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式表现”为特殊内涵的创造性活动。所谓“形式表现”是指在形式创造和观照中进行的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全面而自由的对象化活动。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由生物性的节律感应引起的生理能量的表现;二是由心理结构与审美形式的同构契合引起的情感和潜意识的表现;三是由观念联想而引起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形式表现”不仅使艺术活动与一般的物质生产区别开来,也使艺术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2.
自然·自我·自由——艺术的三个象征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象征”的视角 ,将艺术理解为对世界的象征性表达。象征意义的投射有三个维度 :外部世界 ,即“自然” ;内心世界 ,即“自我” ;理想世界 ,即“自由”。从这三个交错的维度观照艺术 ,可以将摹仿论、表现论和形式论融汇于同一参照系 ,而古代艺术、近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在表现主题上的变迁 ,则是象征关系在这个三维框架中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着“三重断裂”:在管理对象上表现为“普适性”与“个体性”断裂;在管理内容上表现为“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断裂;在管理方式上表现为“行政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断裂,极不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学教育的“工具化”价值取向、师生关系的“行政事物化”捆绑以及社会“功利化”风气的侵蚀。为增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育人性”,教师应加强师德修养,注重认识自己;大学应回归育人本质,坚守人文精神;大学与社会应“分合位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在契诃夫创造的“沉闷”人物系列中,导致他们“沉闷”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思想意识的超时代性他们在自我存在方式中首先领略到了20世纪的人才普遍领略到的孤独感。他们的孤独一是表现在他们与其所生活的世界格格不入;二是表现在他们的思想意识的超卓拔群;三是表现在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沟通。而归根到底,这一切都是作者孤独的心灵观照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独体”是儒学的一个传统概念,牟宗三将它继承下来,并用它来表示其“良知”本体。在牟宗三看来,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独体”表现持有不同的态度。当然,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人,牟宗三是赞成“独体”之表现的。他认为,“独体”之表现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一是“赤裸的生命之情欲方面的蠢动与冲破”;其二是“生命之智慧方面的烛照与欣赏”;其三是“生命之道德方面的实践与参赞”。在这三个层次当中,惟有第三个层次才安顿了生命;正因为如此,这个层次的“独体”也构成了对前两个层次“独体”的统摄,进而也构成了对人类所有思想的统摄。  相似文献   

6.
加强执法意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意识的作用力;意识的稳定性;意识的可塑性。当前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意识存在着几个问题:“公权”与“私权”不分;“责任”与“任务”不分;“监督”与“检查”不分。针对这几种现象,应更加强调的是:行政执法人员要树立廉洁执法的新形象;要保持公正执法的正确意识。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胡适“历史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中国典籍的特殊视野,实际上是清代中叶章学诚“六经皆史”命题的现代表达.在此视野下他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研究方法,即扩大研究的范围、注意系统的整理以及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其“系统整理”包括“索引式的整理”、结账式的整理与专史式的整理三种方法.二是在“中国文化史”的大历史视野下提出了古典知识分类研究的新知识谱系: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等.三是“疑古”思想及其对历史材料进行审查的五种方法:考察“史事”、“文字”、“文体”与“思想”,寻找“旁证”.胡适的“历史观”对于现代科学的历史学的出现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寂寞的人坐着看花》是郑愁予晚近作品中的代表性诗集,其中的空间书写颇具特色,所表现出的“内在空间意识”更加不容忽视。对之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经验模式”阐述,捕捉郑愁予新诗空间书写的内在精神实质,可从某种程度上勾勒诗人所独具的诗意心灵图谱。郑氏此时期诗作的“纵向意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天地之间的起落浮沉;其次,是与“水”相关的“镜面”意象;第三,是垂直向度的逆转颠倒。而“中心轴意识”则突显为中心与远方之间的辩证,特别是“行人永在远方”、“行旅不归”、“静而遥远的感觉”等。对“绽开花朵”的摹写也是郑愁予非常典型的诗意想象模式。  相似文献   

9.
明中叶以后 ,以公安三袁为主力的公安派高举“性灵”大旗 ,开创了与“复古”论调大相径庭的一代风气 ,影响甚大。而公安三袁中尤以袁宏道为重 ,袁宏道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识时通变的文学发展观 ;二、“独抒性灵”的创作主张 ;三、“本色轻淡”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0.
阎连科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叙事的秘密埋藏在了“身体”之中.通过身体,阎连科大体展现出了三种叙事追求:首先是乡村启蒙叙事;其次是作为反启蒙叙事的“乡村发现”以及对革命政治的反省;第三是讲述知识分子的精神堕落,表现出对自我与时代的双重反省.  相似文献   

11.
文学思潮研究中最为根本的问题,是“对象”与“方法”的问题。20世纪中国文学为疆域所展开的文学思潮研究——包括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三个向度上开展的文学思潮研究行为。本文尝试从思潮及其流变与构成问题;主要审美特征与表现形态;作品的格局与作家的素质;这三个方面来论述此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所提及的“乡愿”代表一种人格类型。这种人格类型与现今社会上的“老好人”“好好先生”在表现上契合。这类 人没有原则,为了一己之私可以放弃公义,对国家与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隐患。先秦儒家早就对“乡愿”做了批驳,认为乡愿是 “德之贼”。从两个层次来阐述全文:第一层次分析先前儒家代表们对“乡愿”的态度表现为批驳;第二层次分析先秦儒家对“乡 愿”批驳的原因。经过分析,原因如下,第一,与理想人格大相径庭;第二,异化和丑化了“中庸”“中行”;第三,乡愿行为与提倡 儒学人群的担当不符;第四,乡愿曲解了儒家推崇的“礼”。  相似文献   

13.
宋代理学家胡安国曾与佛僧有过密切的往来,在佛理上有着较高的造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胡安国理学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批判佛教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胡安国对佛教思想的吸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起不灭心之体,方起方灭心之用”对佛教“一心开二门”思想的吸收;二是“性善不与恶对”对佛教“性无善恶”论的吸收;三是“平常即是精妙”...  相似文献   

14.
朱恩义 《南都学坛》2001,21(1):39-42
贾宝玉“意淫”这一总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意淫”不是皮肤滥淫”;二、“意淫”是一种近似“痴情”的感情;三、“意淫”有“惟意会不可口传”的神秘意蕴;四、“意淫”是弃于世道的,可为闺阁良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拈出《原诗》中的“主客体关系论”作讨论对象,具体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文学以表现客观事物“理事情”为最高法则;二、“理事情”的把握和传达有赖于作者的“才识胆力”;三、诗歌艺术表现“理事情”的特殊性即在于“幽妙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惚以为情”.  相似文献   

16.
个体生存论是克尔凯郭尔的基本哲学思想,个体生存论思想的形成缘于对思辨哲学体系的彻底批判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单个的人”和“生存”是个体生存论的核心概念。“单个的人”就是由激情的内向性和不断生成的主体性所构成的生存性存在,成为一个单个的人应该是人的生存目标;“生存”是对人的生存性结构的描述,即人是一种关系,是无限与有限、永恒与暂时以及自由与必然的综合,“生存”就是人实现自我本真存在的过程,包括人的自我参与、自由选择和自我实现。人生的三个阶段即审美人生、伦理人生和宗教人生,表现了人生选择的三种层次或境界,人在这三种层次间的挣扎与决断,表现的是人的生存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诗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二是词论中对“韵”范畴的阐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清代文论对“韵”范畴的阐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8.
“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学习为本,学习以学会学习为本”是“三为本”教学思想的概述。“教学以学生为本”是“三为本”教学思想的核心,“学生以学习为本”是“三为本”教学思想的基础.“学习以学会学习为本”是“三为本”教学思想的目标。“三为本”教学思想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潜能,有助于元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个是可以便被动性学习转为主体性学习.最终学会学习,增长智慧。  相似文献   

19.
戏曲要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就必须“现代化”。本文从三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一、中国戏曲史实际上是剧种兴衰史,老剧种的出路在于改革,在于“还俗”;二、戏曲是最民族化的艺术形式,容易为世人所接受;它的写意性与假定性特征与现代艺术相通,但戏曲无论本质精神或表现程式都有许多与“现代化”相悖之处,必须改革;三、市场经济加快了戏曲“现代化”的进程。本文还对目前戏曲创作现代化问题上存在的一些误区予以批评。  相似文献   

20.
郭保林是当代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极具弹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浓烈的情感渗透 ,充满了忧患意识、宗教意识、沧桑意识和赤子之情 ;二是清醒的文体意识 ,无论近诗 ,近史 ,像赋 ,像论 ,都富有审美趣味 ;三是自觉的修辞意识 ,具有“修辞立其诚”的创作起点 ,“变通以趋时”的修辞策略 ,“言曲而中”的表现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