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释氏西域记》中有关龟兹的材料,系僧纯378年左右在龟兹所收集的,因此,《释氏西域记》所谓“国北四十里有雀离大清净”的“国”,应是吕光伐龟兹(公元384年)之前的龟兹都城;而《水经注》所指的都城应是北魏时代的王都。据《水经注》所记水系,雀离大清净应在西源水(今渭干河)上,北魏时的都城应在东川水(今库车河)上,雀离大寺与北魏龟兹都城分别在两条河上。而《水经注》所载“龟兹城,故延城矣”一语,正如黄文弼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说明北魏时的龟兹都城——龟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史上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古籍的校勘注疏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经他校勘的古代典籍达一百九十余种之多,其中《水经注》用力最深。由于他长期致力于《水经注》的研究和校勘,撰有《宋刊水经注残本跋》、《永乐大典本水经注跋》、《明钞本水经注跋》、《朱谋玮水经注笺跋》、《孙潜夫校水经注残本跋》、《聚珍本戴校水经注跋》等文章,掌握了《水经注》中很多详实的古史地资料,所以在考释散氏盘等古器物、古地理和研究殷周秦汉历代古史、特别是他晚年研究西北史地、蒙古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国内外学术界有深刻的影响。兹就王国维校勘《水经注》和所撰《水经注校》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虽是以《水经》为本的一部注释书,但它确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是一部艺术丰美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创作的意义说,《水经注》的价值,主要在于对大自然风景的描写。明人钟惺说:“郦道元偏具山水笔资,其法则记,其材其趣则诗也。”(《水经注钞》)明人朱之臣也说:“郦氏每于景色,只一二字点缀,最工,其笔其韵,未易  相似文献   

4.
读书笔记     
<正> 张佩纶,丰润人,清季显宦,亦喜读书。除校注《管子》,尚有《涧于日记》;除宦场交游外,间有记学之文,亦可观。今择其可供参考者,摘录于下,并加评论。日记名《涧于》,“涧于”两字殊少见,何以名之,盖“涧于”为丰润一水。水见于《水经注》卷十四鲍丘水条下:《魏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三百里有右北平城。鲍丘水又东,巨梁水注之,水出  相似文献   

5.
张鹏飞 《船山学刊》2010,(3):185-188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夹杂大量清丽可喜之山水景致描写,实为卓绝一世的写景佳作,在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山水游记散文的奠基之作。本文从《水经注》之写景内容、写景艺术、《水经注》与山水游记散文三个方面探析《水经注》之山水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文史哲》2014,(2)
《水经注》的武英殿本和自刻本皆出自戴震之手,但却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版本。在戴震接受殿本《水经注》校订之前,乾隆皇帝已为《水经注》题诗,竭力贬低以朱谋本为代表的"近刻"而抬高大典本。这实际上就给《水经注》的校订定了调子,下了御旨。因此,尽管《水经注》宋代已亡佚五卷,而殿本仍"割裂以傅合四十卷之数",以示其底本(即大典本)所谓"全文具存"的完整性。戴震在校订中已竭尽考古之功,但为了美化大典本,还要把大典本的讹误,硬说成"近刻"的讹误。这无疑是四库当局的主意,而戴震只有痛苦地被牵着鼻子走。为了伸冤,即对社会和历史有个交代,戴震节衣缩食,最后还是完成了自刻本的刊刻。自刻本与殿本相比有两个最大的区别:一是破卷立篇,充分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治学准则;二是通书白文,与殿本案校充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是无声的抗议。自刻本积聚了戴震大半生的心血,是他独立研究《水经注》的终极成果。但是二百多年来,殿本被"举世奉为圭臬",而自刻本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7.
郦学概论     
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自北宋中期以后流入民间,随之相继出现了不同的刊本。南宋蔡珪撰《补正水经》,始对郦注进行校勘、研究,成为郦学的?矢。明万历时刊行朱谋(土韦)所校《水经注笺》,是迄今见到的最早佳本,并从此开创了郦学研究的第一个学派即考据学派;至清代,此学派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全祖望、赵一清、戴震三位郦学大师,他们各自潜心校书,使《水经注》由残籍变为完璧。晚明崇祯时刊行著名文学家和诗人钟惺、谭元春的评点本,着重从文学成就方面研究郦注,形成第二个学派即词章学派。及至晚清,杨守敬、熊会贞撰《水经注疏》,着重从地理学角度开展研究,形成第三个学派即地理学派。当郦学刚刚步入黄金时代,不幸发生了席卷甚广且旷日持久的赵、戴《水经注》案,影响了正常的郦学研究。近代以来,中外一些有远见的郦学家摆脱论战的干扰,获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屈原故乡,《史记》本传阙如。云其为秭归人,首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引袁崧语:“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即《离骚》所谓女媭婵媛,以詈余也。”(王国维《水经注校》第106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显然是利用姊、秭同音,加以比附。秭,见西周中期“智鼎”铭文,是禾束的量词。姊,见《诗·邶风·泉水》,其义为女兄也。秭、姊之义完全歧异。  相似文献   

9.
郑海涛 《理论界》2007,(3):175-176
王国维《水经注校》为《水经注》各类注本中较有代表性者,然而,其中也有不少疏漏之处,本文主要讨论该注中显然讹误之处,并提出整理古籍中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0.
论及天津市区有记载的古城寨,历史和舆地学者每以为便是汉魏之际的漂榆邑。如中华地图学社1975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就把该城标在三国幽州一图的天津位置。漂榆,也作漂渝,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的《辞源》,1931年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辞典》,以及台湾1973年出版的《中文大辞典》,也解该城于“天津县北”。这类说法,大约皆源自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淇水云:“清河又东北,  相似文献   

11.
古典地理学与文学名著《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由于《水经注》不仅在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文学、语言学、农学、水利学、军事学等许多学科方面,也都具有丰富的内容,所以关于《水经注》及其作者郦道元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自明清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已被人们称之为“郦学”而成为一个专门学科,由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沿革地理的局限,向着历史  相似文献   

12.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其记述的详赡、征引的广博、文笔的优美,向为世人赞叹,更为治历史地理者所称道。但郦氏所撰,毕竟为-千四五百年前的著作,其间人世的沧桑、地理更易殊所难免。故今人读《水经注》亦如郦氏时代读《水经》,如无注释,要读通它也是不容易的。因此才有专门研究《水经注》的“郦学”出现。这无疑对  相似文献   

13.
一杜甫与宋玉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这是盛唐伟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所作《咏怀古迹》五首之一,即咏怀归州(秭归)宋玉宅古迹的一首七律。杜诗别首所谓“宋玉归州宅,云通白帝城”是也。归州旧治,东五里有宋玉宅,相传为宋玉从学屈原时所居。宋玉宅古迹有多处,归州而外,安陆宜城也有,至传澧州也有,还有宋玉墓,想是误会的(详见光绪《湖南通志》《辨误》三)。据《水经注》,宜城是楚旧都鄢郢。宋玉鄢人,在宜城  相似文献   

14.
《水经注》文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经注》中写景记胜的文字,最为历来人们所传诵,并被誉为“游记散文之祖”。明代散文家张岱曾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跋寓山注》)但是不少文章根据清人刘熙载所说的“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境”(《艺概》卷一《文概》),以及“汉赋是以‘体物’见长”的观点,认为《水经注》来源于辞赋,甚至是“骚赋的支脉”,就很值得商榷了。《水经注》这部出现于六世纪初期的散文杰作,它的模山范水艺术成就之所以“撮荟闳博”,“粲若列星”,“妙绝古今”,实与时代风气的熏陶和优秀文学传统的滋育密切相关。中国作为一个宗法性的农业社会,人们和大自然似乎很早就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自然景物却直到魏晋以后产生的山水文学里,才逐渐由蕞尔附庸而蔚为赫然大国,一跃而成为艺术表现的独立对象。山水自然要成为文学的独立题材,其前提是它  相似文献   

15.
平城之战是汉匈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对汉初民众心态影响极大。此后,时人在讨论匈奴问题时经常提及此事。受社会情境、时人心态影响,在近百年的传播过程中产生了不少关于平城之战的传言。司马迁在记述平城之战时,受自身价值观及时代局限性影响,不自觉地采信了一些传言,从而造成《史记》关于平城之战记载疑点颇多。  相似文献   

16.
最近翻阅兰州地方史资料时,偶然在84年第5期的《兰州学刊》上,看到了刘国元,吕叔桐二同志合写的《隋代金城郡治地位考》一文(以下简称《地位考》).《地位考》据《周书》卷29《王杰传》:“王杰,金城直城人也……后从(孝武帝)西迂……出为河州刺史,朝廷以杰勋望俱重,故授以本州”一语,认为北魏孝武帝时期的河州金城郡领县中应有直城一县,《魏书·地形志》漏载,近而,《地位考》又因《水经注》中  相似文献   

17.
(一)云冈石窟的名称和开创的历史(1)云冈石窟的名称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十六公里武州川峡谷的北岸,云冈堡的北山上。东西长约一公里,凿有大小不同的各样窟龛。云冈石窟很早以前就有文献记载。不过不叫云冈而称为“武州塞”或“武周山”。因为武州川经两山之间流出,为古代汉族与匈奴必经之路,从汉代起就是汉族北方边防要塞。自北魏迁都平城,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因而开凿石窟时就选在这里。《魏书》释老志中说:  相似文献   

18.
郦道元(公元469—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人(今河北省涿州市),北朝著名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为《水经》撰注四十卷,具有较高的地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另有《本志》十三篇、《七聘》及诸文行于世。今仅存《水经注》,其余皆已亡佚。本文结合新发现文献主要就郦道元的生卒年以及《水经注》的撰著时间等问题加以补充裁正。  相似文献   

19.
张莉 《晋阳学刊》2008,(3):35-38
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曾为《水经》一书做过注解。从《隋书·经籍志》至《四库全书总目》,各正史“艺文志”及目录书、典志史中皆有明确记载。现存郦道元《水经注》中,也保留了郭璞注的部分内容。郭璞广泛的游历、渊博的学识以及他渴盼祖国南北统一的志向,是他注释《水经》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20.
汉置汪陶县地望在何处,郦道远《水经注》漯水条称“枝津上承桑干河,东南流迳桑干郡北,大魏因水以立郡(指桑干郡)。又东北左合夏屋山水,水南出夏屋山之东溪,西北流迳故城北,所未详也,又西北入桑干枝水。桑士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流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俗谓之南池,池北对汪陶县之故城,故曰南池也。南池水又东北注桑干水为漯水,并受通称矣。”按光绪《山西通志》水经注川图,枝津在黄水河源头。《应县志》(1992)称黄水河“为桑干河水系,至圪塔村与西朱庄之间汇入桑干河。”清代方志和著述各家以及时贤近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