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农”问题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再一次显现出来,当前需要破解“三农”发展的现代性、公平性问题.现阶段“三农”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创新理念和思路,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机制.鉴于此背景,习近平提出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要效益,在指导“三农”发展时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设,建立起“三农”发展的制度环境和内生机制,推动农业现代化、激发农村活力和促进农民增收,是习近平创新驱动“三农”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动力问题.习近平提出的创新驱动“三农”思想,抓住了当前“三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理论,也对指导当前的“三农”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个基本问题,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与否。周恩来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许多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主张,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度重视城乡协调发展,农民的利益维护以及改革妨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和制度等问题,是对周恩来“三农”思想的进一步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论制度变迁与“中国模式”的逻辑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制度主义关于制度及其三大构成要素关系的理论,可将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变迁逻辑,在理论上分为“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和“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两大类型。其变迁手段是通过创设式制度变迁和移植式制度变迁的交替使用来进行的。具体路径体现为:产权制度变迁、组织运行体制变迁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三者之间的相互博弈关系及其创新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制度变迁以“制度环境变化→意识形态变迁←→产权制度变迁→政府组织形式变迁→制度绩效”的独特路径,验证了“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的基本特征。其所包含的逻辑路径,正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可资借鉴的一般范型。  相似文献   

4.
张爱芹 《理论界》2007,(12):24-26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并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当前中国改革与发展中的攻坚性问题,妥善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能否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进程。“农村贫困严重、农民地位低下、农业潜藏危机”是“三农”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农业政策制定中违背了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农村传统小农经济的现实;只有正视中国农村小农经济的现实,遵循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快制度与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造传统的小农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消除“歧视农民、掠夺农业、侵占农村”的现象,中国短期和长期农村政策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中心来进行,才能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土地革命解决农业出路问题,以农村包围城市解决农村在革命中的地位问题,以农民为主力军解决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问题,从而科学地解决了“三农”问题,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经验表明,必须把“三农”问题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就包括对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业生产关系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  相似文献   

7.
陈秀萍 《东岳论丛》2022,(10):115-124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推动我国“三农”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按照作用的强弱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目标任务不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三农”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乡村振兴,具体目标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东北地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做出重要贡献,但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存在着产业发展滞后,对土地资源和财政补助依赖度过高等问题。在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基础上,提出推动东北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包括防范土地“资源陷阱”现象,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推行村集体联合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结构与“三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的农业发展、农民生活、农村建设之所以演化成了“三农”问题 ,其根由是农村从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农村的社会结构变迁过程存在一系列问题。解决“三农”问题 ,不仅要研究该进行哪些体制改革 ,更重要的是应该研究中国当前农村社会结构中存在哪些问题。针对问题 ,以新的发展观作为价值理念 ,以整合农村社会结构作为目标 ,整体设计农村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有序推进体制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对“三农”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论述 ,这些论述已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 ,再次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三农”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在 1 992年 1 2月 2 5日召开的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并且把这个观点作为我们党处理“三农”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要求“无论是各级党委还是全党同志 ,…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产品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为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目前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的制度困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五个重庆”的背景下,完善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路径既具有必要性,更具有迫切性。从制度变迁及路径依赖的视角对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创新重庆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陆学艺先生认为,中国农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由来和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路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鼓励农民向城镇转移就业。笔者认为,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核心是“农业”问题,而不是“农民’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改革进程中农业问题带来的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路径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指导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面认识和充分发挥农业的功能,把农业变成亮丽的经济增长点,重建村庄的公共生活。城市化进程必须建立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选择渐进和稳定的路径。我们应积极探索这条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理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世宏 《理论界》2006,(3):225-227
“三农”问题不是泛指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而是存在小农经济残余和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制约农村经济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真正形成是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制度摩擦因素造成的,这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都可以归结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途径还是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去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与全国"三农"问题相比较,西部"三农"问题更显突出并陷入了"低水平均衡陷阱",这是西部"三农"问题的总特征."三农"问题已经成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卡夫丁峡谷".西部"三农"问题本质上是制度尤其是社会权利制度缺失.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收入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和产业化。文章就我国发展小城镇建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开拓农村市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15.
杜法义 《理论界》2005,(5):30-31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004年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局面。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农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解决“三农”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全方位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近期,沈阳大学社科部部分教师,通过调研,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以期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李胜蓝 《兰州学刊》2006,(3):183-184,190
“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经济法在国家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为切入点,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经济法社会本位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制定和完善以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为主的各项基本法律制度,引导和规范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行为,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使之得到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曹一萍 《理论界》2005,(5):29-30
“三农”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2004年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村工作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局面。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农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矛盾并没有消除,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解决“三农”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全方位着手,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近期,沈阳大学社科部部分教师,通过调研,从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变革农业生产方式、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农民思想观念、深化乡镇体制改革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论述,以期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结构转换与“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成贵 《河北学刊》2003,23(4):47-48
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 ,中国的“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比以往更迫切地需要作出战略调整、理论创新和新鲜经验的总结。这里选刊的几篇专家文章 ,综合、系统、全面地剖析了我国“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 ,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略。郑有贵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纵向历史演进中 ,描述了“三农”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归纳和评述了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历史印迹的政策措施及路径。从分析“二元结构”的影响入手 ,牛若峰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和十条政策建议。夏英则立足于多元因素的作用 ,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成因 ,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路径和基本手段。除了专家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讨论外 ,李成贵、徐志全通过中外对比研究 ,分别使读者了解到中国“三农”问题的“非典型”性结构特征和应遵循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 ,又是一个农村和农业经济十分薄弱的国家 ,在这样一个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课题。为此 ,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一、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我国的“三农”问题农民是我国国民的主体 ,农业是中华民族经济的支撑 ,农村则是中国版图的最大区域。中国是“三农”地位十分突出的国家 ,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中国共产党从它一诞生 ,对这一问题就有较清醒的认识。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 ,对于“三农”问题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中规定 ,…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三农”中空壳问题的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 ,人们提出的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思路与采取的措施主要集中在两条路与两个方面 ,这已经困扰甚至阻碍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原因是“三农”中出现了空壳问题。从实证方面分析空壳问题与“三农”的关系表明 ,解决“三农”问题要有产业、农业科技和人力资本作为必要条件 ;而从经济学原理上研究人力资源开发、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机理 ,其结果则显示 :“三农”中的空壳问题强化了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减律 ,制约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降低了农民收入。解决城乡二元制度是问题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