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注释在典籍英译中的作用——兼评理雅各《尚书》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振慧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55-61
典籍有别于一般文本,典籍英译离不开两种注释:典籍旧注和译文加注。时代隔阂导致典籍难读,旧注沟通古今,是译者解读原著之重要门径。典籍英译,旨在实现跨文化交流,仅靠译文,潜在"语义真空"难以有效填补,丰富文化信息难以充分传递,多层文义内涵难以全面展示;适当加注,则利于实现"文化传真"。《尚书》素称"佶屈聱牙",在学术史上最为复杂,理雅各融合众多旧注成果,采用深度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传真",堪称典籍译作之经典。 相似文献
2.
理雅各《尚书》译本问世至今一直被奉为儒经翻译“标准译本”,然而我们仍可从中找到不少“遗憾”:有理解方面的,也有表达方面的,有拼写或文献标注方面的,也有结论方面的。这一事实再次证明:金无足赤,译无定译,经典永远呼唤新译本。经典复译不仅必要,而且有一些原则需要遵守。理氏《尚书》译本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信”为本,调和“显化”和“异化”,拒绝过度“归化”,实行“合作共享”。 相似文献
3.
董秀静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1-115+136
在当今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异化策略成为大多数译者的首选,然而归化策略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的典型实例,通过对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霍克斯、闵福德的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探析这两种策略在字词、句式和语气三个层面的具体运用及运用的度的把握,以期对提高中国典籍英译质量、促进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近年来,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呈燎原之势,语料库对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效率与翻译的准确性等方面都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国典籍中的专有名词种类众多、内涵丰富,有的难以理解,并且很多术语没有相应的参考译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查找并验证这些专有名词的准确译法,在很多时候,译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创译。这些困难都给译者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创建相应的语料库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效率则显得极为必要。本文以《十竹斋笺谱》英译为例,探讨语料库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典籍英译: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振英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3):23-26
典籍英译在文化传播中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目前我国典籍英译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如缺乏计划性和组织性、人才缺乏、分散且后继乏人等 ,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建立典籍英译研究会、建立博士点、设立研究基金、设立奖项、扶持有关图书出口等。 相似文献
7.
杨成虎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3):13-19
在长达千余年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佛经汉译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历史道路,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今的中国典籍英译具有启示作用。文章通过考察佛经汉译中原典概念体系的建构过程和评价《一切经音义》及《翻译名义集》等辞书的理论贡献后得出结论:(1)典籍翻译中概念体系的建构是个历史过程,概念术语的翻译有继承性;(2)适时编写相应辞书对概念术语英译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一些规范。 相似文献
8.
9.
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为研究对象,在我国国际影响力提升、文化输出重要性逐渐彰显的大环境下,从翻译伦理的角度重新审视典籍英译的翻译方法,走出文本分析的局限,强调译本的整体传播效果。回顾了翻译学回归伦理探讨的历史,针对译本体例编排和异质转化两个方面,从翻译伦理角度评析近十年来《楚辞》的四个国内译本,突出翻译伦理在典籍英译中的指导作用以及“丰厚翻译”法对今后典籍英译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朱芳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2):11-18
语境在话语表达和意义理解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习俗和交际情境等因素的制约,我国传统典籍在英译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目的语读者语境信息缺失的问题,以及相关语境信息重构的需要。文章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为例,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篇语境三方面探讨了典籍英译中的语境重构策略,以期为如何有效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论题提供启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化翻译理论在文化层面对翻译所作的反思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巨大差异,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对《论语》理雅各译本和安乐哲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认为理雅各译本是基于文化中心主义基础上的语言翻译代表作品,而安乐哲译本是基于多元化理论的文化翻译典范。安乐哲译本的存在,证明了文化翻译不仅是一种构想,还是一种事实,因此有可能从安乐哲译本中寻求到文化翻译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2.
覃江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后殖民语境下的典籍英译是一种战略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所选的《论语》三种译文当中,大陆译者对原文语篇的意义结构、语篇精神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传达不如海外华人译者和英语母语译者准确,译文质量低劣。要真正破除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西方的种族中心主义、文化自恋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精华,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共存共生与和谐发展,典籍英译者必须把宏观的、战略性的"文化意识"与微观的、策略性的"语篇意识"融合起来,重视语篇的信息模式、逻辑结构、思维方式、文体特点以及语篇功能,采用"异化"策略向强势文化推广汉语文化,更好地参与世界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3.
黄雪霞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57-60
《论语》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论语》译本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苏格兰汉学家理雅各在1893年翻译出版的《中国经典》中第一卷的《论语》,另一个争议大但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清末民初辜鸿铭的《论语》的英译本。应用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研究两者在文化词语上不同的策略选择,以揭示中国古代文献的翻译规律。 相似文献
14.
宋晓春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3):104-109
从中国本土阐释学资源中选取诸多义理对典籍翻译的多元阐译现象进行解释,发现中国阐释学思想对该现象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其中境域论论证了典籍翻译中的多元阐译是译者受其最切近层次境域所产生张力的产物,“原意”和“用心”论说明了文本意义的相对性和确定性,文本的“用心”可被视为翻译阐释的“知识”之界,而“虚心”论则可视为“德性”之界,典籍翻译中双重阐释之界的提出应和了中国两轮哲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典籍英译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提高典籍英译后备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显得刻不容缓.文章从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典籍英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岳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2):51-57
英国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率先系统地翻译了中国古代经典的主体部分,其人其书长期以来是海内外历史学者、宗教哲学学者与语言学者关注的焦点所在.本文通过综述学者对理雅各译本的研究状况,提出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尽管各见所长,也分别受到学科自身的限制.不少历史学者以及宗教哲学学者因受外语的限制而未能深入分析译出语或译入语内在的机制,也未能并构架出分析译文语言风格的完整理论体系;语言学者则因背景知识和原始资料的缺乏以及运用纯语言学的研究范式而未能深入分析历史背景或哲学理念对翻译的具体影响.因此,文章呼吁翻译研究应借鉴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士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51-154
《汉书》是在浓重的经学氛围中编撰而成的。经学对《汉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以经学思想改造《史记》文本;二,以大雅精神评判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