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乐山崖墓佛像与佛教传入乐山的史实基础上,列举并对比关于峨眉山佛教传入时间的几种观点,认为峨眉山佛教“东汉传入说”是正确的;峨眉山第一座寺庙建于东汉,但并非“普光殿”。同时分析了历史上人们硬要将峨眉山第一寺认定为普光殿、并将它和发现“佛光”的蒲公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悖论”。  相似文献   

2.
老唐子 《社区》2013,(17):36-37
巴蜀古寺乌尤寺地处乌尤山上,始建于唐。乌尤山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为李冰所凿离堆,古称“中流砥柱”。北望乐山大佛,西眺峨眉仙山,钟天地之灵气,风光独胜,因乌尤寺而为佛教名山。  相似文献   

3.
佛教何时传入四川的问题,至今仍无法肯定。在一些考古报告中,把乐山柿子湾和麻浩崖墓中的石刻佛像,定为东汉晚期的佛像。①此说被学术界广泛引据。②但有的学者深入研究后指出:柿子湾的佛像墓约属汉魏之际,而麻浩的佛像墓应在蜀汉时期。③换言之,四川最早的佛像出现在三国时代。三国时代,佛教已传入东吴,武昌和建业渐次形成佛教的重镇。虽然至今尚未发现佛教传入蜀汉的文献资料,但依彼时的形势推测,三国时佛教传入蜀汉是完全可能的。《后汉书·刘焉传》记载,  相似文献   

4.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5.
敦煌遗书里保留了大量的用于忌辰设斋时念诵的佛教亡文。敦煌亡文将佛教义理与世俗民众心理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以济度为功能导向的审美体系。这一体系是以佛教空观之美为基础、以净土理想之美为指向、以供养之美为手段、以伦理之美为辅助的佛教应用美学观念之集合。敦煌佛教亡文审美内涵的多元化,充分表明了佛教美学世俗化发展的趋势和进程。  相似文献   

6.
人间佛教作为传统佛教当代开展的新形式,已成为海内为佛教佛教开展的主流趋势。但人间佛教在中国当下的开展也面对着多重困境:人间佛教新理论开展之不充分、人间佛教实践所需要主体对人间佛教存在认识误区、以及人间佛教伦理与世俗生活之间的紧张等。要走出这些困境,理论上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必然要求,同时借鉴人间佛教在海外开展之模式、经验,以及尝试参与一些世俗事务,应将会成为人间佛教在未来开展取得成功的可能进路。  相似文献   

7.
佛教于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内地,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龟兹国对于中国内地佛教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两汉时期上郡设有龟兹属国,陕北地区佛教传入是否与之相关?龟兹国内佛教传播早于中国内地传播。龟兹属国内的龟兹国人也对陕北地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陕北地区早期的佛教传播必然与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佛教传入亦随国情而显出地域性和历时性.巴蜀地区是北方、南方丝绸之路的交汇地,故其佛教之勃兴及其演变也自有其特色.今从该区所获千余通碑文,透视其地佛教发展演变,不特可揭示地域之宗教文化面貌,且于我国佛教全史之研究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对云冈石窟的雕塑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希腊雕塑、印度佛教艺术对云冈石窟雕塑特点的影响。云冈石窟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阶段,其艺术特点上承汉代之雄浑,远袭希腊之宏伟、印度之华丽,体现佛教之平等,鲜卑之大度,下启盛唐之丰腴,完成了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佛教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在继承其师太虚大师之"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印顺不断破斥历史上存在的佛教"鬼本论"、"神本论"和"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等学说,而提出其"人间佛教"思想。究其实质,这一过程是印顺立足"宗教"之本义,通过辨析儒佛、佛道、佛耶及佛教内部的多重关系而实现的。具体来说,印顺之"人间佛教"是以"信、智、慧"为"修持心要",以"法与律合一"为"理论原则",以实现人间成佛为目标的宗教。此为基础,印顺开启了以佛法为本位的佛教与其他宗教对话之可行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流行于福建与台湾的闾山教一向被当作道教,但在事实上,闾山派巫法原属于佛教密宗的瑜珈派。在历史上,闾山派从瑜珈教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巫法,而后成长为巫教,再后被纳入道教系统,完成了从佛入道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基本情况、关于“山中旧本”的分析和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的文献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永乐大典本《寒山诗集》所依据的“山中旧本”似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寒山诗版本,因而大典本《寒山诗集》在寒山诗和寒山诗版本源流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寺院大多兼具出版文化功能,它是藏传佛教文化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史上特殊的形态。文章从藏传佛教寺院的佛典翻译、典籍出版、文化传播三个方面分析了藏传佛教寺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傅山的成就同他所出生及其常年聚居的太原古城密不可分。从地域文化的视野,对傅山文学、艺术、医学等诸多方面的造诣进行梳理,力求反映特殊地理环境中的文化沉淀对一代名师的深刻影响,考察分析清代以来的傅山研究成果,指出保护太原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影响深远,但最终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调和,形成中国化佛教。文章探讨了佛教与传统文化之内在天道观、道德观以及审美境界的区别,旨在进一步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元代《居家必备事类全集》和明代《由醇录》中有一种题为秦氏或秦观的《劝善录》,此书实际上并非秦观所撰,而是宋元之际的人杂抄《善诱文》十五则、《乐善录》二十一则拼凑而成的一部伪书。秦氏《劝善录》是宋元时期劝善小说流行的一个表现和事例,正反映出宋元时期世俗化社会对劝善小说的爱好和需求,此书的小说史意义和思想史背景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长安文化铺就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深厚的社会基础。因佛教之教义较符合长安文化的一些哲学思想,所以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统治者利用佛教巩固自己的统治也促进了佛教的发展。阐述了我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发展历程,并概述了一些翻译大师如安世高、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取得的非凡成就。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藏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与藏传佛教形成了密切的联系 ,丰富了藏传佛教的内涵。文章分析了藏族文化体系中诸要素的关系 ,并通过中外学者对文化与宗教关系的理解 ,对藏传佛教与藏族文化关系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9.
"山寨"文化很富有当今中国特色,它是指普通民众依托互联网参与话语权的博弈并对传统、权威和精英文化进行模仿、嘲弄、挑战和颠覆的一种文化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结构的迅速分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多元化,不同的阶层、利益群体必然有不同的文化诉求,公开的话语与私下的话语之间有了分离。对普通民众来说,公共话语已经远离他们的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的表达渠道,互联网提供了最合适的平台,"山寨"文化也因此应运而生。本文拟探讨我国"山寨"文化形成的深层利益原因,以及与主流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佛教在泰国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佛教文化对泰国教育发展和泰国人文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泰国佛教文化对泰国教育的影响及发展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以此作为改善中国道德教育现状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