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孙文。1905年在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1912年1月1日到南京宣誓就职,组成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1年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同年6月创办黄埔军官学校。11月北上讨论国是,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  相似文献   

2.
石剑峰 《源流》2011,(21):90-92
《中华民国史》作者:李新主编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1年7月内容简介《中华民国史》以展现中华民国(1912-1949年)的重大历史进程、重要人物活动和大事备览为主体,是整体反映民国历史全貌的一部民国通史。本书继承了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为了推翻清朝和军阀的专制统治,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共和国,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奔走海内外,宣传革命理想,广交中外朋友,组织革命同志,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行了广泛的活动,其足迹遍及包括台港澳在内的全国各地及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2012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成立40周年。民国史研究室成立四十年来所走过的学术道路,从昔日如履薄冰的"险学"成长为当今如日中天的"显学",可以说是国内民国史学科发展的缩影。2011年,辛亥革命百年之际,由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编写的36卷本《中华民国史》的全部出版,标志着国内民国史研究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此承上启下的阶段,民国史研究室邀请海内外民国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于2012年11月3-4日在近代史所举办了"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回顾与未来走向高峰论坛"。我们希望借此次论坛,能集海内外民国史研究学术共同体之力,在总结以往研究经验的同时,探讨民国史研究"再出发"的路径和方向。本期"民国研究"专栏选取了此次论坛与会学者的一组文章,与学界共享。以往学界对中华民国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反映中华民国史研究几十年来重要学术成果的《中华民国史》(全36册)近期由中华书局出版。2011年8月30日,在该丛书出版座谈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档案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认为,该书是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2015年5月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月份。90年前,在中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背景下,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分别于1925年5月1日和1925年5月31日宣告成立。抚今追昔,心潮澎湃。90年来,中国工会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组织和团结工人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向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民国史研究欣欣向荣,成果丰硕。海外近代中国文献的大量公布,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开放的《蒋介石日记》等,再度引发对民国史的研究热潮。社会上也掀起了不同程度的"民国热",相关文学类作品在图书市场更是层出不穷。但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很大的时间差,各种演义类文学作品充斥图书市场,加之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虚构的史实与史料,令一般民众难以掌握真实的历史。2011年,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室主持编写的36卷本《中华民国史》(包括《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部出版,标志着国内民国史研究完成了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创建于1925年,原名芳晖女子中学。1956年转为公立常州市女子中学,1968年男女学生兼收,改名常州市第六中学。1995年受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巨资捐助,更名为常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1998年晋升江苏省重点中学,2005年跃上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发展高位。2012年4月,因初中高分设,更名为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简称:常州田高中)。  相似文献   

9.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实验室原名"语音乐律实验室",成立于1925年。早在1921年刘复先生向蔡元培校长提交了"提议创设中国语音学实验室计划书",刊登在《北京大学日刊》(921年11月16日)上,提出"鉴于研究中国语音,并解决中国语言中一切与语音有关系之问题,非纯用科学的试验方法不可"。1925年9月,在法国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的刘复回到北大国文系任教后主持正式成立了北大第一个文科实验室,主要致力于中国境内语言的语音研究和故宫收藏古乐器的音律测定。语音乐律实验室至今已  相似文献   

10.
聂绀弩(1903-1987),湖北京山人,是我国20世纪文坛卓有成就的作家.1924年进黄埔军校,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回国,曾任中央通讯社副主任.1932年加入"左联",1934年编辑<中华日报>副刊"动向".  相似文献   

11.
由历史系副教授徐矛历经六度寒暑耕耘的《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一书(32万宇),已于1992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徐矛先生自接受国家教委交予的任务后,以病弱之驱,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悉心搜集资料写成此书。本书分“中华民国成立前的中国政体”、“资产阶级初建时的政治制度”、“走向没落时期的民国体制”,以及“中华民国的地方制度”等十二章,从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兴亡的原因中引出政治制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还有它的另一面。即可供人们借鉴的东西。这是作者研究民国政治制度史的目的所在。本书以大量的史料为依据,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参考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探讨不落俗套,集中反映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规律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其全称“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简称“中央党史会”或“党史会”。它成立于1930年,主要任务是征集、研究、编印并保管中国国民党史、中华民国史和中国近现代史及其史料。它同“中华民国国史馆”(1947年成立)、“国防部史政局”(1947年成立)并列为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三大史政机构,活动至今。 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依其所在地的不同,可区分为在大陆时期和在台湾时期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已出版的中华民国史通论著作鲜有对中华民国的总体性评价。历史向中华民国提出了两重任务:推翻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度;废除专制政治,实现民主政治。中华民国虽终止了君主制度,但没有实现民主政治,长达38年的历史仍是一个过渡时期。民主政治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并没有扎根,传统的专制政治思想观念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极其牢固,启蒙运动存在局限。专制政治使中华民国三次错过了推进社会近代化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正>1911年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在长沙发动新军起义,成立中华民国湖南军政府,次日更名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湖南都督府。湖南都督府下设民政、军政两部,教育司为民政部所设六司之一,陈润霖任司长。  相似文献   

15.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底发行的《民国时期的传染病与社会———以传染病防治与公共卫生建设为中心》(下文简称《传染病与社会》,或用"张著"代称),是大陆首部论述整个民国阶段的疾病社会史专著。该书作者湖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张泰山先生,长期研究中华民国史,近  相似文献   

16.
革命人物     
《源流》2015,(3):24-25
张光第(1893-1945),始兴县城人。1922年参加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与进步青年一起组织"新兴社",出版《始兴青年》,积极宣传民主革命。1936年,受抗日爱国将领张发奎委托筹办风度小学,任第一任校长。1939年,请张发奎拨了一批枪枝弹药给学校,武装了中共始兴地下党领导的"始兴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期  相似文献   

17.
重修严家祠     
严家祠坐落于电白县电城镇中山公园西,始建于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原名霞海书院。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维修后改名为严家祠。1925年,在广东大学就读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菲律宾"南海仲裁案"、越南"国际仲裁"等南海争端的逐渐升级,我国南海维权压力面临巨大挑战。历史性权利的维护在南海维权斗争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讨台湾地区馆藏的"中华民国"时期南海档案的重要作用,并分析馆藏档案的分布和类型,借助"档案资源整合查询平台"分析南海档案的搜集与利用,以期从档案应用视角为南海问题的历史依据研究提供支持。认为搜集、整理和利用好留存于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时期档案,对于应对当前越南、菲律宾南海问题"司法化"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25年翁同日记影印出版时,翁氏后人和张元济曾从"为师者讳"的目的,有意删去日记中的有关文字。文章根据日记原件与影印本作了对照,分别指出删改的文字,对研究翁氏本人和晚清史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正汪伪国民政府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名,实际上则是日本在战争期间扶持的傀儡政权之一。1944年汪精卫去世,陈公博作为继任者,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汪精卫政权作为日本在中国建立的傀儡政权之一,也随之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