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义务教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目标,其基本内涵就是公平正义,而目前城乡间、地区间享有的教育不平等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历史难题。目前上至政府,下至百姓对于人文关怀高度重视,首先是把彻底解决农村教育的困境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本文提出: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尽快理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以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定发展。调整农村教育格局,坚持教育创新,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最终建立公平、和谐的农村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华东地区过去与现在中小学教育建筑状况的分析比较,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了两个时间段农村教育建筑的弊端以及改进措施,提出了对未来中小学建筑的展望;同时,结合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文的多重因素,对农村教育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关联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是农村学龄人口减少、税费改革和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现实选择,也是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追求教育公平、规范教育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尽管布局调整势在必行,但在调整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家长不理解、村民不支持和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应成为解决这些困难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科研兴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关键,而其前提是全方位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然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现状并不理想,针对这一现象,作者分析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教育科研的现状,并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在搭建了硬件环境以后,如何使工程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最大程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手段,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是最终检验工程成败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6.
民办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的调查结果发现,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落后、生源质量差、公办和民办学校法律地位不平等、教师流动性大、办学资金短缺、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封闭式管理的特点突出、学校的单一化和同质化倾向严重等方面。对此应从提高对民办中小学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政府职能、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创办特色教育、健全民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及健全民办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发展,以促进甘肃省民办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施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是时代的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也提出了信息技术课堂要适时地渗透人文教育。信息技术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开放性与多样性为人文教育创造了条件,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渗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保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培训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培训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制约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顺利开展的因素包括政策体系保障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经费投入不足、督导评估机制不健全等四大方面。加强农村中小学老师培训就必须针对当前的制约因素,通过强化政策、质量、经费、监督等四大方面的保障,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从而推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健康发展,实现提高教师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实现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国际视野下研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提升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的政策依据,并从国家、地域、学校三个层面分别探讨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上如何为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提供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以近两年来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为依据,进行理论创新,建立理论模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剖析和反思,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教育承担着促进“人的城镇化”之重任,需通过横向互补和纵向有序的共谐结构体系来保障。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及社会教育处于一种“失序”状态,其结构功能、目的意识呈现出萎缩与非自觉,造成农村中小学生学习过程“压迫”、农村社会成员生命生活“物化”、农村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颓废等危害。为消除这些危害,提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效益性,有必要采取分合位育:注重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结构的互补性;以人为本:凸显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实践的人性化;上下结合:加强农村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改革的草根化等策略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株洲市城乡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株洲市城乡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地位及待遇偏低,教师资源配置城乡失衡严重,体育教师教研意识较为薄弱,师资队伍结构亟待加强。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落实政策,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体育工作环境;加强教师培训,优化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结构。  相似文献   

13.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起源于汉代,在明清时期有了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才有了大、中、小学的民族学校教育体系。"大跃进"和"文革"期间曾一度遭到挫折。改革开放后又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更是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乡土知识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共生性,决定了农村中小学应充分运用乡土知识的实用价值、思维建构特点和文化认同功能构建农村校本课程的精神生长点,从而实现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综合采用实地体验、观察、访谈以及问卷等多种具体方法对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音乐教师在对音乐课程的理解、课程目标的设定、音乐教材的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说明该地区音乐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还处于一个薄弱的环节,宜采取在实践中寻求解决湘西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现实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于减轻贫困农民负担、节约教育经费、优化教育资源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这些问题更为突出。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出发,对布局调整以后农村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现实基础达到一个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是现代教育史上培训规模最大、受益人群最广、影响最为悠远的信息化建设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除了科学地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将优质的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先进的理论知识适时传输到农村边远地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这是促使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获得解放,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快捷、均衡、持续演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114所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体育规范化教学水平低,执行体育教学大纲不力,体育教师资源短缺,体育经费、场地和器材匮乏等现状,是留守儿童接受体育教育的不利因素。建议新一轮体育课程的改革要重视这一状况,创建适合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体育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贵州省盘县为例,从中学生对媒介的接触和使用、解读和批判以及媒介素养教育这三个方面对民族地区中学生媒介素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媒介素养较低;学校、家庭对中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引导较少;媒介素养教育处于“供不应求”的尴尬境地.对此,提出中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决定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目标出现了种种错位现象,为此必须从农村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实现义务教育目标为纲,统领体现"农"字特色的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等多元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