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特殊文体,士子们在行文中独具匠心地使用多种句式。各类句式的合理选用及灵活搭配不仅使文章铺陈渲染、汪洋恣肆,而且使汉语各节奏形式相互套叠,从而表现出独特的句式韵律。本文主要结合吴洁敏的“汉语节奏套叠理论”分析八股文中“骈散句”“长短句”“排偶句”这三种特殊句式的韵律特征,旨在为八股文的韵律研究提供一些佐证材料和研究思路,并强调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继承八股文中可取的写作手法,使其语言艺术魅力得到发扬。  相似文献   

2.
《左绣》以评点形式专论《左传》文法,是对《左传》进行全文评点的“法”的里程碑著作,代表了《左传》文学评点的最高成就。《左绣》与八股文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在以古文为时文方面表现为文体、文题、技法上的借鉴,在以时文为古文方面表现为将八股文术语、结构、技法运用于《左传》评点中。从八股文角度可以揭示《左绣》在文学批评、古文义法、修辞学等各方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研究清前期《左传》文学评点达到全盛期的历史原因、美学形态及文学价值,推动《左传》评点学史乃至《左传》学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八股文写作其实也是话语修辞行为,士子———表达者希望实现自己的表达预期。只有当表述者———士子的经验系统与接受者———考官的经验系统对接时,修辞话语的信息通道才是畅通的。八股文体既然是汇集古代各种文体写作技巧而形成,其文体形式必然携带着丰富的修辞基因。八股文的写作有着明确的功令要求,继承的修辞手法也因此而逐渐定型。这些修辞手法具体体现在文章主旨的确立、篇章的建构、韵律及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因此,对这一复杂文体的批判,我们更应该作冷静的思考,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4.
对汉魏六朝时期调笑戏谑类"俗赋"和相近作品进行了勾稽,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分析.这类俗赋以论辩的形式展开,韵诵是其主要传播方式,文体上整齐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是这种传播方式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晚清的游戏八股文以文艺报章为主要阵地,以市井大众为主要读者群,吸收民间文学的特色,以传统八股文的固定形式创作出全新内容的市民文学和时事文学,其内容诙谐,文风犀利,在新旧文化转型期成为富有鲜明风格的实用性文体。它的兴盛和衰亡展现出晚晴时代的特殊文化图景。   相似文献   

6.
早期歌谣与谚语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汉代以后二者不断交叉,渐至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成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体之一。谣谚文体属性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特征。与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属性特征相适应,谣谚在艺术上具有篇幅短小、韵律和谐的特征。篇幅短小一是句式短,以四言、五言为主;二是句数不多,以一句、两句为主。谣谚属于韵文文学,讲究韵律,节奏明快,可以合乐而歌、载歌载舞和讽诵咏叹。谣谚的功能特征可概括为谶示神谕与预示吉凶、记录民俗与反映民情、总结经验与传授知识、歌颂善政与批判虐政、施行教化与批评恶俗等。谣谚的属性特征、艺术特征和功能特征是谣谚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这些特征从谣谚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7.
代言是八股文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肖题。代言需要充分了解语境、人物身份和思想,加以想像、揣摩人物的语气口吻,所以代言也是一种对经书文本的再创造。不同作者的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体现出不同的个性和风格。代言在文体上的弊端是容易出现文章结构上的前后不一致,只须“顺口气”而不必作者论断的形式及对史实引用的僵化规定致使女子流于空疏不学。  相似文献   

8.
宋濂是站在历史交合点上的大文学家,其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践对整个明代文学具有奠基性的导向作用。明代文学的走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明代文学的特质、与前代文学的差异以及对后代的文学的影响。宋濂《文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名篇,它集中地表达了宋濂的文学思想,又代表了宋濂散文的高度成就。明代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极盛时期,科举考试所用的文体是八股文。八股文在结构上的奥妙隐含在宋濂的《文原》之中,因而宋濂通过这篇文章影响了明代士子,进而也启迪了清代文人。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虽说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但它在文体结构上却带有明显的史传文学的印迹。唐代浓厚的史学氛围与文人的史学意识是这种文体特征产生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唐传奇在形式上具有史传式的叙事模式,在创作方法上体现出史传文学虚实结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焦循推举八股文为有明"一代之所胜",是因为作为文体,八股文前代未有,明代始盛,而明代八股文具备源于内容因素的价值支撑,存在不溺于科举爵禄之见,根柢经术,以行为本,厚积薄发的实学八股文;八股文具有作为文体形式的综合性,作为文学样式的延续性,作为文学作品的虚构性,作为文章体裁的趣味性。由于焦循遴选有明"一代之所胜"的标准存在缺失,这一总体判断与明清以来的公众舆论产生了错位,但焦循将八股文置于中国古代文体史与文学史的广阔视野中进行考察,引出了不少别出心裁而且很有意义的结论,体现了他对八股文复杂认真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