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在社会有机体中发展是一个总体性范畴,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于一体。邓小平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集中反映在民族精神的升华上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以人为本的理论内涵及现实要求给予深刻把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论证了确立以人为本发展观对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必要性,论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推动中国发展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3.
4.
陈云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现,认为发展必须着眼于改善人民生活,致力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向人民负责.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科学的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对以往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它认为以人为本是发展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要以发展为基础,以人为本是发展的动力源.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发展的价值目标与发展的动力源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作者指出,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潜能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性标志和最终目的;人的主体性则是生产力标准的内在灵魂;以人为本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始点,又是生产力发展的终点,是科学的生产力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表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时,要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目标。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发展观,又是一种价值观,体现着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对于我们重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物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不仅是一个单纯的价值判断,而且也是一个深刻的事实判断。其科学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人本维度的客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借鉴了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人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概括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从新理论基础、鲜明主题、目标模式、核心内容、动办机制及本质要求等方面阐述"三个代表"社会发展观,阐明"三个代表"社会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理论地位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远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这一核心的确定是有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的。人是一切理论思考和实践行为的价值原点和绝对基础,离开了人这一核心,任何发展和繁荣都毫无意义,科学发展观深刻地体现了这一内涵。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而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又一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人文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基本逻辑和结构。从马克思、恩格斯到毛泽东、邓小平.再到江泽民,都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精神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科学,是对人类人文精神的不断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命名,规定“以人为本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自觉,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实现了逻辑和结构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发展动因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如果说,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是基础理论,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应用理论.如果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存在,那么,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市场经济的使命:一是发现自然的属性与人的属性,二是发展社会生产体系与社会需要体系.这一使命必然地要求科学地发展市场经济,这里的"科学",指的是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只有市场经济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根本上真正地实现人的发展.科学发展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发展动因理论,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再到生产方式的历史回归的理论总结,同样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从生产方式到社会形态的历史回归的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全面发展和重点突破、组织队伍建设和繁荣发展社会科学、继承和创新、管理和服务、学习和实践等六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印志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9):32-35
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阶层变动与利益分化之中,出现了新的阶层。而在这种社会阶层分化中又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中间阶层的不成熟以及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形成等。这些问题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采取相应措施去解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书林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9):5-9
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体会科学发展观本身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从更宏观、更理性的高度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视角。研究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从中解析科学发展的必要性、基本内涵和主要路径,将有助于解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与哲学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一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二是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科学发展观——动态平衡的发展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着重要乃至核心的地位, 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推进.之所以称其为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它极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自觉地贯穿着动态平衡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原则.科学发展观也可以说是动态平衡的发展观.坚持动态平衡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也只有发展了才能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部分,不仅具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而且已经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其所以要动态平衡地发展,盖因我们的发展以人为本;其能否做到动态平衡地发展,也在于是否真正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社会转型时期的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关键的时期,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能量逐渐产生效果,但进一步发展却面临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政治、文化、福利等方面的适应力和承受力问题。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和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的经验看,除经济因素之外,人文精神的重新振兴和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而且,志愿服务对人文精神的传播、弘扬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社会转型的支持功能和对人文精神振兴的促进作用。一、中国社会转型呼唤志愿服务与人文精神中国正处… 相似文献
20.
西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了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引起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呼唤。实际上,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紧张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发展中,对科技的迷信及其造成的人文迷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使科学技术成为人文精神的推动力,使人文精神成为科技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