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十二月九日开幕,历时四天.这次研讨会同过去两年来两次大型讨论会比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会议参加者的广泛性反映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课题确实具有凝聚中华儿女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这次能拔冗到会的,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他们千里、万里而来,抱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就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为了中华的振兴.  相似文献   

2.
“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共东莞市委和市政府、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9日至11日在东莞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于幼军,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社科院院长李本钧,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会长郑群,广东省社科联主席张磊,中共东莞市委书记李近维,东莞市市长佟星,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甘兆胜,广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廖鸿兴,东莞市委副书记黎桂…  相似文献   

3.
广东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自1990年12月召开首次学术讨论会以来,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其间1991年开了两次小型的专题讨论会,1992年1月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并正式成立了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上海《社会科学报》多次载文发表看法,《学术研究》开辟了专栏,《开放时代》也发表了有关文章。目前,这一研究的影响正在扩大。这一课题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且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诸多领域,诸多学科,因而研究起来也就具有多方面,多角度的特点。本文主要从几次会议所反映的情况来谈谈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4.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二次学术讨论会暨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我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中华民族是由汉族和数十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有近四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极为丰富的典籍文物。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悠久历史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曾经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不仅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5.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共东莞市委和市政府、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等7个单位联合主办的“建国50周年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术研讨会于1999年6月9日至11日在东莞市举行。到会的有广东省、北京市、四川省、安徽省、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的学者、来宾共15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90多篇,现就论文及发言的主要观点作一综述。  一、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概括为以下6点,即:1、以邓小平理论为凝聚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6.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伟大的凝聚力为举世所瞩目。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早已在不同学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但是,作为一个历史和时代的重大研究课题隆重推出,则应以广东省政协、广东省社联、广东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于1990年12月举办的“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为开始。会议开幕词中指出:“我们选择了这个题目,希望通过系统的研讨,对‘什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何以中华民族有如此强韧之凝聚力’、‘如何继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等一系列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我们希望从厘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科学范畴起步,然后逐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专题研究以及比较研究和发展研究”,“开辟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研究领域”。这个学术讨论会的近百名与会者,以及提交的数十篇学术论文,正是力图沿着这一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拓荒工作的。我们在这里选载了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以广角的瞥视方式介绍给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会议将是一幢宏伟建筑的引人注目的奠基。  相似文献   

7.
继今年第一期刊发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的一组论文后,我们现在再次从讨论会的论文中选取一组文章,以摘萃的形式发表,目的在于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我们期望“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这一个新的专栏,以其富有建设性的、新的研究视角,而获得广大读者的赞赏与支持。  相似文献   

8.
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山市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办的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8日至12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名流200余人,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而联系实际的热烈探  相似文献   

9.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1992年12月9日-12日在中山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讨的第三次大型学术会议。兹述要如下: 中华民族精神是近年来海内学者讨论的热点之一。本次讨论会以前,大陆学者对“中华民族精神”大致上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歧义主要在于是否应从优劣两面去审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否同时具有精华与糟粕这样的两重性?民族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是否也应归入民族精神的范畴?从本次讨论会的论文和发言来看,与会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大体趋于一致。尽管表达各有不同,但都倾向于民族精神应理解为“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民所信奉”,而且“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民族文化的主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在今天炎黄子孙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母体——中国大陆民族团结,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人心思治,正为祖国的富强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分离母体的民族支裔——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对大陆向心力的增强.现在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个以大陆为轴心,具有极大聚合力的民族大家庭.这无疑是依托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民族凝聚力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中民族内部的结合状态,是民族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激荡的产物,而民族主体因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华当代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从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观照中华当代凝聚力.  相似文献   

11.
<正> 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实践问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很值得深入开掘的学术问题.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问题还没有现成的结论,而我们时代的伟大实践又急切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和把握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理论确立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新起点 ,指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遵循的原则 ,提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战略措施、战略步骤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方针。  相似文献   

13.
陈伟群 《南方论刊》2004,(7):44-45,1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意义在于有利于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有利于团结整个中华民族,促进祖国完全统一;有利于造就中华民族的现代品格和一代新人;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4.
王江燕 《南方论刊》2003,(7):22-24,11
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并日益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无疑可以为转型期中国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资源和社会整合机制.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不断实现着对传统的继承和超越.提升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根本环节是要与时俱进,保持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5.
郑群同志是亲历抗日战争的老同志,他很早以前就对我说过,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由他组织和领导的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应当推出一部反映抗战的新书作为纪念.果然,我如期读到了这本由郑群同志亲自组织编著的、孔庆榕教授任主编、陈剑安副教授任副主编的《碧血烽火铸国魂——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抗日战争》(以下简称《国魂》,广东人民出版  相似文献   

16.
由张磊、孔庆榕主编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这部佳作的问世,是对一门正在兴起的新学科的可贵探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新硕果,极为值得祝贺和赞赏!这部佳作在理论建树和学科创新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自从广东郑群先生首倡研究中华民族凝聚力以来,已有十年之久的历程,除了发表了一大批研究论文,还出版了有较大影响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和《当代中华凝聚力》等专著。相较而言,这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更具有新学科的本色。主要表现在: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研究对象,较为全面地提出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凝…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必须大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华民族,几千年繁衍生息,虽几经沧桑、饱尝苦难,但始终聚而不散,上下五千年,至今仍能在世界大家庭中显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自身固有的凝聚力乃是维系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有多方面的基础,其中如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民族文化的最高层次的哲学思想,更是民族凝聚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此,自觉地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纽带作用,有效地唤起民族的自觉,从而达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可以说,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今天提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首要议题,就是要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从而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嬗变的历史过程和内在契机,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生长和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广东中共党史学会最近联合召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中顾委委员刘田夫、李坚真,广州军区和广东省党政军负责同志以及一批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林若、谢非、张万年、欧阳山、杨应彬、寇庆延、罗天、陈越平等参加了开幕式;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广东省地方和驻广州部队的党史、理论、历史工作者共二百五十多人.讨论会收到包括题为《华南敌后抗战若干特点》、《论华南抗日纵队》、《论第二次国共合作》、《试论粤北第一次会战》、《我党开辟五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华侨与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广东“青抗”组织》、《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等的论文102篇,讨论会分以下五个专题组进行讨论;1、华南敌后抗日战场建立和发展及其地位与作用;2、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第二次国共合作;3、抗战初期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作用;4、华侨、港澳同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