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科技与金融相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保证,但至今仍缺乏专门针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状况的评价系统和指标体系。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从科技与金融相融合的角度构建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制定2001年-2008年科技金融资源指数、科技金融经费指数、科技金融产出指数和科技金融贷款指数,运用组间连接法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金融经费指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科技金融产出指数显现下降趋势。特别是科技金融贷款方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反映目前我国金融体制与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相似文献   

2.
吴玮  邢大伟 《经营与管理》2022,(11):150-156
创新创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居民金融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创业,同时创业行为也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数据,构建金融素养和社会资本评价指标,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金融素养、社会资本对居民是否创业及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素养和社会资本都会显著促进居民的创业选择和创业绩效,且社会资本存在着调节作用,金融素养对居民创业行为选择的促进作用会随着社会资本的增强而减弱。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市场也由于金融的自由化发展,促使了各个国家间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金融创新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创造了新的高度。直到20世纪末,金融工程技术广泛的应用到一些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金融问题中,并使得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出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效率关系。本文就是在金融工程日益盛行的环境下,研究分析金融工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金融市场的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构建福建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是促进福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通过对现有的世界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合福建自由贸易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与必要性,同时借鉴上海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建设的经验,从离岸金融机构和政府的角度提出适合福建自贸区离岸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我国正规金融市场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而民间金融作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阐述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对如何引导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势头迅猛,并日益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碳金融的概念介绍了发达国家碳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当前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障碍,并根据前人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今后碳金融发展的要点。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对能源及原材料的需求也逐年增长,其中对石油的需求也在迅猛的增长。据调查统计,我国2013年石油表现消费量达到了4.98亿吨,同比增长了1.7%,如此庞大的石油需求量也进一步推动了石油流通行业更为蓬勃的发展,但随着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联系的日益密切,石油市场也日益呈现出金融化趋势。为了保证我国石油市场的安全,构建石油金融战略体系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这种状况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化深度和金融与经济发展层次进行反映,是金融发展状况的一种具体表现。我国的金融事业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发展和经营能力不断增强,金融市场也正在不断成熟。本文对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金融结构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网络分析法构建了我国金融市场关联性指标和风险溢出指标,并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通过风险溢出指标能够更全面地刻画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风险溢出指标,考察了我国主要金融市场间的风险传染机制,结果发现股票市场是我国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且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程度在金融市场异常波动期 间明显上升.为此,进一步选取了几个系统性金融风险较高的金融市场异常波动阶段,识别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的风险来源,结合当时的监管政策,研究发现部分监管政策在控制特定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之间的风险传染.本研究旨在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跨市场传染机制,分析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的影响以及相应监管政策效果,对我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加强金融协调监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由于全球气候变迁,地球环境恶化,巨大灾难发生的机率正迅速增加。不仅如此,气候变迁所造成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存货成本增加等风险,也为企业营业收入带来额外风险。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球气候变迁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为因应气候变迁,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权交易绿色金融市场应运而生。然而,碳权价格极易受到气温变化和经济景气波动的影响。另类避险的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与气候相关的衍生性绿色金融或保险商品,如温度指数期货、霜冻指数期货、巨灾指数期货等也应运而生。为有效管理气候变迁下的企业营运风险,该文将探讨气候与巨灾衍生的绿色金融商品的创新与发展,来因应气候变迁持续恶化下,避开其对全球经济环境带来的负面灾害。  相似文献   

11.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日益兴起,给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及挑战。设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对防范和化解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所带来的风险,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监管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理论联系实际,对我国微型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尝试着在微型金融发展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我国微型金融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希望能对我国微型金融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银行必须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盈利能力,实现平稳健康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银行金融产品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5个方面,就如何加强我国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关联性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广泛研究。金融加速器理论为我们解释小冲击大波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初步探索了有关金融加速器理论的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的未来趋势就是互联网金融的混合经营。互联网金融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与金融支付方式,让一些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传统金融机构、传统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模式受到了挑战。本文主要分析余额宝的实质,并且从中探讨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状况,并根据目前互联网发展趋势来研究其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16.
以金融创新为科技的发展提供条件,以科技的发展来反哺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长大,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动产业的转型以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是当前金融发展的必然目标。本文则对科技金融运行机制分析,并重点探讨金融创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美国金融危机与金融衍生产品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加大了本轮金融危机的波动。因此.如何健康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如何防范衍生金融风险成为目前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美国金融危机根源的基础上.结合金融衍生产品两面性的特点和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指出保障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健康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金融是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今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就很好得说明房地产金融的危险性,近几年来我国房地产业过热发展已引起各方面关注。本文尝试在研究房地产金融市场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对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状况进行预警预报,尽量避免那些可以避免的不良态势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金融市场的发展,公司为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带来的挑战或者为了增加公司在金融市场中的利益收效,公司纷纷参与并购重组来聚集资金、运用金融工程,以此来并拓展公司产品的金融市场。但在公司并购中对金融工程的运用却问题重重,亟待解决。因此本文将以金融工程在公司并购中的运用为课题进行深入地研讨,首先,介绍了金融工程在公司并购后的运用现状,接着,从服务延续性、经营理念、市场信誉、市场竞争四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工程在公司并购中的运用问题及问题产生的缘由;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金融工程在公司并购中的运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金融压力指数能较好地实时反映一国金融体系承受风险的压力状况,帮助决策者和市场参与各方及时准确地前瞻性评估潜在风险来临时可能承受的金融压力水平。根据各市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程度,利用CDF-信用加总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包括银行、股票、外汇、保险四大市场的我国金融压力指数测度模型体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压力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往往伴随着高的金融压力;我国金融压力主要来自于银行部门,随着近年来我国银行治理水平提高和资本市场发展,银行部门压力指数正缓慢下降,股票市场压力却逐渐上升;外汇市场和保险市场压力指数长期保持在低位运行。有效性检验表明,来自我国FSI的冲击在滞后6个季度会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