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对目前国内外普通物理教课书上“力”的定义和起源进行了详尽的讨论,阐述了目前人们对“力”概念认识之现状,提出了一种适合在普通物理学范畴之内的“力”定义,以期推动、完善“力”概念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对智力概念的整合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借鉴物理学力概念的研究思路 ,阐述智力整合研究中的智力的定义、功能与意义、要素、分类以及合成问题 ,有助于得出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在如何刻画物理属性上陷入了亨普尔难题。困境源于要么依赖于当前的物理学来刻画物理属性使得物理主义必然为假,要么依赖于未来的物理学从而导致物理主义空洞地为真。亨普尔难题的一个心理学、认识论根源就在于科学的物理学总是深受民间物理学制约,难以摆脱民间物理学错误的概念框架,从而导致物理主义在借助科学物理学来定义物理属性上始终都是不完备的。通过破除这种错误的概念框架,进行一场物理概念革命,才有可能合理地解决亨普尔难题。  相似文献   

4.
在哲学上说明物质运动持续性的客观本性时,沿用物理学上的时间概念,会陷于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应把哲学上的“过程”概念同物理学上的时间概念分开,并在研究物质运动持续性时使用“过程”概念。这对于保持哲学思想的逻辑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的一个中心特点是要把亚里士多德主义与机械论调和起来.对笛卡尔主义的批评构成了他的调和纲领的一个主要部分.这个批评的一项主要的成果是:莱布尼茨发展了一个以力为基础的动力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对笛卡尔力学的一个取舍,而后者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几何性质作为其中心概念.本文试图揭示莱布尼茨的动力学的一些形而上学含义,并表明从物理学的几何概念到动力学概念的转变在现代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营销实践的不断发展,现代营销理论中定量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纵观这些研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要避免这些问题,就应该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以系统的思想为指导,借鉴物理学中的"场"、"势"、"力"等概念,建立以营销场、营销力以及营销势为核心的营销"场力观"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7.
后期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概念研究”。作为概念研究的哲学对事实和概念进行了区分,并把目光投向关于这两者所作的陈述的方式,即经验命题和语法命题的概念建构。概念研究通过“语言游戏”来达到这样的目标:让语法命题与经验命题各如其所是,让物理学命题与心理学命题各如其所是,让描述性的语法命题与解释性的语法命题各如其所是,最终反对以物理学命题的表达式为标准来攻击和改造日常语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让一切如其所是”。  相似文献   

8.
正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它一般指向外的膨胀力、扩张力和延伸力。引用到数学课堂上,我觉得是要我们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创造张弛有序,充满生机的课堂。要让数学课堂充满张力,教师就必须要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为达到这样的目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在经典物理学中或是在近代物理学中,质量都是最基本的物理概念。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推动下,几个世纪以来,随着物理学理论的发展,质量这个最基本的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这个概念的内容和它  相似文献   

10.
反作用力属物理学范畴,是一种与作用力方向相反的力.运用物理学的反作用力原理,对新闻学进行一番考察,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能量这一物理学概念"普及"到了滥用的地步,产生了许多与能量的最初表述大相径庭的歧义性。这种歧义性的存在不仅搅乱了原有的"物理概念",使人们产生了各种误解,也会造成初学者物理概念上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此问题作一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物理学中熵概念的泛化历程.通过物理学概念"熵"的外延不断被拓宽后,可被用来对自然的本性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熵诠释.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熵能否进入正常持久的大循环,成了维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质心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质点系质量的等效中心 ,对于平动而言可把整个系统的质量看作集中在质心这点来分析 ,在一般的物理学课本中 ,通常直接给出质心的位置矢量公式rc=∑miri∑mi,而没有推导过程 ,给学生理解公式带来一定困难 ,本文给出一种直观的推导质心公式的方法供参考。1 质心位置的确定和满足的条件假如一细棒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给它一个作用力 ,它将在平面上边滑动 ,边转动。如果力作用在某点上 ,棒将只滑动 ,而不转动 ,这一点就是质心位置。对于两个质量为m1,m2 的质点 ,它们的质心必然在两质点连线上 ,我…  相似文献   

14.
任何学说,任何理论都是由概念构成的,它们都有自己的基本概念。如物理学有“力”、“加速度”、“惯性”,化学有“合成”、“分解”、“反应”,遗传学有“因子”、“基因”、“畸变”等等。学校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所谓“掌握”,包括领会,记忆和应用。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掌握的概念越多,越全面,越准确,知识就越丰富,进行深入而精细的思维就越顺利,效果也越好。高师公共必修课“心理学”也  相似文献   

15.
物质概念在20世纪经历了根本变革。现在电子理论要成功,电子概念就必须摆脱电子阻力和运动的古典概念。人们能说出一个古典粒子的状态,即其同时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理论中则不可能。量子理論是现在唯一能夠完整了解电子的理論;但量子理論排除了构成一个电子的粒子状态的协合概念的绝对可能性。我們或者精确地说出它的位置,或者精确地说出它的动量,但不能同时精确地说出位置和动量。物质已经非物质化了,不仅是作为一个哲学上实在的概念,而且现在是作为一个现代物理学的概念。物质可以被分解到基本粒子的水平。然而在这一深度上分析方向变了,这就构成科学史中主要概念上的意外事件。牛顿用可以精确地测定的状态、点的形式、绝对固体性等,表示物质的性质,但現在电子并没有这些性质,因为在理论上电子不可能有这些性质。物质已经非物质化了,不过现在比巴克莱更彻底。在18世纪,人们可以接受巴克莱的论证,即物质的第一性性质和第二性性质同样是根据不足的,但仍与物理学相一致。因为巴克莱的批評是抽象的哲学批評,所涉及的是关于物质的“实在”性质的认识,即与物质的物理性质相对立的认识。它并不损害牛顿力学。而20世纪的物质的非物质化已经在概念上不可能接受牛顿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同时仍旧与物理学相一致了。  相似文献   

16.
人們十分强調,量子力学中观察的主体(或测量工具)同被观察的或被測量的客体有不可分性,这已被用来支持认识的主体同它的世界某种神秘的结合。我认为这是严重错誤的。关于物质-意識問题的典型的哲学方面,則不論我們是遵循17世纪还是20世纪物理学路线来理解物质,我都没有发现它有任何区别。我同样怀疑物质的量子理論解释及其关于自由意志问题的非决定論的意义。自由意志对决定論这个哲学上争論着的問題,大部分是由概念混乱引起的。我并不相信,测不准观点和并协性观点有助于为真正的自由选择建立物理基础。我认为,适当修正了的和重新陈述了的关于第一性和第二性性质的区别,对于从认识論上澄清现代物理学概念,仍然是有意义和有用的。在实驗的宏观物理学和化学的水平上,物质显然具有古典性质,并且可以用客观的空间、时间、质量等概念和许多构成性质的术語来表述,而构成性质在量的方面则以各种物质常数或参数来表示。所有这些性质,虽然最终要靠观察才能认識,但实际上是不依賴任何观察行为的。只是在最近的原子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中才发生了真正尖锐的革命并带来概念上的混乱。有人说:宏观物质是物质的,但物质的微观构成完全不是物质的。事实上这不可能。宏观客体的总质量是组成它的粒子的质量总和。质量确实是由较小的质量组成。这基本上是从古典原子论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7.
中学物理教材主要有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组成,讲的是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并根据物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人类认识的历史过程相结合的原则,构成了便于学生接受的科学体系,其中物理现象来自物理实验和具体的事例,这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通过科学的抽象,进一步抓住本质,找出规律,提出理论,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是物理概念、规律和理论的由来,物理概念是集中反映物理现象的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物理知识的大门,正确的形成物理概念是掌握和应用物理规律、理论的桥梁,例如,对力的概念不清楚,那就很难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运动  相似文献   

18.
正近几年来,广州开发区中学探索"全效共振"德育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概念释义:"全效"概念主要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鲁子问教授提出的"全效学习"理论,即指"全面有效"的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结果(成绩)的全面有效。在德育工作中,广州开发区中学借用这一概念,要求德育工作要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确保工作措施、过程、结果的有效甚至高效。"共振"原是物理学概念,在机械振动中,当策动力的频率与系统的固有频率一致  相似文献   

19.
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法理学层面上论述了救济理论中的私力救济 ,对私力救济的概念做了界定 ,概括了它的构成要件 ,进而对之进行价值分析 ,认为私力救济的主要价值是正义、效率和秩序。  相似文献   

20.
列宁在《唯批》中,从哲学的两条基本路线出发划分物理学危机与革命中的两个派别,明确提出“‘物理学唯心主义”的概念,把马赫、彭加勒、迪昂、奥斯特瓦尔德、皮尔逊哲学思想的共性归之于“哲学唯心主义”,并正式命名为“‘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中国学者李醒民在八十年代初提出新的划分标准,即“力学学派”或“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批判学派”与“‘物理学’唯心主义学派”所指人物相同,但哲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截然相反。“批判学派”的提出,是八十年代中国科学哲学界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突破的开端,由此展开了“批判学派”五位代表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