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初探迟兴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和对立,意识形态的严重分歧和对立,导致国际社会的严重分裂。尤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出现了按社会制度划分的不同国家集团,进行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但历史跨入90年代后,国际风云...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各国选择自己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必须结束过时的集团政治模式、势力范围模式,以独立自主和不结盟为依托。邓小平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思想,具有坚实的国际法基础和道义权威,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指南。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思想赵建文长期以来,富有远见卓识的邓小平同志一直关注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他回忆说:“关于国际经济新秩序,早在1974年我在联合国发言时,就用了很长时间讲这个问题。”①那时,他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在联合国第六...  相似文献   

4.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主张。它包括国际经济济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各国应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本准则,建立稳定和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5.
海湾战争和苏联解体以后,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了,新的国际格局和秩序尚在形成之中,在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的过渡时期,各国都提出了自己构筑新的国际秩序的主张。应当如何看待围绕国际新秩序而展开的斗争?应该建立一个  相似文献   

6.
<正> 国际经济新秩序要否建立和能否建立?这个问题不仅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也为整个国际社会所瞩目。对此问题目前存在相反的两种意见。持肯定意见者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他们认为,现存国际经济体制只会导致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只能通行强权政治、强权经济。最终结果是危及世界经济的繁荣稳定,所以应该尽快建立公正、合理、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言入则认为,穷国不应该要求富国降低生活水平和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提供援助,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个不切实际,不尚时宜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正确地指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经济开放政策是党和国家制订的基本国策,应当成为我国国家机关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尤其在涉外经济立法工作中,更应充分体现开放的精神。如何制订好我国的涉外经济立法?这里有其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在确定这些指导原则时,除必须考虑到各项国内经济立法的重要原则外,还必须  相似文献   

8.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换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为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9.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世界格局由两极向多极转换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适时地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战略构想。他认为未来的国际新秩序应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为了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邓小平强调要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8年,就敏锐地觉察到旧格局已经摇摇欲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到处碰壁,越来越行不通,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必要性。据此,我国在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同时,一直致力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991年3月26日,李鹏总理在向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所作的工作报告中重申:“今后10年中国政府仍将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但是,各国的利益和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 当前,中国虽然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但要真正建立这种体制尚有相当的距离和困难。现在,旧的经济秩序及其规范已经或者正在失灵,而新的经济秩序及其规范又未建立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假冒伪劣商品横行霸市,国有企业、亏损面大、缺乏活力,政府部门随意用行政手  相似文献   

12.
必须坚持物资流通体制的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贯彻和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突破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旧框框,对原有的物资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物资流通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同形式、各种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已初步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生产资料市场为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开放生产资料市场,打破了生产资料实行调拨和行政统配的局面,由过去单一的计划调拨分配的供应形式转向以商品流通为主的多种购销形式,它的开放和发育,必然要求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与物质生产要素的流动相适应,从而促进劳务市场的发育,并进一步要求相应的资金融通和资金调剂,促进金融市场的发育,这必将对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确立具有变革性的突破意义。它应当回答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二者的结合点之所在;应当解决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走向及其运行秩序问题,这一理论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的形成有赖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其内容和范围包括四个层次,其中政府行为的规范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得以形成或建立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曹希岭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国际关系中首倡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0年代中期以来,邓小平在新的国际形势和理论认识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周恩来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明确提出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建立国际...  相似文献   

15.
走向国际经济新秩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模式问题便成为争论的焦点。全球化在提高经济效率、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的同时,是否必然就要以牺牲公平、拉大贫富差距为代价呢?“小城镇方案”认为,全球化完全可以采取一条更为人道的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华盛顿共识”进行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苏两极格局的解体,当前的世界正进入新旧格局交替时期。在这一时期,各种国际政治力量都在重新进行分化与组合,一个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就摆在了世界各国人民面前。为了使自身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世界各国纷纷提出新秩序的主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国际新秩序问题作一点探讨。一、新秩序的建立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新秩序建立的客观必然性在概括一定时期国际关系的总体面貌时,国际秩序与战略格局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  相似文献   

17.
当今人权问题颇令人欣慰:冷战结束、第三世界的民主化自由化浪潮、滥用权力的苏联与东欧的解体,将使人权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但这种乐观多为非理性的,体制的崩溃并不一定就能衍生出人权保护的新体制、新政策。某些国家如前捷克和阿根廷,尽管有望过渡为民主政治,但多数国家,将象海地和阿尔及利亚等国的军事政变一样滑向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拓宽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建立主辅修制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势在必行。1建立主辅修制的客观依据我校是一所职业技术性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面向农村培养农业科学应用及技艺型人才。长期以来,学校一直采用单科型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接受较深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内容专而深,在知识面的扩展上受到限制,课堂教学的比重也很大,在实践技能和劳动技能的培训方面偏弱。这种模式下培养…  相似文献   

19.
国际秩序是指处理国际事务和各国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和行为规范。中国一向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美国和西方国家主张的国际新秩序明显具有“泛美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特征。二者主要在目标、基础、本质、利益倾向和设计模式上存在不同。国际秩序与国家利益、国际冲突相关联。由于中国主张的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代表了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因此它最终一定通过战胜代表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利益的美国的国际新秩序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南北关系,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当前国际关系中一个基本的方面。南北关系的核心,本质上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它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垄断地位,继续控制和剝削发展中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国家的经济权益,发展民族经济,要求打破这种垄断,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剝削。因此,今天南北之间的矛盾和斗爭,在经济上集中反映在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发达国家则极力维护现存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斗爭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