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犯罪防控体系中,犯罪心理预防是犯罪防控的治本之策,犯罪心理预防的特殊功能与其他的防控手段相结合,是取得防控效果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生犯罪心理的成因进行卓有成效的防范教育,既是大学生犯罪防控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建设,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女大学生犯罪在作案手段、作案动机、犯罪心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性,巳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女大学生犯罪多是持有故意犯罪的心理,侵害对象一般是他人财产和他人的生命安全,犯罪手段一般以财务犯罪和伤人、杀人为主。女大学生犯罪心理的预防,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的诸多原因中,犯罪心理因素不可小觑。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心理主要有攀比心理、贪婪心理、特权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主要是需要偏离、自我快乐原则作用、个人法律意识淡薄等内部动因以及权力缺乏制约等外部诱因。应加强对个人犯罪心理预防以及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等以抑制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犯罪的法律预防分为罪前法律预防、罪中法律预防和罪后法律预防三个阶段 ;罪中法律预防的途径是犯罪预备的控制、犯罪未遂的控制、犯罪中止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李明奇  廖恋 《理论界》2011,(7):67-69
危害人类罪与战争罪和灭种罪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演化关系。不过,它们之间的区别也存在。危害人类罪和战争罪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与战争(武装冲突)的关联性不同、犯罪对象不同、广泛性和系统性不同、具体罪行不同。危害人类罪和灭种罪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方式不同、犯罪对象不同、罪行发生背景不同、具体罪行不同、犯罪心理不同。  相似文献   

6.
郭志峰 《阴山学刊》2009,22(4):117-120
使用简易应付方式问卷和不安诊断测验研究了554名大学生的不安心理与应付方式。结果表明:大学生不安心理主要表现于自我控制、自罪感和自我成熟。差异性上显著反映出男生好于女生、理科生好于文科生。应付方式各方面无显著差异。大学生应付方式选择较合理。不安心理与应付相关显著。由回归分析得知紧张感低、自我成熟度高、信任度高的个体更倾向于积极应付,紧张感强、自罪感强的人倾向于选择消极应付。  相似文献   

7.
陈子军 《学术论坛》2013,36(1):116-119,219
目前医疗系统职务犯罪呈现高发态势,从心理形成进行分析,主要是医务个人和集体犯罪心理结构以需要为基础不断发生蜕变,从正常心理因素逐渐蜕变成畸形心理要素。针对各种犯罪诱因,应该从内外两方面预防职务犯罪心理之生成,增加医务人员超我的监控职能,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廉洁自律能力;重视医务人员合理需要的解决,并加强其应对挫折感的教育等。  相似文献   

8.
范忠烽 《南方论刊》2010,(8):44-45,54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生活的基本任务之一。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他们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和法治水平。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育,应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积极拓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重视大学生犯罪心理教育与预防,也有赖于整个法律环境的净化。  相似文献   

9.
陈利 《理论界》2008,(11):88-89
本文对如何借助各种犯罪的信息载体,对犯罪心理痕迹进行全面心理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以为侦查人员根据作案人遗留的某些固有的、典型的和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迹象,分析犯罪动机,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排查嫌疑人,提供科学的依据,真正发挥犯罪心理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实践效用。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 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 的结果。体现个体心理对外界因素积极的、能 动的反映,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行为常带 着情绪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因他们一般不具备 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因此,他们的犯罪心理不但 可以预防,也较容易在外界积极因素的影响下 实行良性转化。依据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分析, 本文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关的预 防策略。  相似文献   

11.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特点,集中表现为犯罪组织形式的家族化、贩毒方式的网络化以及女性涉毒人员的大量增多。作为引发犯罪行为内在原因的犯罪心理,并非某一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形态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复合体,即为犯罪心理结构所驱动。不良的个性心理特征只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基础,因而对于犯罪心理的探讨,应将重点放在犯罪心理结构的内部结构关系的考察方面。本文归纳了新近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行为特征及毒品犯罪的现状,通过对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心理结构的动力性要素、特征性要素以及调节性要素的分析,提出现阶段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应采取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余岚 《兰州学刊》2003,(3):103-104,107
近年来 ,“尖子生”弑亲案件的频繁发生 ,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最近发生的两例案件分析了该类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犯罪心理成因 ,尝试从犯罪心理发展过程的角度 ,找到预防惨案再次发生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大变革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相对脆弱的大学生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尽管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进行干预,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本课题从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入手,有针对性地探索构建能够有效改善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防护体系,多管齐下,预防为主,将心理危机干预阵地前移,从源头预防心理危机出现,从而有效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降低对学生、家庭和学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校大学生自杀不仅给个人及其家庭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大学生自杀行为有其特殊性,具有预防的可能性,可以从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网络、心理危机预警咨询网络、心理危机自杀干预预警网络、心理危机救助干预网络、心理危机补救后干预网络等方面来构建高校大学生自杀心理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三种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心理危机已经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运用心理学相关理论,对引起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认知、释放、运动三个不同层面探讨高校大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大量的症状共存现象,这可能导致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叠加或倍增效应,并促使大学生的痛苦体验泛化和深化,进而演变成为心理危机.为预防和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在全面心理健康普查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关口前置,对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重点对象进行预约式跟踪咨询;创新咨询方式,提高多症状心理问题的咨询效果;围绕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化解制订综合性的教育和疏导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能适应这一新变化,心理上常常产生挫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原因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调适和矫正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相似文献   

18.
从边缘化大学生形成的原因中可透视出当代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心理预防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应用心理学教育和思想启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存在的心理、思想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使大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抑郁心理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今后的发展。笔者着重对大学生抑郁状态、原因及预防调适进行探讨 ,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心理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由此产生了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人格障碍、感知力下降、伦理道德淡漠和性心理发展畸形等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危害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己三方面努力,预防和消除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