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20):45-49
<正>曾国藩的智商不过中等。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左宗棠一向瞧不起曾国藩,屡屡不留情面地批评他"才短"、"欠才略"、"才亦太缺"、"于兵机每苦钝滞"。学生李鸿章也当面说过他太"儒缓"。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  相似文献   

2.
正又逢甲午年,自然而然我想起了李鸿章——这位悲剧主角,洋人称赞他为"领航员",他却自称是"裱糊匠"。甲午年后,那座风雨飘摇的"纸房子"(清王朝)已千疮百孔,李鸿章纵有回天之心,也无回天之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初夏,李鸿章出任专使,赴俄国庆贺沙皇加冕礼是虚,签署《中俄密约》是实。此后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  相似文献   

3.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4.
正很多当代中国人的历史知识仅限于中小学的教育,在那些重意识形态轻历史原本的教科书中,李鸿章的头上的大帽子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签署《马关条约》的卖国贼"。其实历史上的李鸿章对他那个时代的中国的政治经济内政外交所做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人。梁任公百年前对李鸿章的历史眼光远远超过一些当代中国人对李鸿章的历史认识。梁先生认为:"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6.
李鸿章之死     
刘澍 《领导文萃》2013,(3):84-87
李鸿章知道中国局势有大变,他问英国人卜力:"我听洋人说如果北京公使都被杀了,那么列强就有权进行干预,并宣布要立一个皇帝,如果是这样,你们会选谁?也许是个汉人?"卜力感到李鸿章暗示自己想当皇帝,便说:"西方大概会征求中国最强有力的人的意见,看他认为谁最好。"李鸿章眯起眼睛,过一会儿才说:"慈禧是中国最强有力的人。"此间,孙中山派两个革命党人来见李鸿章,想让他举起推翻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曾把李鸿章与清代著名学者俞樾(字荫甫)作比较,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拼命"二字把李鸿热衷官场、醉心仕宦的面目刻画得极为贴切。李鸿章官居极品、位极人臣,历几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相似文献   

8.
<正>1879年(光绪五年),深孚众望的严复学成归国。由于在留学时期即已享有一定的名气,故"南北洋争先留用,得之惟恐或后"。不久,严复便应船政大臣吴赞诚之聘,回到自己的母校福州船政学堂担任教习。李鸿章的收编李鸿章一生任人唯亲,但他早就看重严复的才能,想把严收编为"自己人",因此"尝示意其执贽称弟子"。可清高孤傲的严复一口回绝,就是不愿放下架子去"攀龙附凤",只想凭自己的真本领做事。苦熬十年后,终于升任北洋水师学堂会办。四弟严传安  相似文献   

9.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很欣赏李鸿章。这天,李鸿章前去拜见曾国藩。差役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等了两个时辰,曾国藩才传见他。  相似文献   

10.
刘勃 《领导文萃》2022,(3):76-80
王导(276-339)出现在《世说新语》里的次数之多,仅次于谢安.《世说新语》对他的称呼也特别复杂.有时称他的字"茂弘";有时喊他的小名"阿龙";有时喊官位,曰"丞相",曰"司空";有时又干脆简单地尊称为"王公". 这80多条记录非常零碎,只知道很多人原来对江东政权的前途很不看好,但看见王导就有了信心,称道他是"当代管...  相似文献   

11.
正左宗棠狂,一生以诸葛亮自诩,大话连篇,连左夫人都听不下去而取笑他;左宗棠"二",骂一手提携自己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对着干,连亲家郭嵩焘(晚清外交名家)都要和他断交;左宗棠直,严峭刻深,连曾国藩这样有气度的人都受不了;左宗棠脾气大得不得了,甚至盖过了他的名气和才气,人称"左骡子"。李鸿章小左宗棠整整11岁,自谓"生平不解空言高  相似文献   

12.
唐振常 《领导文萃》2010,(11):105-109
李鸿章在世时,声誉之隆,两宫特别是慈禧,对他的宠信之深,一时无出其右者。朝中人望,他已驳驳乎凌驾于乃师曾国藩之上。曾国藩讨捻无功,继之者为李鸿章,居然功成;曾国藩于直隶总督,处理天津教案,措置失当,连《清史稿》本传也说:“津民争怨之。  相似文献   

13.
吾有三杰     
(汉)高祖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供应军需),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相似文献   

14.
<正>湘淮党争是晚清最突出的朋党之争。以李鸿章、左宗棠分别为首的湘淮两党,不顾外敌压境,在窝里斗方面不遗余力,乃至衍生出无能之辈去前敌"挑大梁",毁人又误国。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国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湘淮党争不仅耗去了左宗棠与李鸿章的有限才华,同时,还直接导致了人才选拔上的腐败。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亦与用人腐败有关。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从国外购  相似文献   

15.
他是世界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亿万富翁,他在英国媒体的民意测验中被评选为"英国最聪明的人"。他还有许多惊人之举:他曾经裸奔宣传公司产品,是英国最抢镜头的"嬉皮士资本家";他曾经驾驶热气球环行地球;他曾经驾驶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他曾经在海湾战争时驾驶自己的飞机进入巴格达解救人质:他被看成是一个傲慢的暴发户,却同时是世界各大公司CEO的偶像……他就是英国维珍集团创办人理查德·布兰森。  相似文献   

16.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但这远不是这位革命家兼书法家的全部.他的字名闻天下,甚至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毛泽东同志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他,就是舒同.  相似文献   

17.
张鸣 《领导文萃》2014,(24):37-40
正在晚清重臣中,张之洞属于跨世纪的人物,从19世纪活到了20世纪,因此有照片传世,还不止一张。照片上的张之洞,是个一把胡子的干巴老头,没有什么招人喜欢的地方,当然也没有什么讨人嫌之处。说他是"可人",当然不是因为长相,而是此老的为官之道。曾国藩说李鸿章拼命做官,俞樾拼命做学问,言外之意是李鸿章为官有道,会做官而且能做官、做能官。但是,如果跟张之洞  相似文献   

18.
云溪子 《领导文萃》2014,(23):67-69
正吾谓"阳谋难敌阴谋",即谓光明正大做事,常常难敌暗中歪邪的算计。这是为何?其一,君子之心难度小人之腹。人们常斥责那些以阴暗心理、总往歪里推测他者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殊不知"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事,更是经常发生的。人们之所以有君子小人之说源于芸芸众生之中确有高尚低劣之分何为君  相似文献   

19.
重识李鸿章     
作为晚清第一重臣的李鸿章,由于所处的世代是中国积弱积贫的时期,在艰难之世李鸿章只手补天,到底力所不逮没有挽救大清王朝的衰败的命运。他通过一系列的自强球求富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李鸿章所代表当时的清政府签定过重大的不平约极大的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为时人所恨后人所误。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其功过誉毁可谓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20.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