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文学中的误读是两种文化接触时不可避免的产物。误读既表现为单一的接受过程中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自以为是"的解读,还可以表现为接受者对异质文化的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造成误读的原因是过分强化了比较文学的开放性特征,即泛学科、泛文化和文化化等。文化的多元与冲突是误读形成的内在因素,跨文化研究是误读的外在条件。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误读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晓清小说转折时期的背后是一个帝国衰落、民族自大心理崩溃、民族危机感深重的时代。甲午战败彻底击垮了中国士大夫的“天朝”心理,导致了他们心理从自傲到自卑的严重失衡;也使中国的士人完全失去了原本的从容和自信,促使他们在强烈的民族危机感的驱使下产生了急躁的功利主义情绪。这种复杂的心理背景,再加上他们自身传统的知识结构和审美眼光共同形成了他们接受外国小说时的“期待视野”。这使得他们极力鼓吹政治小说救国,对政治小说产生误读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3.
4.
黎舟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2)
一茅盾作为文学研究会的一个主要成员,他早期(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四年)对文学的基本主张是与这个文学团体所揭示的“为人生”的宗旨相一致的。他认为,文学的根本目的不仅要“表现人生”,而且还要进一步“指导人生”。由此出发,他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以直面社会人生,“对现实抱批判的态度”的写实主义(也即批判现实主义)为主。但是,他在同一时期内(主要是一九二○年),也就是他尚未接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与深入了解无产阶级文学以前,又曾一度提倡新浪漫主义。茅盾早期所提倡的新浪漫主义,以罗曼·罗兰、法朗士、巴比塞等法国作家为作表,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色彩的新理想主义文学为重点。但他也按一般的说法,将十九世纪末戏剧中出现的反抗自然主义的象征主义运动称之为新浪漫主 相似文献
5.
6.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现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丽芳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47-52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是近代中国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近代中西交流的直接途径。基于特定时代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差异和读者接受的特殊性,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从本质上就已具备了产生误读的基本条件。误读主要表现在译者引进和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外国文学题材、文类和作品,译作中的译名、称谓和主题被赋予中国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近代翻译文学特定读者群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学的理解;译作中出现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译、漏译、编译和转译等现象。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的误读虽然反映出译者在翻译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局限性,但翻译活动本身及译者和读者对西方文化的解读均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近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进入“现代”层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学中的“基因”与西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撞击、交融的结果,而代表着我国文学强烈的汇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潮的自觉意向,出色地完成了现实主义的引进、融汇、倡导、创新的历史责任的,又当首推鲁迅和茅盾。如果说鲁迅的奠基在前,那么茅盾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导致一种文化中的人在理解另一种文化时会产生一定的误读。动画影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是由生活在美国文化中的华裔或美国人所表达的中国文化,其中必然有误读的成分。这些误读的成分却恰恰是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传播的表现。而《功夫熊猫》中好莱坞梦工场向中国人展现了关国人对中国精神文化精髓的深层正确解读,这正说明了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文章就影片中各自展现的中国文化表象及美国文化内涵进行了剖析,认为《花木兰》影片对于表层的物质文化传达比较忠实,而对深层文化传递中带有着明显的美国文化的痕迹。其误读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了各国不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同一话题的全球化阅读。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正> 一九二一年初,茅盾在《〈小说月报〉改革宣言》中说,改革后的《小说月报》,“将于译述西洋名家小说而外,兼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之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之方法”。实际上,在主持《小说月报》之前,茅盾已经开始以此作为自己文学活动的宗旨和主 相似文献
14.
茅盾不是无政府主义者,但由于他翻译、阅读过有关无政府主义的著作,所以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并直接影响到其早期的小说创作,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早期作品中的极端个人主义,有明显的个人无政府主义倾向;二,无政府主义主张废除婚姻家庭,实行儿童公育,茅盾认为婚姻不可废外,在其他方面均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从而使其早期作品出现了排斥家庭和瓦解家庭的情节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2)
一茅盾的小说创作,从总体上看,是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下,“严格地按照生活的真实来写”,并在“分析现实描写现实中指示了未来的途径”。茅盾的小说又是博采众长的,就其对外国文学的借鉴而言,它除了批判地借鉴近代欧洲写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经验外,也有选择地吸收了现代主义在技巧上的某些新成就,以更好地适应表现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充分体现了他在艺术上广泛涉猎的恢宏气度以及锐 相似文献
17.
<正> 报告文学一词,据胡仲持说“是我国大革命期间,随同一些列宁主义作品从日本传到中国,这是德语Reportague的译名”。报告文学在中国见之于文献,可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为最早:“从猛烈的阶级斗争当中,自兵战的罢工当中,如火如荼的乡村斗争当中,经过平民夜校,经过工厂小报、壁报,经过种种煽动宣传的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Reportage)吧!”中国虽然在二、二十年代出现了周恩来的《旅欧通信》、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沈雁冰的 相似文献
18.
19.
茅盾与抗战时期的新疆新文化运动──纪念茅盾诞辰一百周年陆维天远在近半个世纪前的1939年3月,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茅盾,征得驻香港中共组织的同意后,转移战斗阵地,长途跋涉,来到地处中、苏联系主要通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在"资源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