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北朝分裂的局面,由隋朝把它统一起来了。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隋文帝取消了郡一级的行政区划,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因为这时的州郡,数字大大增加,北周末年,县为1,124个,郡为508个,州为211个。这样一个郡只领一两个县,实际上成了多余一级的政区,所以隋文帝把它撤销了。到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又改州为郡,和秦朝的郡县制很类似。大业五年(公元609),全国共有190个郡,1,255个县。成都县仍为蜀郡的治所。  相似文献   

2.
讨论苏州的旧方志,先要弄清楚苏州的历史沿革。因为方志除总志而外,一般是以一个行政区域为记述的对象,并以这个行政区域的称谓或地名命名的。不明了苏州的历史渊源和变迁,就无从了解它所有旧志的全貌。简略地说,苏州,最早是东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国所建的国都■闾城。越灭吴,楚灭越,称吴或吴地。秦为会稽郡治的首县。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从会稽郡分浙西诸县为吴郡,其后或改吴州,或复为吴郡。隋文帝开皇九年(548年)改称苏州,苏州成为州郡一级地方建置的名称从此开始。煬帝到中唐,又几经改易,自乾元(758年)复苏州,苏州不仅是一个州的标识,并逐渐普遍地作为州治的地名。五代时,吴越改为中吴军,宋又由州改平江军和平江府,元为平江  相似文献   

3.
<正> 地方志,就是专门记载某个地区的疆域、山川、古迹、风俗、人情、方言、地方人物的传记以及重大事件的沿革的史书,一般称“地志”或“方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志,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自治州”)的史书。“湘西自治州”,在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三国、晋、宋,一直到齐,分属武陵郡、天门郡;梁代分属武陵郡、天门郡、夜郎郡、卢州、南阳郡;陈分属沅陵郡、北衡州、夜郎郡、南阳郡;隋分属沅陵郡、澧阳郡;唐分属辰州、锦州、溪州、澧州;五代分属辰州、溪州、澧州;宋分属辰州、澧州;元分属辰州路、澧州路、恩州军民安  相似文献   

4.
南雄是一座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城,素有"岭南首郡"之称、"岭南第一州"之誉。南雄又是一片充满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从1925年起,至1949年9月解放时止,南雄的中共组织和革命斗争从未中断过。南雄人民高举革命红旗,坚持了24年的艰苦斗争,红旗始终不倒,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出现了许多秦代郡名,这些郡名中有些是典籍上常见的秦代郡名,有些是与近现代学者所考的秦四十八郡可以互证的,有些则是史书记载上从汉代才开始设置的郡名,还有个别的则是文献上从没出现过的秦代郡名.本文主要选取后几类中的"清河"、"衡山"、"泰山"、"庐江"、"四川"、"州陵"、"江湖"等郡名作些简略的考证,以供秦汉历史地理研究的学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籍之最》(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关于《郡斋读书志》版本,讹误颇甚。是书谓,《郡斋读书志》袁本为“宋代淳祐十年(1250年)初刻于宜春郡(属袁州),故称袁州本。”袁本确是宋淳祐年间刻于袁州,亦即故宜春郡,但当时的正式政区名并非宜春郡,而是袁州。我国自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易郡为州后,郡制即废,宋时未曾再有郡之建置,因此,更无所谓州郡隶辖关系。那么,编著者又何来“刻于宜春郡(属袁州)”之说?  相似文献   

7.
西安平考     
西安平是汉代设置在辽东郡的重要县级政权。治所长期以来被认为在今辽宁东部的丹东市附近,《汉书》的注释、《辞海》、《辽宁通史》、《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著述,均将鸭绿江口的汉代安平口误作西安平县。现考,汉代的西安平,置于今辽宁西部的阜新市彰武县西北部的四堡子乡小南洼一带。西安平县统辖的区域曾扩展至今内蒙赤峰,通辽的部分地区。王莽时期,改称北安平。辽朝在西安平故地建豪州。西安平是辽东郡在辽西地区的重要门户和北方游牧民族进入辽东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8.
《旅次丹阳郡遇康侍御宣慰召募兼别岑单父》。此天宝十四年冬,刘长卿避安史之乱过江至润州丹阳郡时所作。丹阳郡,即今江苏镇江,乾元以后改郡为州。“骄虏窥中原”等句,即写安史之乱。岑单父,即岑参之兄岑况。岑参《梁园歌送河南王说判官》云:“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时在天宝中。天宝末岑况即客丹阳郡,后官终湖州别驾。  相似文献   

9.
更始帝延续新莽制度,以州牧行大将军事,但并没有赋予其统御一州地方军队的绝对军权。光武帝从建国伊始便重新确立了以郡为重心的地方军制,在重兵所向之州郡,以将军领太守事,或太守赐将军号、行将军事,即以太守作为征伐和屯戍的地方官统帅,而州牧退居边缘。州牧军权非如学界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晚至建武十八年复刺史才被削夺,两汉之际州不能将属郡兵统合为“州兵”,州牧亦不曾真正成为一州军事统帅。建武十八年复刺史,保留了其督察属郡军事的合法权力,为和帝以后刺史大规模介入地方军事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学界大抵不知北朝有邵县。邵县当始置于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或稍后,废于东魏天平四年(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先后属北魏怀州邵上郡、司州河内郡、司州邵郡及东魏东雍州邵郡。邵上郡始置于北魏皇兴四年,太和十八年(494年)并入河内郡,孝昌二年(526年)复立郡,改名邵郡。北魏立邵上郡、邵县、邵公庙皆出于攀缘西周召公之目的,在北魏汉化潮流中具有特别之意义。北魏设立邵郡之目的在于保卫首都洛阳之安全。胡太后乱政而未于邵郡等地及太行山诸关隘布防,或未以足够之兵力布防,导致尔朱荣之军轻易入洛,北魏因之而发生若干剧烈变动,以至速亡。北魏永熙三年(534年)东西魏分裂后,邵郡乃东魏边地之军事据点。西魏于危急存亡之关头即大统三年夺得邵郡,且以之为极其重要之军事据点,积极经营,并占据黄河东岸大片地域,奠定强大之基础。北周之世,邵郡亦是其极其重要之军事据点,在其稳定、发展乃至灭齐诸方面皆发挥有极其重要之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靳晓燕 《源流》2012,(5):15
"云浮不是浮云。云浮位于粤西。"每每与人交换名片,云浮市委副书记姚康总要向人作这样一番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出现以"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为代表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成都、重庆为代表  相似文献   

12.
云生 《源流》2012,(15):22
7月20至21日,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世界顶级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刘太格先生来到云浮市考察,为该市新城建设"支招"。刘太格对云浮新城建设的战略设想大为赞赏,并提出云浮新城要立足于中小城市发展方向,揉入"神秘、浪漫、亲切"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城市的和谐融合,把云浮新城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神秘感、浪漫感和亲切感的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3.
余辉 《源流》2012,(8):22-22
7月20至21日,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世界顶级城市规划设计专家刘太格先生来到云浮市考察,为该市新城建设"支招"。刘太格对云浮新城建设的战略设想大为赞赏,并提出云浮新城要立足于中小城市发展方向,揉入"神秘、浪漫、亲切"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城市的和谐融合,把云浮新城建设成为一座具有神秘感、浪漫感和亲切感的新型城市。  相似文献   

14.
湘州考     
地方志对湘州的记载混乱,一些权威著述和工具书,辗转相因,对于其创设时间和所辖郡县及现今所在地域记述误谬,一直不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作者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从五个方面对湘州进行了考证,纠正了一些误谬。一、湘州设置于西晋,不在东晋;二、南朝只有一个湘州;三、湘州初由荆、江二州八郡析置;四、湘州辖郡考;五、晋宋湘州四省四立。  相似文献   

15.
<正> 《潮州史事三题》(载《韩山师专学报》1990年1期)一文,在初唐潮州的地域与人口一节中,所论错误颇多,而福建、长汀州即其显著者。文章说:“潮州的地域和人口均与漳州、长汀州有直接而重要的关系”。初以为作者一时误把汀州作长汀州,及再阅下文,始知非是。因为作者一再提到长汀州——“建议在此置州获淮;这样就建立了长汀州(因长汀溪而得名)。为此,潮州北部又割去了相当的地盘给长汀州”。两唐书《地理志》说汀州建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治所在长汀县(今福建长汀),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临汀郡,乾元元年(758  相似文献   

16.
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郡直属于国君.但战国时各国领土只有一部分是郡县的辖境,另一部分则是封君的封邑.秦朝废除分封制,才将郡县制普遍推行于全国.《史记·秦本纪》和《始皇本纪》都提到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却没有列举三十六郡的名目.《始皇本纪》又提到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指五岭以南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但《史记》全书没有一处讲到秦末共有多少郡.因此,关于秦郡的设置经过和郡目,长期以来史学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成才与就业》2014,(7):62-62
正全美首座电子公共图书馆——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贝克萨郡的BiblioTech图书馆,自去年下半年开放以来,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没有一排排书架,也闻不到书香味,Biblio-Tech图书馆更像是一家"苹果商店"。馆内目前有600个电子阅  相似文献   

18.
唐代政区中的府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行政区划,基本上沿袭隋朝的制度,即以州(郡)统县,州直隶于王朝中央,为二级行政区划。但是,在不变更这一制度的前提下,唐王朝对州这一级行政区进行了某些变革,即确立府制。府作为地方行政区划,肇始于玄宗之世,开元年间,曾先后把雍州、洛州、蒲州、并州  相似文献   

19.
河内郡位于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的山河怀抱地带,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是河北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咽喉要道。王莽篡汉后,刘氏皇族后裔南阳的刘縯、刘秀兄弟于家乡舂陵起兵,讨伐王莽的大"新"政权。更始二年(公元24年)秋冬之际刘秀率大军占领河内郡,以河内郡为基地,展开了北伐、西进、南征的复"汉"军事战争,跨越黄河,定都洛阳,最终统一了天下。在复汉战争中,河内郡起到了后勤保障基地、大本营和战略的桥头堡作用,是复汉的基石所在,地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鉴真与扬州     
(一) 688年(垂拱四年),鉴真出生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省扬州市)。俗姓淳于。唐代的扬州,是当时闻名于国内外的一个大城市。626年(武德九年),于扬州置大都督,督扬、和、滁、楚、舒、庐、寿七州。636年(贞观十年),改大都督为都督,督扬、滁、常、润、和、宣、歙七州。662年(龙朔二年),升为大都督府。742年(天宝元年),改称广陵郡,依旧大都督府。 627年(贞观元年),分全国为十道,其一是淮南道,包括扬、楚、和、滁、濠、寿、庐、舒、蕲、黄、沔、安、申、光十四州之地。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