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息网络技术与"网络社会"的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平 《河北学刊》2004,24(1):46-49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关于社会转型的研究多数是从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展开的,哲学上的考察较少。本文尝试从社会系统哲学这一新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系统转型的一般规律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并认为,层次演进、区域互动和跳跃发展是社会系统转型的三大规律。  相似文献   

3.
石弘 《江西社会科学》2007,3(7):248-25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确实提出过五形态理论,但这一社会形态理论仅只适用于欧洲社会演进的模式,而不能把这一模式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不能说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三者之间是前后依次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因为,此时的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已发生变化,已把它区分为原生形态和次生形态,即在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原生形态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被看作是人类社会早期普遍经历的历史阶段。除了提出适合于欧洲社会演进模式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外,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还提出了真正适合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三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4.
走向技术形态与经济形态的整合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5.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6.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7.
社会形态问题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从全球化看社会形态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丰子义 《河北学刊》2004,24(1):30-34
吴元梁研究员认为,只有既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利益性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分析了当代科技革命对功能性社会结构的影响,我们才能对当代科技革命的社会影响作出全面的判断。丰子义教授指出,应从纵、横两个维度看待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待社会形态,用"普照之光"看待社会形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总潮流来看待社会形态和历史时代。陈新夏教授强调,时代背景的变化,特别要求在研究模式上超越对社会形态单一的理解,承认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应以当今的时代特征为参照,对经济社会形态和人的发展层面的社会形态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叶险明教授主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发展的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特别是"五形态论",而不是要抛弃"五形态论",试图用"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经济时代"等来代替作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主体的"五形态论"是不妥当的。肖峰教授从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相整合的视角,分析了当代社会形态中的"信息资本主义"和"信息社会主义"问题。孙伟平副研究员指出,由于"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出现,当代社会形态的外延与内涵都正在发生某种变迁,研究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也应该相应地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与“五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并非仅仅是所有制社会形态理论§1、社会形态演进规律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2、近年来,哲学界开展的“三形态”与“五形态”关系问题的争论,反映了大家对马克思的交换社会形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显元 《学术界》2005,1(6):21-31
"以人为本"对社会形态的解读,突显了人在社会形态中的基础和中心的地位,确认社会形态就是人本身.社会形态有两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结构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统一.这里的"社会"是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及其分配调节的领域.第二层次结构是社会的结构、制度和生活的统一,其中"生活"是社会形态的价值目标,即实现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要,提高和改善人的生活的直接领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与结构、制度、生活发生相互交错的网络关系,综合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社会形态整体的网络结构,成为人创造活动的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作为共同体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强烈逐利求金欲望在生产领域的反映。"资本共同体"建立在资本同工人交换的基础之上,它是资本的联合,不是个人的真正联合,因而是被迫、偶然、抽象、外在于人的。工人由于贫困不得不服从"资本共同体"的强制,这种共同体同工人格格不入,没有实现工人的个性自由发展。资本家的自由发展也是以服从和服务于资本需要为基础和前提的,他们的独立性只能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本身就意味着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新的限制,人还不是完全独立和真正自由的人。仔细研读和深入理解马克思的"资本共同体"思想对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本质,深入理解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减轻"资本共同体"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奴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探究,缘于对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互对抗的现实分析。马克思在历史逻辑中区分了"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分析了人类共同体建设的不同历史形式,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系统阐述中完成了对社会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讨论人类解放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时期推进建设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感性的自然强调的是自然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性关系的概括;历史的自然是对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历史与自然统一的;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说明;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满足与被满足、需要与被需要的价值关系的概括。马克思的感性自然观对于正确认识与解决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重温马克思《资本论》四卷,生产劳动的定义是从劳动者对社会生产的关系中得出的。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看,生产剩余价值和为资本增值服务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则受雇于资本的商业劳动和服务劳动也是生产劳动。而从简单劳动过程看的生产劳动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仅适用于产品生产的社会。斯密在划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时发生了二重性的错误,同一种劳动按两个定义来界定,既可以是生产劳动又可以是非生产劳动。我国理论界关于生产劳动理论的“正统”观念,恰恰落入了斯密的窠臼。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必须坚持“社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变化与发展,马克思生产理论既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如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晚期资本主义的重要变化为马克思生产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给生产理论带来新的反思;马克思生产理论也在各种社会思潮的相互碰撞中拓展着理论空间.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澄清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反思其研究方法,加强理论对话和现实对话,就成为当前马克思生产理论研究的一系列紧迫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从其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一个含义复杂和多变的概念。在其演变过程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具有中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之后 ,意识形态概念重大的变化就是它获得了中立化的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意识形态具有三层不同的含义 :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作为掩盖物质利益和真实动机的思想观念。准确地把握这个词必须分析它的起源、演变过程 ,尤其必需分析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着个词的理论背景和历史背景 ,及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这个词的含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和大哲学家,其思想除了有发展和深化之外,还有一些贯穿始终的思想基因,我们应当探寻这些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思想基因。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是对青年时代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因素。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上黑格尔影响主导或者费尔巴哈影响主导的主流观点,并且认为应当到马克思中学时期的文本中寻找这些思想基因。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正义概念是个关系范畴,是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秩序的指称。这种正义的社会关系秩序是在理想与现实的两极张力关系之中被人为建构起来的,它与社会利益关系矛盾运动中的自由与奴役、平等与剥削的矛盾冲突紧密相连,并始终处于人类社会关系总体性的历史流变之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始人与领军人物,柯亨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改变了英美地区学术圈对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冷漠态度,同时也使唯物史观重新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柯亨对唯物史观基本概念和原理所做的厘清有其贡献,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有缺陷,尤其是他在规律观问题上否认唯物史观所揭示的是因果必然性规律,而认为是一种功能解释.正是由于存在解读上的缺陷,柯亨晚年对他为之辩护的唯物史观的可信性产生了动摇.  相似文献   

20.
翟俊刚 《兰州学刊》2008,1(5):40-42
马克思哲学直接关注现实生活,并追求如实描述其实践本性,这说明它是一种唯物主义。而从“实践”出发看待人与世界的现实关联,则是其所以“新”的根本。实践观点使马克思哲学成为一种立场彻底和真正关心人的唯物主义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