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呆 《老友》2008,(12):39-41
2008年6月底,合肥市六十一中高一16岁少年曹蕴涵的神话科幻小说《阿风之冒险记》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部15万字的新作是少年作家的第二部作品。有谁知道,这个文静内向柔弱的农家少年,写小说  相似文献   

2.
人说,香港的生活节奏是紧张的。每天下班之后,即已筋疲力竭,就在这繁忙的工作之余,夜深人静之际,他埋头创作。已经出版了长篇小说《追寻》,小说散文集《强者的力量》、《香港内外》,散文诗集《夜曲》,而中短篇小说集《香港逸事》、散文集《迥音壁》也已交出版社处理。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新作散见于报刊。他也写过评论,如他给香港文学研究出版社的《艾青选集》、《蔡其矫选集》所写的前言。这一切说明:他不仅具有各种创作才能,而且勤奋。他,就是近年来香港新崛起的青年作家陶然。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作家詹妮弗·伊恩的新作《恶棍来访》一举夺得2011年度普利策文学大奖。小说结构独特、构思巧妙,深刻地剖析了时间作用下人类痛苦与无奈的主题,展现了作者对"时间"和"人生"的多重思考。小说对传统叙事手法的颠覆以及对"时间"主题的全新阐述成为其获奖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得作家伊恩跻身于当代美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  相似文献   

4.
当梁晓声用悲壮的笔调去写《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张承志用充满激情的笔歌颂草原母亲,史铁生深情呼唤《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时,另一位知青作家阿城却以平静如水的态度向我们讲述他和他同时代人的故事。1984年阿城《棋王》以其老辣清逸的笔调给知青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意境,与此同时的知青作家朱晓平则以他相继发表的《桑树坪纪事》、《私刑》为知青文学展示了独特的视角,小说的悲剧意蕴无疑拓展知青文学原有的题材范围。创作上已有较大影响的梁晓声、史铁生也有了  相似文献   

5.
2004年8月10日发表于《中国教育报》的文章《教育是诗性的事业》是作家梁晓声第二篇关于“教育的诗性”这一主题的文章,他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2000年4月13日),题目是《论教育的诗性》。通过这两篇文章,梁晓声以作家特有的敏感  相似文献   

6.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小说把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印第安文化融合在一起,在拉丁美洲引起了一场文学地震。这部小说中不容忽视的现实感、历史感、对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不但使《百年孤独》获得世界性的声誉,还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影响了世界各国的小说创作,对我国文坛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中国当代知名作家梁晓声的《浮城》与《百年孤独》最为接近,在中国读者群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两部小说都按照“变现实为魔幻而又不失其真”的原则进行创作。两书都以运用象征意蕴、纷繁复杂的人物活动、荒诞的情节引人入胜。本文就两书的总体结构、人物结构、艺术特色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印裔流散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处女作《神童》(Gifted)入围2007年英国曼布克奖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同时还获得戴斯蒙·埃利奥特奖小说奖。小说通过叙述《神童》中女主人公"神童"鲁米从数学天才坠落凡间的成长经历,论述了印度流散族裔主体的文化创伤,在阈限状态下的非线性成长和双重成长烦恼,揭示了个人成长与民族之间的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8.
梁晓声的亲情小说很有散文的味道,这是梁晓声的亲情小说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梁晓声的亲情小说,如《父亲》、《母亲》、《黑纽扣》等篇幅短小,小说的主人公也大都是作者身边最亲近的人,几部作品相互独立又同时被每部作品中所共有的“我”紧紧联系到一起,形成了相互有关联的整体,构成了一组组家庭生活的画面,同时也将作者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的整个思想感情串联起来,完整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的主人公。梁晓声的亲情小说都是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而这种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给读者以强烈的真实感。一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早期小说创作过多地局限于个人经验和个人情感。《小鲍庄》是一个突变,树立了作家超越自我的信心。从《叔叔的故事》开始,真实性不再是小说的必要规则。《伤心太平洋》和《纪实与虚构》凝结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超越意识的最新成果。《长恨歌》及其之后的一系列新作,表明了王安忆小说创作艺术水准的更高层次。自我意识与超越意识的相互消长,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绿茶书情     
正《应物兄》李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2月这本书李洱写了十三年,去年年底上市并反响不俗,可惜大多数年度好书榜已经结束,并没有机会参与角逐,但也获得了"《收获》文学排行榜"榜首,"《当代》年度五佳长篇"榜首等荣誉,真正的好书经得起时间检验,相信经过一年的阅读和沉淀,这本《应物兄》应该会在2019年度各类好书榜中有不俗表现。李洱老师不是那种年年出新作小说快手,近十年来一直参与各类好书评选,凡有李洱老师新作出版年,通常都少不了入围或获奖,对于一位中国小说家而言,这样的表现应该是不多的。可以说,这是近些年读  相似文献   

11.
老城 《社区》2008,(29):42-43
他们曾经写下过世界上最脍炙人口的戏剧、小说和诗歌,他们大多是举世闻名的小说巨匠和文学泰斗,然而在他们天才作品的背后,他们本人到底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美国纽约作家罗伯特·希纳肯伯格在最新出版的著作《伟大作家的秘密生活》一书中,首次向人们披露了这些知名作家们在自传或传记中也从未披露过的一些“绝对隐私”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东西是广西"文坛三剑客"之一,在他的小说中,通俗词汇被频繁使用。在作家2016年的新作《篡改的命》中也出现了不少网络用语、方言、口语等"野生词语"。这些特别的词汇从文学作品中一跃而出,抓住人们的眼球,为读者带来非常新颖的阅读体验。此类词语的频繁使用既表露了作家的文艺追求,也回应了读者的情感期待,使作品更具独特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3.
中山大学中文系编辑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三期已于二月底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期刊有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有关中国近代文学体系、思想,以及诗、词、小说、戏曲等方面的论文十多篇,还有作家小传、年谱、新发现的佚文、史料等,内容丰富。本期所刊任访秋先生的新作,系统阐述了晚清西学输入与近代文学发展的关系,发前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先生早年写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提到拜伦著的诗剧《曼弗雷特》,说"曼失恋绝欢,陷于巨苦,欲忘弗能,鬼神见形问所欲,曼云欲忘,鬼神皆以忘在死,则对曰,死果能令人忘耶?复衷疑而弗信也."这种沉痛凄绝的情境,我觉得也在鲁迅著名小说《伤逝》中显现着.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的末尾写道:  相似文献   

15.
孙春平的小说世界徐日君孙春平是一位勤奋而又执著的作家.他用一支朴实的笔,十几年来,坚持为人民歌唱,呐喊,为人民忧患沉思。一九九0年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路劫》,中篇小说集《男儿情》。一九九四年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集《逐鹿松竹园》.或许有的人会说他还不是一...  相似文献   

16.
余兆昌(Paul Yee,1956—),加拿大知名的华裔英语作家、史学家,是继诗人弗雷德·华(Fred Wah)1985年荣膺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加拿大华裔作家,并多次摘取北美其他文学奖项,为加拿大华人英语文学发展和多元文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著述丰富,出版了近30部多文类英语作品,包括小说《学飞》《三叔的诅咒》《挣脱》《君子》,剧本《金山惊魂》,短篇小说集《亡者的金子》,儿童故事集《天空斗士,教我飞翔》《金山传说》,绘本《玫瑰在新雪上歌唱》《鬼魂火车》《竹》,以及里程碑式的史学著作《咸水埠:温哥华华人图史》和《唐人街》等。在其众多著作中,《三叔的诅咒》已被中译出版。文章就跨文化成长和批评、写作和身份、边缘和主流、加拿大华人文学现状和未来等问题对作家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在2015年9月于多伦多市作家的寓所进行。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江苏文艺星空忽然闪现出一颗新星——作家黎化。《雨花》推出他的小说专辑,报刊上时见新作,出版小说集,省、市作协召开他的小说研讨会,其来势之猛,作品之多,品位之高,为人注目。可是时隔不久他在人们的期待视野中消失了,于是人们产生了种种揣测:是改弦易辙下商海弄潮去了,还是生活库存用尽了,还是另有他就,还是出版体制变化而有苦衷?可是他沉寂十年之久,忽地喷发出一部新著《心灵叩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年1月版)。看到书后,所有的疑虑都冰释雾消。相反却有意外的惊喜:喷发出的是智慧的岩浆。  相似文献   

18.
王鲁彦(1901——1944)是我国“五四”时期优秀的前辈作家之一。他是认真的小说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的一生著译很多,共计出版了三十几本集子。小说有长篇《愤怒的乡村》(又名《野火》),短篇《黄金》《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等;散文有《驴子与骡子》《旅人的心》等;翻译有《显克微支小说集》《世界短篇小说集》《犹太小说集》等。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鲁彦选集》,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鲁彦散文集》,并重印了他的长篇小说《愤怒的乡村》。据鲁彦夫人覃英说:“这三本集子可以说较全面的代表了他的创作。”鲁彦是一个忠实于人民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虽然经历过不少贫困和挫折,但  相似文献   

19.
《孽海花》的作者曾朴虽然在文学史上以晚清小说家知名,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重登新文坛,创办真美善书店与《真美善》杂志,并通过自己的创作、翻译和出版活动参与到新文学建设之中。在真美善时期,曾朴自觉融会自身的中西文学修养,创作了小说《鲁男子·恋》,与此同时,他还翻译了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肉与死》。在《鲁男子》的作品主题、言语方式和艺术手法上,曾朴既受到《肉与死》的启发,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处理,从中可以看出曾朴创作与翻译活动的自觉对话。  相似文献   

20.
《收获》是英国作家吉姆·克雷斯2013年的新作。《收获》作为一部哥特小说,在主题、人物形象、环境刻画及情节构造等方面均借鉴了哥特传统,同时又融入了一些当代哥特叙事。小说不但试图通过哥特形式,消除性别二元对立,还通过"活体幽灵"的女性哥特暴力话语叙事,揭示主体自我分裂本质为"家"与"非家"暗恐的博弈;不仅拟写并反思历史,书写当代英国社会条件下的种种个体或集体的文化焦虑,还表达了克雷斯试图通过重塑荒野审美话语形成一种社会共同体性建构力量的愿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