辛亥之后对现代化的再一次艰难尝试。从开明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共和立宪 ,应该说是现代化道路的正确选择。而现代化的关键在人 ,本文拟从“人”的角度看“五四”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想说的是,王统照先生不仅仅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前驱,而且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前一点,是大家一般都知道的了,后一点则为许多人所未注意,今天有提出来加以说明的必要。 五四运动是我国的新文化运动,亲身参加五四运动,又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主要流派,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学研究会的十二个发起人之一的王统照先生,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本来是不足为奇的,只是由于多年来大家都说他是五四新文学的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从而将他其他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忽略了。  相似文献   

15.
世界语(Esperanto)清末传入中国,但真正在中国得到推广却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摇篮,对于世界语这种外来语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宣传推广,并走出校园,到民众中进行宣传,从而为世界语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五四”新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观念则是世界语在中国得以大力推广并形成社会运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蓝薇薇 《金陵瞭望》2011,(26):48-49
2010年11月.武昌“红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派人来宁,自家中迎走曾外祖父蓝天蔚将军的一只皮箱。此箱是“文革”后将军唯一能给家人留下的遗物。在“红楼”人的引导下.为真实再现将军生平,我开始走上为曾外祖父编辑年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向来以其光辉业绩留芳青史。然而人们很少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否也蕴含着内在的矛盾?这一矛盾如果存在,对社会历史发展又造成何种影响?在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伟大运动的意义,以此对中国当代文化变革方向获得更加清醒的认识。(一) 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是在封建制度趋于灭亡和西方列强入侵日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这一特定背景决定了启蒙思潮发展的性质和方向。1919年爆发的“五四”事件,本身是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潮发展的结果。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思想的支柱儒家学说和传统伦理纲常。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既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新启蒙运动是在上世纪30年代兴起的反奴役、反礼教、反复古、反迷信的新文化运动,亦称第二次新文化运动或新"五四"运动。这场运动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实现的文化普及化、大众化领域,提出了更多的新思想、新理念。在文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新启蒙运动中形成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启蒙运动中的文化大众化思想,对于文化大众化的新发展,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和他主持的《新潮》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新青年》杂志相应和,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20.
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重要领袖,他所宣扬的实验主义符合“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适应了反对封建文化的需要。实验主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给了人们敢于怀疑的勇气。实验主义是新文学运动的理论基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实验主义在文学领域的实际运用。总的来说,实验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胡适介绍和引进实用主义是有一定的历史功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