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女娲神话作为文化遗产在“神话主义”的逻辑下被政治性运用与重述。在文化遗产评选与保护过程中,女娲的遗迹得到重建,女娲的民间信仰活动得以恢复。女娲在现代国家文化语境下获得了新身份,被重述为文化英雄和人文始祖。同时,围绕女娲神话遗产开展的庙会、旅游、公祭活动,使女娲神话重新整合为当代公共文化。  相似文献   

2.
任本命 《唐都学刊》2002,18(2):62-65
根据古代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乃有三皇。三皇的说法不一 ,笔者认为从时间早晚上当以燧人氏、伏羲氏和女娲氏为宜。伏羲和女娲皆是神性和人性相结合的人类始祖 ,是东方的“亚当和夏娃”。伏羲和女娲乃华胥氏所生的儿女 ,因此华胥氏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蓝田县华胥镇之羲母陵是独一无二的华胥陵 ,华胥陵及与华胥陵相关的三皇故居等遗迹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代大地震的记录──女娲补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南子·览冥训》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这就是女娲补天神话的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然而这个神话到底揭示了一个什么内容,记录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历代学者对此众说纷纭。 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一文中认为,天非玉石之类,岂石能补?女娲虽高,岂能及天。不能及天,又哪有阶梯可上?而且断鳌足作为四极的支天柱,也甚荒唐。鳌足能支天…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8,(1):65-73
本文关注的是儒学道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问题。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建构问题的分析,认为有两个倾向值得重视:一个是金钱对价值观的宰制,造成价值观的扁平化,丧失了国人精神追求维度的丧失;一个是本能的金钱欲望没有长效的精神性因素引导,会导致即使在扁平化维度价值张力的松懈。文章还从近代中华民族命运、国外思潮以及政策引导入手,分析了当代价值流变的原因,由此以史为鉴,以汉代为例,提出儒学道统对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重要性。文章最后结论认为:中国当代价值的核心问题是铸造新的民族魂,这需要高度重视以"伏羲(女娲)—龙"为符号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相似文献   

5.
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追踪女娃精卫之化神话的原始叙述,恢复其被遗弃的三个环节,再现其中华文化兼容性始源神话的本相,从中就可以看出:女娃精卫之化神话的文化地理背景,显示出商人所代表的东夷、东北夷文化西播中原的痕迹,汾水漳水源出的谒戾山、发鸠山,俱得名于随商人西迁的原始阿尔泰语族先民。女娲三变和最终移形为女娃的神话发展历程,及女娃精卫之化,体现出中华文明的文化包容与文化认同品性是如何相继产生、并以神话象征方式加以确认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篇是作者继“说龍”(刊美国纽约《中报》1985年5月)、“再说龍觚”(刊美国纽约《中报》1985年10月)之后的第三篇考证文字。它是以马列主义“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为指导,不是从古之“定义”出发,不是以《易经·(?)辞》以伏犠氏为“三皇”之一的“定义”出发,而是从梁武帝的伏犧氏与女娲两人首龍尾相交的石雕图像的“实际”出发,以晋《帝王世纪》所载夏禹“纳塗山女,曰女娲”为论证,提出伏犠氏即周室为了颂祖而神化了的夏禹的论断,并引“龍觚”一字标氏金文的考证及战国墓出土的漆盘上绘的龍型(“足”非爪而为“两匕首”)为证,也说明龍族(足)源于夏禹、后稷。并分析了七十年代殷墟“司母辛”(旧称“妇好”)基出土、注有“阜子(夷)”氏的“比”(两吏女跪侍形)字图铭,并以《颜氏家训》所记古汉碑之“伏”、“虙”两声相通为印证,作出了在古史学领域里一种科学的创新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绘画拥有悠久的传统,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体系性意义的特色。中国绘画传统中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乃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艺术家在表现自然物象的同时,更加注重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作品营造自的艺术修养,在书法和绘画上都深入研究经典,在山水画领域尤其深刻领会并坚守着中国绘画的根本观念。在物质世界急剧膨胀的今天,他特别难能可贵地保持了一份宁静的心理,以远离世俗的心态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中,在走向自然的同时不断向内心走去。他的艺术在中国艺术界是一个独特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的殖民扩张是世界近现代史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自欧洲人来到亚洲之后 ,欧亚之间便在对抗之中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了。在经历了军事征服、殖民反抗、被殖民地国家独立等历史事件之后 ,到了 2 0世纪后期 ,当世界被更为广泛地联系在一起时 ,人们开始关注并讨论起“地球村”、全球化的问题了。其实 ,早在 2 0世纪初期 ,也就是 1933年 ,当印度和英国、欧洲和亚洲正处于对立状态时 ,泰戈尔就在《诗人的宗教》中谈论起今天所谓的全球化问题了 :在人类历史的初期 ,人们最先的社会目的是组织团体 ,发展成民族。在那个开始时期 ,人们在地理的…  相似文献   

9.
哨兵与小花     
有的人在惯性中行走,有的人在惯性中坚守,渐渐忘记了理由。1903年的一天,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在克里姆林宫散步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一块空地中央,一位哨兵正笔直地站在那儿。"为什么要在这儿设置岗哨呢?"沙皇上前询问哨兵,哨兵满脸茫然地说,是上级派他到这儿值勤的,至于原因,他也说不清楚。沙皇又把警卫队长叫来,问他为什么要  相似文献   

10.
马帅  龚灿 《东西南北》2013,(21):22-24
在华尔街骑牛、在卢克索神庙刻“到此一游”、在卢浮宫洗脚、在日落公园跳广场舞、在老佛爷商场扫货……每隔那么一阵子,总有中国游客会成为舆论的焦点。在经济不景气的当下,他们带着人民币换来的美金,坐着国际航班,去为那些经济不景气的国家提升收入却一直遭受着批评和非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