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为数不少的有关张爱玲著作中,最近冯祖贻著的《百年家族·张爱玲》可算是别开生面的一本。 张爱玲有着尊贵的家世,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光绪年间有名的“四谏”之一,是位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爱女,李鸿章选婿过程极具戏剧 性,曾朴写《孽海花》时就没有放过这段佳话;她的 两位堂伯,一位是清末做过两广、两江总督的张人 骏,另一位张志潭在北洋政府时曾蝉联两任交通 总长;她的亲戚如李鸿章家族、黄翼升家族在清末 乃至民初都是显赫一时的名门望族。如果家族背 景对张爱玲的创作生活没有产生过影响或影响甚 微,就不必产生这本书…  相似文献   

2.
赵省霞 《殷都学刊》1998,(4):61-62,79
引言张爱玲是我所深爱的作家之一,也许这份深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她骨子里那种独特的气质,以致于我对她的爱没有条件、没有理由、更没有想到有什么结果,正象张爱玲之于胡兰成的爱一样。然而,尽管深爱,我却不能运用某种具体的人性、哲学或文化的理论去进行如蚕抽丝般的分...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南京之行是她南京书写的前提。在《半生缘》,她成功地叙述南京城的品格、南京人的个性。赞赏南京人对爱的态度,反映出上海人张爱玲作为受伤的女性,她渴求真挚的爱。与上海——香港写作模式不同,《半生缘》里的南京有香港不具备的独立地位,所以,它是一部“双城记“,这表明,张爱玲在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5.
李相银 《广西社会科学》2008,19(11):136-140
张爱玲与《杂志》之间的亲密合作是上海沦陷时期其他文学期刊无法企及的。相对于《万象》有意规训张爱玲创作之路而言,《杂志》则是精心呵护与培育作为新星的张爱玲,这在一定意义上给了张爱玲更大的文学空间。《杂志》的“热捧”与顺畅的传播渠道是张爱玲“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作家与期刊之间的良性互动达到了令人羡慕的地步。  相似文献   

6.
施文青 《阴山学刊》2001,14(2):33-36
《琉璃瓦》、《花凋》、《封锁》代表了张爱玲幽默生成的三级台阶,委婉的幽默——痛苦的幽默——尖刻的幽默,标志着张爱玲幽默艺术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7.
梁沛 《南方论刊》2001,(9):28-29
“整个的上海打了个盹,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封锁》)本文从“梦”切入,从《封锁》开始,试图解读张爱玲“美丽而苍凉”的所指。  相似文献   

8.
论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张爱玲的小说与散文中,虽没有专门论述其时间意识的篇章,但张爱玲作为一个有着强烈个体生命意识的作家,对时间问题不会不加以关注,它们散落在其作品及后人的纪念性文字中,这是本文着重分析的对象。 潘柳黛作为四十年代与张爱玲一起成名的女作家,在她的一篇回忆文章里说,张爱玲同朋友约会极守时间,简直有着外国人的习惯。这说明张爱玲作为处在“机器商业文明”时代的人,在时间意识上自觉地遵守钟表所代表的近代时间观念。但是对这种绝对的、机械的时间观念,张爱玲在情感上并不完全认同,在《我看苏青》中,她写道:“文明的日子…  相似文献   

9.
1995年后,张爱玲作品的出版,构成了出版界的传奇。文章以张爱玲的《连环套》出版情况为分析样本,称之为出版连环套。带着张派女性作家与学者的同情之理解,作者探讨《连环套》事件所构成的出版美学如何助力张爱玲出版奇观的形成以及张爱玲创作出版的组构中形成的对话与交流,认为集张爱玲所有记忆的合媒与颉颃之大成的《小团圆》以及《一九八八——?》、《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重访边城》等张爱玲逝世后出版作品的组构及互文性,交织形构了张爱玲处理同一素材的反复与折射手法,展现了张爱玲合媒与颉颃的出版美学,形成了传奇式的蒙太奇效果,使张爱玲的旧作出土一次比一次更可观。  相似文献   

10.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对《红楼梦》精神内核的继承,也是其创作的灵魂所在。传统小说悲剧艺术的现代性演进是张爱玲创造的现代文坛“传奇”之谜。张爱玲与《红楼梦》创作精神的核心都是以人性为突破点写人生悲剧,张爱玲借鉴了古典悲剧中物欲的诱惑使人性沉沦的立足点,将封建余孽与“现代文明”相杂读,使人性特点更主体丰富;同时张爱玲继承《红楼梦》中的人生情理冲突悲剧并进行了重新锻造,将情理打成一片,表达对人性脆弱的洞悉。世俗关怀是张爱玲对《红楼梦》古典主义情怀的继承。两者都杂揉着矛盾与困惑,既枕着依恋凡人俗世,又清醒意识生命悲剧,将悲剧意识沉潜于困阁婚恋、世俗真实之中。《红楼梦》立足于感性世界,指向虚无色空,张爱玲则回归于世俗真实,寻求对抗乱世悲凉的寄托。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与胡兰成离婚后,她找到了赖雅,一个美国剧作家。张爱玲的美国婚姻,从本质上讲,已经不是要寻找一种“爱”,而是要寻找一个“家”。在与赖雅结婚十二年里,张爱玲生活比较安定,但发表作品却不多。“弃女”“原型”导致了张爱玲对“根”的回溯和对“家园”的寻找,“恋父情结”阴影笼罩了她的两次婚姻。张爱玲的更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太“重情”,其小说创作展示了睿智而诗意般的女性世界,但在对待自己的感情时,却总是活在旧式的古典时代  相似文献   

12.
《阿毗昙心论》是说一切有部论师法胜根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要义而造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常我乐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大般涅榘经》。《大般涅槊经》在对涅榘四德的“常乐我净”思想描述时,明显地借鉴了有部尤其是阿毗昙的哲学。然而,《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静”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净”思想有其独特的存在基础和形式。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梁粱 《阴山学刊》2003,16(3):28-29
诗人白涛在其诗集《从一只鹰开始》中,用追寻鹰翅和马蹄的心,铺展开了一方历史与现实辉映、叩问与赞美交织的诗歌领地。诗人在诗歌中倾注了对草原的爱恋,表达了对文化失落的痛惜,用博大的爱把一个民族的时间和空间纳入视野,力求打通个人体验同整个民族精神之间的距离,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40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检琐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10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橡脆的隐喻;既渗透着浓调的忧患意识,又明显带有异化色彩。本文试图从《传奇》中几位…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穿》中这样说道:“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的现代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1]其实,除了图画和小说,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正在带给张爱玲和当时的上海人以“第二轮的生活体验”,那就是电影。  相似文献   

17.
除了婚姻问题以外,教育问题与个人的趣致、志向和事业,无疑是女性一生重大的挑战,直接指向人格独立和自我认知的层面。在现实生活中,张爱玲的成长经验相信提供给她不少反省认知的机会,以及促使她获得经济能力和精神人格上的独立。在这方面,《童言无忌》和《私语》等文,一直是研究张爱玲早年生活体验的重要传记。张爱玲从香港大学回到上海后,成为自食其力的作家。她曾借用了苏青的话暗示出一个职业女性内心的感受:“我(苏青)自己看看,房间里每一样东西,连一粒钉,也是我自己买的。可是,这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回味几遍后,张…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在《五四遗事》中发出了五四时代交响中的另一种声音,她以智者的冷静、以美丽的距离、以勇者的无畏诠释了伟大时代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表现时代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影响,用戏剧性的结局揭示出人的思想相对于时代进步的迟滞性,热切呼唤五四时期人们思想的真正、彻底的解放,体现了女作家尊重现实、逼问历史的创作胆识和敏锐深髓的艺术眼光。这一声音不可忽视,它的发出对于全面、深入地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张爱玲小说写作技巧影响最大的当是绘画,此观点源于张爱玲本人对绘画的迷恋;绘画中的西方现代绘画语汇与张爱玲欲表现的小说氛围和情致暗合.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较专业、纵深地和大家探讨西方现代绘画中的“后印象派”高更等人对张爱玲写作技巧影响的观点的确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