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5年第1期《白城师范学院学报》的《不能混淆同源字和通假字的界限——从两篇文章对两种文字现象的混淆谈起》是从《语文建设》两篇文章中使用的通假字与同源字概念的混淆谈起,主张不能混淆同源字与通假字的界限。考之于语言材料,实际上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同时对“怎样判断同源字”及一些古今字的例证也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2.
王力先生一方面在《同源字典》中提出"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即凡通假字双方其意义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另一方面又在其《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将许许多多通假字同时列为同源字,前后相反。从汉代至清代对通假字的注释一般不将其意义相通相关者排除在外,这是已经形成的否定不了的历史传统,所谓"不相通不相关"论不但不符合通假字产生的历史事实,而且更是难以推行的,应当承认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3.
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最新版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其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有将同源字、同义词、异体字等现象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误的情况,还有通假字未予注释的疏漏,需进一步匡补。  相似文献   

4.
邦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大学文科最新版教材经过修订,质量进一步提高,但教材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有待商榷的地方,如在“以同源字为通假字、以古今字为通假字、以异体字为通假字和本字借字互倒”方面,将同源字、古今字、异体字等误作通假字及本借字互倒的情况,还有进一步补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5.
汉字从“同”得声之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近56个从“同”得声的形声字中,就本文材料所能证明的同源词有35个,而这些理据式同源词按其所 含有的共同意义可分为两大组:一、表大义、盛义;二、指事物直通、中空、外圆的特征和动作直的特点及由此引申出 的通达之义。这两组以“同”为右文的同源字的产生在沈兼士先生提出的有关“右文”的六种分化式中属于本义与 借音混合分化式。根据杨光荣先生关于同源词产生及词义构造的理论,基于同源词词义=核义素 类义素及同源 词的产生是核义与类义的运作结果这样两点认识,分析这两组同源词的产生及词义构成,我们获得了这两组同源 词宏观及微观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发现,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若不轻言“凡”字,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当是一 条真理。  相似文献   

6.
文章第一篇认为“斯”字的声旁,是一个把“其”字的主体部分省掉,加注了“齿”声的字。第二篇认为楚墓竹简《周易》第26号简中的“”字,是个从“肉”,“发”声的字,它应该是“腓”字的异体字,或音近通假字。  相似文献   

7.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在今人阅读古代典籍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迄今以来我国最权威辞书。但它们在通假字解释方面存在着本借字互倒和以通假字术语说解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等情况,有进一步补正之必要。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分成具有”大”义、“覆盖、蔽藏”义、“无光明、错暗、黑暗、黑”义、“覆盖、遮蔽、盛装物体的东西”义的几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且把《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作分析,分成具有“覆盖、蔽藏”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蔽、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个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作为附录。并把《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包括《说文解字》所收录的13个“奄”族字在内的60个“奄”族字与母文“奄”字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9.
根据形音义皆备的、具有分化孳乳能力的母文表义这一思路,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60多个“奄”族字加以剖析,写成了《〈说文解字〉中的“奄”族字试析》一文,剖析了《说文解字》中收录的13个“奄”族字,并附录了《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说文解字》以外的近50个“奄”族字,略加分析,分成具有“覆盖、隐藏”义、“相及、相合、比长短”义、“黑、污浊、肮脏”义、“疲乏、病”义、“急遽、忽然”义、“不奢侈”义、“覆盖、遮藏、盛装物体的东西”义这7组同一母文(右文)而古音相同、相近,意义相通的字。现补析、论证这些字的意义与其母文及其外化符号有密切的关系,并把这些“奄”族字与母文的关系用表示意于文末。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读若”作用类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认为“读若(读如)”的作用是注音偶或说明通假不够全面。本文经过对《说文解字》750个读若字中一些字的分析,发现“读若”有5种作用:说明同源字、说明异体字、说明古今字、说明通假字、为被释字注音  相似文献   

11.
简帛文献中的异文别字除异体字外,学术界一般通称“通假字”或“古音通假”。这些“通假字”里有一些异文别字是同源词(字)。这些异文别字是因同源而相通。同源词可以是同义词,但更多的是近义词。这样的异文别字相通(同源相通)才有分别词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匡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几经修订,并补正了一些以往的疏误,其质量进一步提高,但其在通假字注释方面仍然存在着将同源字、同义词、异体字、本借字与通假字误注等现象。这里分别以同源字为通假字而误注、以同义词为通假字而误注,以及以异体字为通假字而误注等三方面对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进行了辨析和匡正。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有“止”字——九个,词义分为两个系列:用为本义“足”及其引申义的有六十一个,假借为“之”及其引申义的有五十六个。现具体叙述如下: 一、本义“足”及其引申义 (1)“止”的本义是人的脚,甲文作(?),金文或作(?)、(?),象人足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止即足字”。此义后用形声字“趾”来表示。《豳风、七月》“四之日举趾”,《汉书·食货志》引作“四之日举止”。可见,“趾”字《诗经》原本也写作  相似文献   

14.
通假字在古代汉语的书面语里,几乎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由于它本身的主要特点是以表音为准,即以甲字之读音标示音同或音近的乙字之义,加之古今字音字形的变易,这就给后人阅读和研究古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往往造成望文生训的谬误。原因是大量的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而通假字则是表音的,以表意理解训释表音现象,失误肯定是难免的。正如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所说的:“注书至难,虽孔安国、马融、郑康成、王弼之解经,杜元凯之解《左传》,颜师古之注《汉书》,亦不能无失。”他并举了一些典型事例为佐证:王荆公在《诗新经》中对“八月剥枣”句和洪庆善在注《楚辞·九歌·东君》篇中对“经瑟”、“箫钟”的先误及其后加以改正,等等。至于今人根据古书之误释以讹传讹而注释者,更是层出不穷。如有人根据司马贞《索隐》对《史记·刺客列传》中“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句中的“腐”字作“腐烂”释,便是典型的一例。实际上,“腐”即“拊”的通假字,意思是拍打,“拊心”就是捶胸。《战国策·燕策》关于此事的记述,就写作“切齿拊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中“×,古某字”训诂条例的分析,认为“×,古某字”具有说明古今字、通假字、同源字、异体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里,既可以说“救人”、“救国”,又可以说“救火”、“救灾”。同是一个“救”字,意思却不一样。前两个“救”作“助”解,后两个“救”作“止”解。有些字典辞书和著作将现代汉语中的“救”一律释为“援助”或“帮助”,认为“救灾”是“援助人、物使免于灾难”,“救火”是“把人和资财从火里救出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救灾”、“救火”这类词语是不是动宾结构?“救”的对象是人和物,还是灾或火?要弄清这个问题,需要从古代汉语说起。本文对“救”的词义作了一番历史的考查,认为“救”字从古到今都有“助”、“止”二义。二义怎样识别?主要看“救”的宾语指的是什么。如果指的是人或物,即为“助”义;如果指的是灾祸、时弊或过失等坏事,就是“止”义。二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救”字无论是作“助”解,还是作“止”解,都有“赴急之意”。“救”字与“纟求”、“纠”同源,这三个字音近义通,都有“急”义。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提出“变易”“孳乳”两大条例,黄季刚对其进行详细论述。综合考察相关论述,不仅可以使我们深入认识这一条例的性质和“变易”“孳乳”的区分标准,而且可以引导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考察同源字和同源词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尚书·毕命》中的“辞尚体要”,属于法学命题,所言对象是诉讼办案,强调言辞整体样式的中正、得当;《文心雕龙》将“辞尚体要”主张置于征圣、宗经前提下,带有为文学写作立法的性质,它继承了《毕命》的批判精神,批判对象却由社会恶习转向浮靡文风。在论述结构上,《尚书》中的“体要”,虽强调中正,又兼含关键、简约之义,反映出上古时代汉语词义的混沌性;《文心雕龙》强调文学语言的规范、得当,将中正之义发展为折中的文论思想。“辞尚体要”之“要”,常表达纲领、关键、根本之义,简约之义则由“约”字取代,然而这一点往往为后人所忽视。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是我国析字形、解字义、辨读音的文字学专著。本文在对284个《说文解字》中“女”部字及女性文化相关字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依据《说文解字》中“以类相从,以义相贯”的分类原则,建构“女”部字分类体系,将其分为姓名、称谓、婚嫁、女性价值评判标准、中性字五个类别;通过《说文解字》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女”部字对比,研究“女”部字形义变化;探讨“女”部字中反映出的古代女性主流社会地位和古代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20.
△通假,假者,借也。通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假借一同音(或音近)之字,表示与之本无甚并联之另一字之义。换句话说,由字音作媒介,使两个字在原义上沟通起来,由借音而借义,通假字是本字的“代用品”。△既有“本有其字”的通假,又有“本无其字”的通假。前者是正体,后者是变格。不用本字而用通假字,事情发生在同一历史平面上。“本无其字”的通假,是先假借古字,后造其表本义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