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1世纪是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知识产业的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是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结果;对处于实现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知识产业与传统产业有何区别?知识产业的发展会对我国传统产业造成什么影响,应如何发展我国的知识产业?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话题。知识产业的内涵及与传统产业的区别一、知识产业的范畴。知识产业一词最早是由美籍经济学家麦里兹·马克卢普(Fritz Machlp)提出的。他指出知识产业是这样一些厂商或组织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包括家庭和个人,他们生产知识,特别是信息产品的…  相似文献   

2.
试析营销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企业营销,应该说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道路。改革开放的20年来,西方企业营销理论与方法从引进传播到推广应用,中国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但多数企业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进入21世纪后,我国企业营销是仍然走以模仿为主的道路还是走以创新为主的道路呢?对此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营销创新,应该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营销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3.
人类即将进入对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将有很大变化,同时,这个阶段也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重要时期。人们公认为,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将会全面增大,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全方位的挑战;未来21世纪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世纪,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由奠基阶段进入确立发展时期,经济建设和经济效益是社会发展中心,为了适应这种形势,高等教育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服务,为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产业技术变革等方面的需求输送…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冲击 早在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F.马克卢普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明确了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知识信息的重大意义.他认为知识产业是生产知识产品,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社会之后,知识经济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潮流.  相似文献   

5.
文学想象与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文艺社会学关于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社会观念问题曾经有过以“阶级性”为中心和以“人性”为中心的分野,但从学理上看,都是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念和一元性的文学想象为特征的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痞子文学”的社会影响开始,出现了文学想象和批评中的身份分裂现象。而从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以来,文学想象中所体现的社会观念越来越离开了传统的价值冲突,而演变为不同文化群落的身份冲突,因此而为当代文艺社会学的研究启示了新的研究目标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草席成为广东省外销手工业产品之一,其中的包装用席产销量最大,形成以雷州和肇庆为中心的蒲草种植与草席编制生产中心。草席业在雷州半岛和肇庆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穗港澳是草席的主要销售中心和输出港,雷州草席大都途经澳门转运至香港出口,而肇庆草席则是途经广州或九龙关转运至香港出口海内外。一战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广东草席出口兴盛。1931年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草席业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即将过去,21世纪马上来临。在这百年一遇的世纪之交,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各个阶级、集团的人们,从他们各自的立场出发,对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提出了种种猜测和设想。各种议论对于我们预测21世纪中国的发展,都有正面或反面价值。这里,我们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人物的观点,只着重谈谈几种错误观点,以便与邓小平的设想进行对比。一、对21世纪中国的种种错误猜测目前,国内外对21世纪中国的设想很多,就其错误方面而言,主要有四种:一日“失败”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在谈到21世纪的中国时,都有人认为将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进入公元1999年,“跨世纪”成为最热门的几个话题之一。因为,1999年已是20世纪最后一个年头。这意味着我们很快即将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其实,公元2000年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纪的到来,它还意味着一个新的千年的到来。人们把每百年称为一个世纪,还曾把每千年称为一个“千纪”。如此说来,我们在“跨世纪”的同时,也在“跨千纪”。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北京正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和军事博物馆之间,以玉渊潭公园为背景,兴建大型标志性纪念建筑“中华世纪坛”,并将于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竣工。这无疑将成为…  相似文献   

9.
儒家“内圣外王”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但其基本精神可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在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企求的目标,成为历代儒家讨论的中心议题和学术宗旨所在。随着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被“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者视作腐朽的封建意识形态,受到无情批判。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人继续为复兴和发展儒家这一根本精神而努力。它在当今社会里究竟是仅供人观赏的“木乃伊”,还是仍可散发活力的“活的生命”?在我们看来,只有先弄清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具体内涵及其发展线索,才能更好地判定它对当代社会及21世纪有无积极借鉴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先导性调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智力资源,因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必然不同于工业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主导产业是科学研究与教育产业,现代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具有先导性作用,因此,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应是先导性的调整,其调整的重点应放在人力资源开发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产业结构转型能力的培育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史学如何走向21世纪?21世纪的中国史学的内涵及特征又是怎样的?在中国史学与西方史学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的现阶段,要不要坚持民族特色?何谓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和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一系列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史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为充分和集中地表达意见,本刊特组织4篇笔谈,以期对“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的研讨有所推动。著名学者瞿林东、张广智认为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必须坚持民族特色,并各自对此问题作了不同的阐述。来自台湾的学者戴晋新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极大地拓展了问题的空间。周一平等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基本发展作了具体的诠释,周一平认为比较研究是中国史学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必由之路和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早在2005年。北京旅游研究院专家在贵州省第二次乡村旅游论坛上分析认为:2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将在2015左右主导世界劳务市场。休闲产业将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美国学者更是直呼“21世纪为休闲世纪”。  相似文献   

13.
秦晖 《人文杂志》2005,1(5):1-11
去年印度经济提速,增长率超过8%,这立即在中印两国乃至世界上激起讨论。“印度将超过中国”、“21世纪是印度世纪”等言论和认为印度经济积重难返不可能赶上中国的言论形成了一次小论战。今年印度大选,执政以来取得经济高增长的人民党政府却“意外地”败选下台,两国与世界又是一阵议论。然而以中印这样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展望前景岂能以一日论短长?漫道印度不能仅以一两年的时段、IT软件等一两个产业而乐观,就是中国已持续20年的高增长也只是历史之一瞬。比较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中印农业:百年兴衰如今中国人到了…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所面临的将是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那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建设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本文对这个问题从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等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唐振 《理论界》2023,(2):97-104
韦勒克和弗莱是20世纪西方文论界的两座高峰,然在韦勒克对弗莱的评论中显然见出二者就文学批评理论与文本诠释原则所持观念的迥然之别。弗莱主张将文学批评建构成具有一定程度独立性的“系统的科学”,韦勒克则认为这种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思维结构只是一种“虚构的批评”;同时,弗莱认为具体的文本价值判断并不是文学批评的根本任务,只是一种有关文本鉴赏“趣味的历史”,韦勒克则认为文学的直接经验是建构文学批评理论的基底,弗莱的做法等于是取消了文本的审美价值。韦、弗二氏关于文学批评的争论,实则折射出20世纪西方文论中以“肌质”和“整体”所呈现的两种不同文本观和文本诠释范式。以文本为中心实现二者的两相调和,不失为当下文学批评建构和文本诠释路径的一个可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6.
科技、经济发展与美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当代美学面临的挑战与选择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发展将延续到21世纪。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经济发展的势头正在形成。如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个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即将到来。面对新的时代,作为哲学思维的美学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当代美学由“热”到“冷”,由“高潮”进入“低谷”,几乎与8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出现较快增长势头同步。这种状况是否意味着美学在经济发展时期的必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冲击早在196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F.马克卢普就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明确了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知识信息的重大意义。他认为知识产业是生产知识产品,从事信息服务的机构,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18.
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实行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实现“人”的观念的现代化,需要对于传统思想中的“人”的观念进行反思。中国传统哲学中有没有“人”的观念呢?如有,传统哲学中“人”的观念的内容如何呢?这些都是首要研究的问题。多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中心问题。既然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应该是具有“人”的观念的。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与西方近代哲学中的“人”的观念,必有显著的不同,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相似文献   

19.
这半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社会。它的“前”,是一个背负着几千年封建主义文化传统、因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大国。它的“后”,是人类即将进入的21世纪。在这个新世纪面前,中国人民既面临无法逃避的挑战,又有可供民族腾飞的大好机遇。正是这一“承前启后”的时空座标使得总结半个世纪以来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哲学思维成为十分重要和极有意义的事情。我们知道,从本世纪20年代末开始,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的蒋介石政权在不到20年的时间把旧中国拖到了濒临溃灭的绝境,而中国共产党则领导中国人民从绝境中拯救了国家与民族,并经过曲折发…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关于人的本质的传统认识受到两方面冲击:一是科学中的还原论,二是哲学中的非理性主义。还原论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活动,甚至思维都可以从物理,化学规律那里得到说明。非理性主义者则试图从“本能”、“意志”、“无意识”、“情感”等的角度来规定人的本性。至于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则独辟蹊径,他说:“我们应当用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究竟什么是人?如何来看待构成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和伦理、道德属性?本文试图从构成人的这几个层面对人的深层本质进行揭示和阐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