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成“品”字形阵势在国民党统治区实施战略展开。毛泽东的战略决策表现出与王船山、曾国藩、胡林翼同样的战略思路。在中国战争史上,又一次创造了腰击长江中游、威胁下游南京的战略布局,一举击中了国民党的要害部位。  相似文献   

2.
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指示,一九四七年六月三十日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南征,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为战略决战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成为解放战争史上的瞩目  相似文献   

3.
1947年5月,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向党中央建议,成立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7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行战略展开。1948年夏,刘邓、陈(赓)谢(富治)、陈(毅)粟(裕)三路大军会师豫中,转战于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与国民党的白崇禧、顾祝同大集团军展开了殊  相似文献   

4.
浅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居高临下,俯瞰长江,威慑江南,像一把利剑刺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脏,从而开始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反攻。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这是一个伟大历史转折点。它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一经发生,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5.
1947年,我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在刘邓首长领导下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三纵七旅二十团一营机炮连当战士。跟随刘邓首长转战南北,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1947年秋天,我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我军占据大别山地区,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对蒋介石集团形成重要威胁,蒋介石为此十分惊慌,急忙从豫皖和山东战场抽调五个师,共33个旅的部队对我军展开全面围攻。  相似文献   

6.
解放战争第二年,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大举出击中原,从根本上扭转了全国的战局,而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更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刘邓所部为此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究其原因,一是不要后方而采取跃进方式向敌占区敏感地带大举进击的战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二,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分析,当时大别山并不适合我强大野战兵团建立根据地.由于力所不及,刘邓大军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任务并没有预期完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进距离似显过远,因而付出了过大代价.  相似文献   

7.
1947年夏,我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后,蒋介石急忙拼凑了30多个旅的兵力,对我进行围攻。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刘伯承司令员和张际春副政委率一部主力部队转战到了淮河以北地区,在那里寻找战机歼灭敌人。邓小平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员和李达参谋长率另一部主力部队,仍然坚守在大别山区。我当时被分配到邓政委那里当通讯员。  相似文献   

8.
1947年7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异常严酷的斗争环境,刘邓以其正确的军事指挥、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取得了胜利,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相似文献   

9.
指挥刘邓大军挺进并转战大别山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刘邓所部在大别山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付出了重大代价。大别山斗争的胜利在于刘邓所部指战员具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英勇奋斗精神;在于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人能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军委意图,求真务实,灵活机动地调整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成都解放是四川,乃至西南、全国解放的标志性事件。促成成都解放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军事斗争与政治工作的完美结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势;二是地方党组织的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它们纵横交织交融,发挥着立体作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军事攻势是成都解放的必须前提,多方强大政治攻势是成都解放的必要条件;地方党组织的工作是人民解放军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必要补充。人民解放军与地方党组织共同努力,双方把军事斗争与政治工作完美融合,充分说明在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的历史大势面前,人民解放军的军事进攻势不可挡,党的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增强,而其成效也更加显著。由此,成都得以迅速解放、顺利解放、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1.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邓小平为巩固和建设大别山根据地,在正规部队地方化、干部配备、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和制定工商业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执行了创造性的工作策略.邓小平经营大别山根据地的策略在历史上和当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决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项历时一年之久的重大战略决策,经历了最初构想、逐步明确和最终确定三个形成阶段,集中体现了中央与军委领导和前线指挥员的集体智慧。  相似文献   

13.
新闻     
一、什么叫新闻?让我们用事实说话,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个例子谈谈:[新华社长江前线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二时电]英雄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  相似文献   

14.
老夫 《老友》2005,(11)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第九兵团司令廖耀湘都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俘虏。这一战役,人民解放军歼敌47万,东北全境解放,平津和华北甚至整个长江以北,都成了解放大军锋芒所慑之处。国民党反动政府内部一片慌乱,一些人已成惊弓之鸟,一些人也在打算自己的"退路"。此役之后的第  相似文献   

15.
1949年11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川西北临时军政委员会主任贺龙发出追歼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等部即兵分三路向四川进击,其势锐不可挡。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溃不成军,纷纷向四川境内仓皇逃窜。在解放大军的强大攻势下,12月18日,川陕公路北端的广元、昭化、剑阁宣告解放,大军进逼梓潼。梓潼位于川西北的丘陵地区,北倚剑门雄关,南临川西平原,东西峰壑交错,地势十分险峻,是古蜀道上的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2月19日,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一八○师一部,沿川陕公路追歼残敌,于20日向梓潼进发,当日解放梓潼。  相似文献   

16.
1947年下半年,我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军事上的胜利,解放区土改的深入,以及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全国范围内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胜利在望。为了迎接全国解放,为建国后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党中央决定成  相似文献   

17.
黄巢起义大军自岭南北伐始发今桂林市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旧史和史学界存在的黄巢大军自岭南北伐进军途经地的“桂州” ,“桂阳” ,“大庾岭”三说 ,主要从唐代“桂”的指称 ,黄巢农民军在岭南的控制区 ,唐五岭南北交通线路 ,黄巢大军北伐战略进攻目标和方向等方面 ,层层深入地论证和阐明了史学界通行的而疏于考证的黄巢大军自岭南北伐进军始发地的“桂州”说。  相似文献   

18.
在人教版新编的义务本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第1课是《新闻两则》,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作者分析了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这段议论作为背景材料,扼要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士气悬殊的情况,指出渡江战役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我们鲁西南地区是革命老区,是当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抢渡黄河的根据地。解放后,600万老区群众生活依然十分贫困,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山东省实施东西部结合战略,全省帮扶菏泽,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努力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40年代后期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市的时机、条件和为实现这个转变在各方面所作的准备。文章认为,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为这个转变准备了重要前提,1948年9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了重大的决策和部署,以后又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城市政策。文章阐述了这个转变的有条不紊和毛泽东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