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一篇。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懊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以及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中写的是湘水配偶神的爱情生活,但却是按照人的现实生活想象出来的,因而处处流溢着人的情味。诗中对真挚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歌咏,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着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慷。  相似文献   

2.
《诗经·小雅》中的言情诗较之《诗经·国风》数量甚少,常为人们所忽视,然亦各有特色。今试就其写作艺术,作一些粗浅的探索。《杕杜》:以物纪时,忧思层进《杕杜》是一首妇女思念久役未归的丈夫的诗。《盐铁论·徭役》说:“古者无过年之徭,无逾时之役。今近者数千里,远者过万里,历二期不还,父母忧愁,妻子咏叹,愤懑之恨,发动于心,慕积之思,痛于骨髓。此《杕杜》、《采薮》之诗所作为也。”此说颇切合诗的主旨。全诗四章,每章七句,前二章采用叠咏的章法,通篇用女子的口吻抒写。  相似文献   

3.
唐黎标 《山西老年》2009,(11):59-59
灰色情感,亦称负性情感,是在老年群体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其一般表现为忧愁、多疑、讳疾、嫉妒、自卑、牢骚、孤傲等方面,常见以下几种表现。一、杞人忧天。有的老年人每天生活在忧愁苦闷之中,心里总  相似文献   

4.
弗朗索瓦丝·萨冈的时间意识及其生存姿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朗索瓦丝.萨冈是以抒写"忧愁"闻名于世的作家,在忧愁的背后是她的时间之伤。其作品中的人物流露出了回避"过去",拒绝思考"将来",存在的只有"现在"的时间意识。在唯一存在的"现时"中,作者有两种时间体验:一类是应消磨掉的空虚时间,另一类是应珍惜的情感时间。基于这两类时间,作者的描写表现出两种倾向:日子的消亡和美好的瞬间。为了尽量延长美好的瞬间以赢取时间,萨冈选择了以幸福为唯一准则的生存姿态。  相似文献   

5.
《离骚》用名目繁多的芳草佩饰来象征诗人一种追求,本文认为这些芳草佩饰是《离骚》的主线意象,有统率全诗、结构全诗的作用,象征诗人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6.
《西洲曲》之抒情主人公应为男子。若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 ,全诗从叙述者角度考察 ,则表现为叙述声音不连贯 ,时而是全知的旁观叙述 ,时而是该女主人公的女性视角 ,并且难以解释一些细节问题。以男子为主人公 ,全诗不但更紧凑流畅 ,而且细节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7.
《诗经秦风·晨风》,我们认为是秦穆公的悔过诗,是一篇很好的诗.但古今注家对此诗的解说不一,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8.
《游仙诗·京华游侠窟》开头四句对于正确理解全诗极为重要,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这四句的解释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直接导致了对于此诗乃至全诗认识的混乱。本文对这四句提出了新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对此诗做了新的解读:通过从人生理想的高度对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否定了以游侠为文化符号的积极作为,倾力济世的人生道路,而肯定了以山林隐遁为文化符号的出世远游,学道修仙的人生道路。人生道路和方向的明确,进一步坚定了诗人高蹈风尘外,即通过山林隐遁,学道修仙,追求神仙世界的决心。人生价值取向的抉择和对出世远游、学道修仙人生道路的肯定,不仅是后面各首所写的修仙历程的思想基点,同时也为全诗标明了思想指向。  相似文献   

9.
《诗经·风·墙有茨》全诗如下: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别离辞·莫伤悲>中,约翰·邓恩进行了别离与情爱的哲学思辨,由此说明情侣间应该把他们的别离看成只是躯体上的离别,而非精神上的分离.精神爱情之美是本诗的思想感情线索,贯穿着全诗的语言表述和信息传送,也决定了全诗的主题思想和整体美感.  相似文献   

11.
起笔即是开头。开头是一篇文章或是一首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一部分,由于它在一篇文章或一首诗中占着显豁、重要的位置,有着特殊的功用,所以都为历来一些作家、诗人所看重。就诗歌而言,如何起笔是关乎到全诗的布局、结构的安排。好的开头能提起全诗的精  相似文献   

12.
素芹 《山西老年》2008,(11):60-60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情绪饥饿对于健康的影响,比缺乏营养、缺少睡眠更具有危害性。"情绪"饥饿",也叫灰色情绪,多见于老年人。其主要表现是心里空虚、生活枯燥、没有活力,进而出现头昏脑涨、心烦意乱、忧愁苦闷、焦虑不安等心身疾病。情绪"饥饿"现象在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有的老年人退休后,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一幢幢高层住宅楼拔地而起,商品房新小区比比皆是,千千万万个长期以来为“住房问题”所焦虑的城市家庭终于有了“乔迁之喜”。然而,许多曾经因筹措购房资金忧愁了多年的人家可能未尝料到,在了却心愿住进楼房之后,渐渐地又产生了新的烦恼,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封闭之忧:“纵使相逢难相识” 这是一户4口之家,小夫妻俩都是  相似文献   

14.
《九歌·山鬼》结句:“思公子兮徒离忧.”历来鲜有确解.王逸的解释在现存的《楚辞》各家注释中要算最早的了.他说:“言己怨子椒,不见达,故遂去而忧愁也.”[唐]五臣则谓:“思子椒不能用贤,使国若此,但使我罹其忧愁.离,罹也.”后来诸家大都本此类解释立说.由于《九歌》是民间祀神曲,虽经屈原加工,那只是在艺术上予以必要的提高与修润,难以牵扯到政治斗争上去.王逸等“子椒”云云,显系比附;所以后来的《楚辞》学者多半把此点“割爱”了.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写作中,有一种习见且相对固定的表述方式:美丽→令人忧愁→但还受用。作者认为人是自然所创造的最具代表性的生命,最能体现自然的美丽与神性,但美丽总是脆弱短暂的,而且是有缺陷的,总令人感到无限忧愁。唯有借助抽象观念和信仰的力量将美丽扩大延长,而文学艺术不仅能保留美和爱,而且能够美化人,激起人们对美丽世界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引导人们超越现实功利、为人类发展进步而努力。故而,美的物质形式虽然会逝去,但它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永恒存在,使人类得以受用。沈从文关于"美丽"的文学书写,集中体现了其进步的文学观念与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6.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素来脍炙人口,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浦起龙:《读杜心解》)其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更是腾跃飞动,使全诗神韵倍增,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评赞道:“此诗无一字非喜,无一字不跃.其喜在‘还乡’,而最妙在束语直写还乡之路,他人决不敢道!”然而,这里“从”字怎么讲,一般人都忽略了;“巴峡”何所指,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不解开这两个疑结,尾联的注释就难以做到贴切无误,全诗的赏析也势必受到一些影响.有虑于此,本文打算对“从巴峡”试作考索.  相似文献   

17.
《春江花月夜》的诗性叙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唐诗《春江花月夜》的细读 ,重点分析了该诗诗性叙述的三个意义层面 :具象的世界 ;抽象的世界 ;想象的世界 ,并对全诗的叙述方式和过程也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李贺《南园十三首》创作背景、诗歌意境、表现意象的分析和解读,概括全诗表现的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疏理全诗透露出的主题信息。作为中国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李贺仕后辞官之后的心态代表着一个时代文人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复杂思想情感,尤其是李贺《南园十三首》所体现出来的心态更具有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刘兰芝为何被遣?至今论说纷纭。科学院文研所编写之《中国文学史》述其原因有二:一为嫌其生产太少,二为挑剔其无礼节”、“自专由”。然细读全诗,前者实在不能成立(封建社会妇女以生产之故被遣者固然有之,而此诗并未涉及)。“鸡鸣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白居易正是我国诗歌史上认识到音乐的特殊功能并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第一人。 政治抒情诗《琵琶行》,围绕琵琶声展开,有关音乐的描写约占40%,贯穿始终的三次琵琶声——尤其是初奏和重弹,是全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这一长诗的评价,说法众多,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