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颐煊是清代嘉、道间浙江地区一位重要的经学家和考据学家,在经学、史学、诸子学以及金石学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洪颐煊有着很好的家学氛围,也曾受到当时著名学界泰斗的赏识和提携。他虽曾多次参加科考,然最终却无心于官场,在问学问业的生涯中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学术研究的道路。在治学上,洪颐煊以经学见长,笃守汉学家法,推崇许慎、郑玄之学。同时兼通史学、诸子学,学术根底非常深厚。洪颐煊笃守乾嘉汉学,熟谙考据学。他精通传统小学,擅于考辨旧注,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创见。此外,洪颐煊重视辑佚古书,还是清代较早而且颇有成就的一位辑佚家。  相似文献   

2.
清代三家《诗》研究——以辑佚研究为中心,在嘉道间迎来了全面丰收,是后学认识三家《诗》,研究汉代《诗》学必不可少的借鉴资料。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诗考》的增校、补注成果;二是《韩诗》辑佚研究专著;三是异文异字考证成果;四是三家《诗》遗说通考之作。除此之外,早期的三家《诗》研究成果是全盛时期研究的基础,吹响了清代三家《诗》辑佚研究的号角,而晚期学者的研究则具有查漏补苴之功能,并使得三家《诗》辑佚研究成果更为精善。  相似文献   

3.
王先谦的<荀子集解>一书,是晚清诸子学的一部重要著述,是研究和整理<荀子>一书的集大成之作.王氏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他吸纳了清代学者中研究和整理杨倞注<荀子>一书最有代表性的成果,并对各家之说作了一个梳理和辨析;二是他个人对<荀子>以及杨注的校勘、注释、考辨等方面超出了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马国翰与《玉函山房辑佚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学者马国翰自青年时期起致力于辑佚,终其一生,辑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此书是宋以来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辑佚著作。丰富的藏书和目录学知识的积累是马国翰从事辑佚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关于《辑佚书》的种类及数量,目前说法不一。该书决非窃取章宗源的辑佚成果。马国翰身后,《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多家刊本。  相似文献   

5.
余嘉锡《古书通例》提出“秦汉诸子即后世之文集”说,其学理依据在于诸子与文集在著述形态上的相似,后世文集中的诸多文体亦可溯源至诸子。晚近的目录学家根据今存西汉子书中的各体文章、《汉书》的相关记载,将现存的西汉文章视作其作者已佚子书的篇目。武帝朝之后,子书数量锐减的同时,其撰述意图和文体体制决定了子书已经难以容纳作者的单篇文章;结合王充《论衡》中将“上书奏记”区别于诸子的论述,可知在汉人观念中,“诸子之文”和后世“文集之文”乃不同性质的著述。大部分秦汉诸子在六朝时期亡佚,而六朝人为作者重编的文集著录于《隋书·经籍志》集部,暗示了中古时代存在一个文集“取代”子书的历程,亦是诸子与文集兴替的又一表征。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为了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陆续编辑出版了《新编诸子集成》.这套丛书,同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相比,搜罗更广,排印更善,校注也更精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编辑经过严格筛选,刊布了一批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杭州大学蒋礼鸿教授的《商君书锥指》(以下简称《锥指》)作为新成果之一,列入该丛书的第一辑,巳于1986年出版.  相似文献   

7.
唐代学者张镒以其所著《三礼图》而名世,其作今亡佚,清代学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其辑佚本一卷。据其辑佚本内容,我们以为张镒图作多本郑注,然亦有与郑注相砥砺之处,内容真伪迄无考论。现勾稽史料、出土实物等进行考释,知张镒礼图内容有创新之处,亦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8.
乾嘉考据学是清代学术的代表,重视文本考证研究。清代庄学在学风精神、治学方法及治学路径上都受乾嘉考据学的影响,出现了一股考证风潮。清代学者主要从辑佚、校勘、训诂、音韵、辨伪等方面对《庄子》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考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受乾嘉考据学自身属性和清代社会发展形势等因素的制约,清代的《庄子》考证稍后于乾嘉考据学的发展,二者的进程表现出不同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清代学者严可均诗歌的题材、思想、风格加以探讨,并分析其诗学主张.认为严可均诗以汉魏晋唐为宗尚,力求清新自然,并未受到考据学的浸润,在清代学者诗中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0.
《庄子》称其文由"寓言、重言、巵言"构成。其实战国子书大都具有《庄子》所说的"三言"模式。只是不同的子书中,三言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诸子三言之体其实在史传文学中也有对应的形式。这是因为,诸子著作与史传文学一样都受到史官文化的影响。在战国子书中,有一个不约而同的倾向,就是孔子或多或少是作为"重言"的角色出现的。战国诸子大多借孔子故事和孔子之言以自重,或者让孔子成为其学说的代言人。这是因为,孔子在战国时期已极具影响力。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学派又是争鸣、论战的百家之一。孔子的这种二重身份使其在诸子著作中成为复杂多变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