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低温下(200K以下)乙烯(C2H4)在Ru(1010)表面的吸附,在衬底温度升高至200K以上后,分解形成乙炔(C2H2).价态σcc和σCH轨道能级向高结合能方向分别移动了0.5和1.1eV.在Ru(1010)表面,无论是低温时以分子吸附态存在的乙烯,还是温度升高后脱氢分解形成的乙炔,其C-C键轴都是沿衬底〈0001〉晶向倾斜于表面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壁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技术,在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出了具有化学计量的氢化非晶碳化硅(a-Si1-xCx∶H)薄膜,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薄膜成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衬底温度对a-Si1-xCx∶H薄膜成分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衬底温度升高,CH4分解效率得到提高,过量的C形成...  相似文献   

3.
根据费-托(F-T)合成的表面碳化物机理,推导出合成气反应的8个动力学模型。利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对ZrO2改性Co-Ru/-γA l2O3催化剂在473 K和458~498 K下的F-T合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3 K时,H2完全解离,吸附态CO加氢生成甲酰(HCO),HCO加氢生成表面C,同时氧以水的形式脱除(模型6),实验结果最吻合。在473K时,反应速率表达式为:-dNCO/dw=kpCOp1H/22/(1+1.499p1H/22+1.609pCO+2.541p-H2 1/2pCO)2,k为99.83 mm o l/(h.g.M Pa1.5)。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6的非线性回归,对反应活化能、吸附活化能等进行了估算,活化能为68.34 kJ/m o l。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导率和表面张力的测定,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烷基-α,ω-双(二甲基酰氧乙基溴化铵)(Ⅱ-12-s)酯基G em in i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及其溶液表面吸附和形成胶团的热力学函数。结果表明:在298~318 K,临界胶团浓度(CM C)和平衡表面张力(γ)分别为2.51×10-6~4.24×10-6m o l/L和32.9~34.2 mN/m,表面吸附和形成胶团的自由能分别为-68.78~-77.20kJ/m o l和-40.91~-49.80 kJ/m o l,Ⅱ-12-s在溶液、表面吸附及形成胶团过程中均为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 2 8 3.1 5,2 88.1 5,2 93.1 5和 1 98.1 5K下 ,研究了甲烷与苯在 H2 O - TBA混合溶剂中发生四聚过程的疏水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甲烷与苯在不同位置上的疏水相互作用明显不同 ,而且聚集的始、末态与水接触面积的差别越大 ,其疏水作用越强 ,生成的体系越稳定 .基于此观点可以解释蛋白质在水中构型的变化和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的本质原因 .——原文发表于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1 999,42 (4) 4 0 0— 41 0  相似文献   

6.
采用氧化还原法一步制备了掺杂Ag的氧化锰八面体分子筛(Ag-OMS-2),用于吸附-放电等离子体催化过程脱除湿空气中的甲醛.采用X射线衍射(XRD)、N_2物理吸附-脱附(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uit DRIFT)等分析手段对Ag-OMS-2的结构和理化性质进行表征.XRD和BET结果表明,掺杂的Ag高度分散在OMS-2表面或孔道中,并未改变OMS-2的cryptomelane-Q型一维孔道结构;XPS结果表明,Ag的掺杂明显提高了表面晶格氧O_(latt)/弱吸附氧物种O_(ads)和Mn~(3+)/Mn~(4+)的比值,导致Ag-OMS-2表面生成更多的氧空位;H_2-TPR结果表明,Ag的掺杂降低了Ag-OMS-2的还原温度;In-suit DRIFT结果表明,Ag的掺杂增强了甲醛在Ag-OMS-2表面的化学吸附,且促使部分吸附甲醛进一步氧化为碳酸氢盐物种.吸附-放电等离子体催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Ag-OMS-2表现出优良的选择性吸附甲醛和等离子体催化完全氧化吸附态甲醛的能力.红外光谱(IR)对反应产物在线检测结果表明,吸附态甲醛可抑制空气放电过程中NO_x的生成.Ag-OMS-2在5次"吸附-放电"循环实验中保持稳定,可发展为一种高效净化室内空气中甲醛的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以 H2 SO4 和 CH2 OHCH2 C1为酸解介质时 ,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表面包铝的行为及形态特征。利用正交实验研究了包膜过程中 ,熟化 p H、熟化时间以及温度对包铝钛白粉白度的影响。氯化法金红石型钛白粉浆液在 p H为 1 0时 ,Zeta电位最大 ,在水中达到最佳分散。利用H2 OHCH2 C1作为酸解介质时 ,浆液中的均相成核得到显著抑制 ,钛白粉表面的包膜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以稀硫酸作为酸解介质时 ,随熟化温度升高和熟化时间的延长 ,钛白粉包覆效果明显改善 ,白度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在流化床反应器中 ,利用六甲基二硅胺烷 ( HMDS)对气相法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进行了表面包覆 ,研究了包覆温度、包覆时间、HMDS分压等对纳米二氧化硅表面羟基、含碳量、p H值的影响 ,分析了表面包覆后气相法白炭黑的形态与结构。结果表明气相法白炭黑表面包覆 HMDS后 ,团聚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温度的升高以及 HMDS分压的升高 ,经表面处理后的白炭黑的 p H值和含碳量增加 ,表面羟基数明显减少。反应时间小于 1 5 min时 ,包覆速率较快 ,然后趋于平缓 ;反应温度小于 2 5 0°C时 ,温度对包覆效果影响较大 ,温度大于 40 0°C则影响较小 ;HMDS分压较低时 ,分压对包覆效果影响较大 ,当分压超过 7.9k Pa,则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
采用六层硅原子超原胞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和有效核势数值基函数组,模拟了锂原子在Si(001)-2×1重构表面上的吸附.模拟中采用三种不同的初始构型,优化计算结果都显示在吸附锂原子后,Si(001)-2×1重构表面的二聚物基本消失,锂原子在新表面的四个硅原子形成的空位上方时体系能量最低.同时还分析了二聚物中两个硅原子的"亲电子"性以及费米面附近态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乙酰乙酸乙酯,硫脲,3-吡啶甲醛为原料,苯甲酸为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一锅法"制备了4-(3-吡啶基)-6-甲基-5-乙氧羰基嘧啶-2-硫酮(代号:PMEPT),产率达83%,并用1HNMR表征了其结构.采用失重法评价了该化合物在10%HCl中对A,钢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A3钢在酸性环境中的腐蚀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缓蚀率随PMEPT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其浓度为5mmol/L时,缓蚀率达92%;缓蚀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说明该化合物是吸附型缓蚀剂,低温时在A3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数据处理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Go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溴化1,6-二(α-十四烷基吡啶)己烷(代号:BTP),其化学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和MS证实.用失重法,极化曲线法(Tafel),交流阻抗法(EIS)测试了BTP在30℃,5M盐酸中对A3钢的缓2蚀性能.结果表明BTP对A3钢是一种良好的酸缓蚀剂;当浓度达到75mg/L时,缓蚀率达到98%;Tafel极化结果表明BTP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ΔG0ads=-21.26 kJ mol-1表明BTP在A3钢上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符合Langmuir吸附.  相似文献   

12.
以磷酸二氢铵为催化剂通过干法混合、干法反应工艺将玉米淀粉与柠檬酸反应制备出水不溶的柠檬酸淀粉酯,并将其用作Pb(Ⅱ)的吸附分离材料.研究了吸附剂酯基含量、吸附时间、温度、平衡Pb(Ⅱ)离子浓度、p H值等因素对柠檬酸淀粉酯吸附Pb(Ⅱ)的影响.结果表明,柠檬酸淀粉酯能有效除去溶液中的Pb(Ⅱ).柠檬酸淀粉酯对Pb(Ⅱ)的吸附速度很快,60 min便可以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数据遵循假定一级动力学方程;柠檬酸淀粉酯对Pb(Ⅱ)的吸附是靠表面的羧基与Pb(Ⅱ)的作用完成的,吸附平衡资料很好的遵循了Sips等温吸附模型,由Sips参数得出最大吸附量为1.15 mmol·g-1.吸附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放热且自发发生的.p H值在1~7变化时柠檬酸淀粉酯对Pb(Ⅱ)的吸附量随p H值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3.
在77K测定了标题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在配合物的7F0→5D0激发光谱里,580.14nm和580.68nm处呈现两个锐锋,说明在该配合物中存在两种Eu3+格位.选择激发配合物的5D0能级,得到两组完全不同的5D0→7FJ(J=1,2)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中Eu3+离子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两种格位的可能点群是C1,C2或Cs,可能具有与Y2(p-CH3C6H4COO)6(C12H8N2)2类似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石英衬底上制备了SnO_2(40 nm)/Au(8 nm)/SnO_2(40 nm)三层薄膜结构.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四探针电阻测试仪等研究了制备温度对多层薄膜的形貌、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温度对SnO_2/Au/SnO_2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有较大影响,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三层膜的品质因数逐渐下降.当制备温度为20℃,SnO_2/Au/SnO_2在可见光区(400~800 nm)的平均透过率为69.7%,面电阻为6.8Ω/sq,薄膜具有最佳品质因数3.96×10~(-3)Ω~(-1).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称匹配组态相互作用(SAC-CI)方法研究了H2Se和H2Te的电离态,结合H2Se 和H2Te 对这些电离态进行了指认.计算和指认结果表明,H2Se和H2Te分子的外层分子轨道是量子数n不同的相同分子轨道 a1 ,b2 ,a1 ,b1;单极子强度较大而能量较低的电离态12B1,12A1,12B2,22A1为H2Se 和H2Te 的电子基态和激发态,能量较高的电离态为H2Se 和H2Te 的高激发态;在电子的跃迁和电离过程中,能量较低的四个电离态的形成主要是单电子过程,而能量较高的电离态其形成过程主要是两电子过程.其中许多能量较高的电离态的形成具有2h1p的特征.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表明,SAC-CI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很好.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三乙烯四胺化交联聚苯乙烯螯合树脂对铜离子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等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动力学吸附过程为液膜扩散控制;温度对饱和吸附量没有显著影响;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活化能(Ea),△G,△H分别是19.050,-5.658,-8.540 kJ/mol;△S为9.670 J/(mol·K).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 ,研究了温度 (6~ 4 2℃ )、时间 (3~ 57d)和水分 (9%~ 1 8% )与配合饲料 (1 0~ 2 0kg仔猪 )脂质酸败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脂质水解酸败随着温度升高、时间延长和水分含量升高 ,呈极显著线性增强 (P <0 .0 1 )。水分范围 1 6%~ 1 8%配合饲料脂质氧化酸败最慢 ,随着饲料水分含量的降低 (低于 1 6% ) ,温度的升高 (6~ 4 2℃ )和时间的延长 (3~ 57d) ,脂质氧化酸败显著地增强 (P <0 .0 5)。水分含量 1 6% ,贮藏温度低于 2 0 .6℃ ,贮藏时间在 2 4 .0d内 ,饲料未产生酸败味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硫氧还蛋白 (TRX)和硫氧还蛋白变体 (TRXL79K)分别酶切后得到的两个片段 :N片段 (1 -73 )和 C片段 (74-1 0 8)作为研究对象 .在硫氧还蛋白变体中用赖氨酸代替原来 79位的亮氨酸 ,对两组 N片段和 C片段在自然状态下重新结合的稳定性和动力学进行对比 ,得到以下结论 :1 .TRX中处于 β折叠状态的 β4区域 (P76,T77,L78,L79,L80 ,F81和 K82 ) 〔3〕中氨基酸的改变对 N片段和 C片段重新聚合成非共价键聚合物的动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2 .79位氨基酸的改变对N片段和 C片段形成非共价键同原二聚体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 5- (4-羟基苯基 ) - 1 0 ,1 5 ,2 0 -三苯基卟啉 (H2 L)在醋酸中电子吸收光谱 结果表明 ,5- (4-羟基苯基 ) - 1 0 ,1 5,2 0 -三苯基卟啉在冰醋酸中以二酸形式H4L2 和游离碱H2 L形式存在 ,二者之间存在着电离平衡 :H4L2 =H2 L 2H  相似文献   

20.
:用膨胀法测定了 2 ,3-二氰基 - 2 ,3-二 (p ,m -甲氧基苯基 )丁二酸二乙酯 (meso/dl=0 .15 6 9)在苯乙烯中的分解动力学 .与以前的实验结果相比较 ,dl异构体含量增加 ,分解活化能增大 .所得活化参数Ed =88.5 4kJ/mol,ΔS≠ =- 5 8.78J/mol.K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