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政官员的恰当代理和公民的自愿委托是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从伦理角度来审视原来我们只是侧重其政治性而忽视其伦理性的契约,通过对社会契约的道德前提(包括对人性的解释)和社会契约中蕴含的道德原则(包括契约的道德含义和价值理想等)的阐述,即可把西方国家行政伦理关系内涵提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契约已成为当代人重要的行为方式,但契约领域还存在某些失范现象,因此需要提倡契约和谐,以减少人生情绪成本,增加社会幸福元素。就现实性来看,契约和谐具有三重意蕴,即契约特殊意志自身的和谐、契约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之间的和谐、契约合意与契约意志的和谐。实现契约和谐的伦理路径在于通过抽象而具象、通过道德哲学而走向伦理实践,它要求契约主体以内心的道德觉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人我关系"和"公私关系",在世俗的"契约生活态势"中坚守道德光明之路。  相似文献   

3.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社会主义的契约伦理文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契约伦理在社会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生活领域中的调节功能,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契约婚姻已经成为当下社会一种流行的观念,然而婚姻和契约有本质的区别,婚姻并非契约。通过分析和比较黑格尔关于契约和婚姻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两者处于意志自由的不同实现阶段,后者是对前者的扬弃。契约的缔结出于任意性,而婚姻则从实体出发,是对任意性的扬弃。契约中的共同意志相对于婚姻中的普遍意志而言只是特殊形态的特殊意志。契约的客体只是外在物,而婚姻的客体则是伦理实体。这决定了契约关系是人际关系,而婚姻关系是伦理关系。契约婚姻是对婚姻伦理实体的消解,是没有精神的。这一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婚姻的伦理本质,有助于维护婚姻关系和家庭的稳定,并增强家庭成员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5.
定期婚姻契约是婚姻自由的体现,符合私法自治理念,因其能缓解大龄男女滞婚及非婚同居、试婚、婚外情等社会问题,减少离婚诉讼,节约司法成本而具有存在价值。但同时,推进定期婚姻须解决好婚姻登记的变革、社会低生育率的压力、婚姻弱势群体的保护以及子女利益保护和婚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等问题。定期婚姻契约能够促进契约伦理和家庭伦理的一致,是制定或补充婚姻法律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契约伦理作为一种无形的制度,对效率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和价值目标.分析契约伦理的效率意义,能够充分发挥伦理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 ,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 ,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 ,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8.
契约并不是来源于上帝的“自然法则”,而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结果。选取伦理的视角审视契约——这一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交换方式,并把它限定在经济领域内,紧紧和市场(交换)相联系。契约构成一种交换关系,而交换主体无一例外地存在有功利目的。市场交换主体间的相互文化认同,是市场契约得以发挥作用的前提,时代对市场契约的需要使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愿与合意,平等与自由,合作与守信是市场契约寓涵的伦理意蕴,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现代伦理精神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9.
"契约"就是特殊意志与特殊意志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形成的"共同的意志",即"合意"。契约"共同意志"作用方向的非固定性和非对向性使得契约与"合同"相区分。契约与人类共始终。契约缺席而形成的社会"自然状态"与个体"自然状态"实际上是"战争状态",个体与整体面临着生存与发展危机,伦理状况堪忧。契约通过自身蕴涵的自由、平等、公平等价值使个体和社会过上一种合乎人类本性的德性生活,社会整体伦理境界的提高将充满希望,实现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有机统一也将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0.
张艳 《延边大学学报》2013,46(2):123-128
契约是一种关系共同体的存在,当事人除了利益分配关系之外,还存在基于契约关系的默契与信赖.契约关系根据当事人和外在情况的变化而具有一定的弹性发展空间.在契约关系之中,当事人之间基于契约关系互相保护、互相协助、合作互惠,这是契约关系伦理和价值的体现.除了传统的契约履行利益之外,当事人的固有利益和信赖利益,都属于契约关系应当保护的科益范围.基于契约关系,当事人除履行主要合同义务之外,还应当履行安全保护义务、协助义务和合作互惠义务等关系性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