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将四川分为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川南地区、川东及川东北地区、攀西地区和川西高原地区五大经济区域,并分析了这五大经济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进而提出四川应实行重点区域发展战略。该战略包括:核心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轴线发展战略和突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逯进  陈阳 《东方论坛》2012,(3):115-121
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为导向,以经济建设为目标,我国开始有步骤地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格局得以日益优化,区域发展思想也在实践中不断演进。未来在持续推进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需进一步协调区域发展规划,并借鉴既有的"区域突破"模式,强化增长极建设,进而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各地区发展程度相差很大,原有工业基础、产业聚集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同步发展,必须采取不同的模式。为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在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区域突破战略和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国发挥后发优势,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各地区发展程度相差很大,原有工业基础、产业聚集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同步发展,必须采取不同的模式。为此,我国各地区需要在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指导下,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区域突破战略和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成就、问题及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基本规模已经形成 ,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就显著 ,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正在发挥作用 ,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 ,产业结构趋于同化 ,区域之间存在着封锁与市场分割现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政府干预 ,科技创新 ,发挥本地优势 ,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6.
系统分析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战略人力资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及战略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等问题,并从加强和发展正规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技能培训三个方面,系统的讨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协调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总体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讨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以及三大地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定位。在21世纪初期, 我国经济发展将同时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任务。各地区由于发展阶段和区情特点的不同, 在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目标的选择上应该有所侧重。东部地区应把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上; 西部地区在加强农牧业、 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快地区工业化的进程;而处于中间水平的中部地区, 应同时兼顾工业化和现代化两大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据某一年的指标数据进行静态评价,其结果忽略了指标数据的滞后效应.基于此,在现有动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拓展了动态评价的思路,也为不同指标在不同时间截面的时间权数计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结果要比评价单独研究每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9.
试论特色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特别重要。首先应分析各个具体县域的经济现状,解决好县域经济的定位问题;再根据各县域内的基本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同时也要注重不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共同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找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海岸城市带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界性潮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岸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海岸城市带。如何根据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形成海岸城市带的经济区域,以带动全国经济的现代化和发挥国际经济中心的作用,需要一个整体性的战略思考。即要在明确海岸城市带经济区域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正确规划我国海岸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制定海岸城市带经济区域的推动政策。  相似文献   

11.
品牌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施品牌战略,是提高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品牌已成为一个企业、地区和城市综合实力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一个地区提高主导产业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和层次的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学堂,定位不再局限于教书育人和学术交流的层面,同时背负着振兴民族经济的重大责任,作用也日显其重,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说,高等教育也是生产力。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富有活力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区域经济盛,整体国民经济盛;区域经济衰,整体国民经济衰。其作用不可小视。在探索如何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区域经济可以采用更灵活的方法,加强与地方高等教育的合作就是一个有效途径。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关系,而是在一个大环境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得好,地方高等教育就有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力和载体;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上去了,又能反过来推动区域经济上新台阶。通过这种良性互动两者将实现双赢。以南通作实证分析,提出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知识经济体系的情况下,西部区域后发展地位面临着各种不利条件,使其后发优势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为保持并发挥后发优势,西部地区需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西部经济发展应选择知识化发展战略,着重建设区域经济创新体系,推动产业结构知识化跨越,并建立经济发展知识化指标体系加以定量衡量。  相似文献   

14.
现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物流的发展是由三层性质不同的作用力逐级推动共同促动的结果。这三层作用力分别是社会经济作用力、相关产业作用力和产业自身作用力。积极推进区域合理分工和贸易,努力协调区域关系一致,这样区际将产生大量的物流量,从而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区域物流是区域经济的主要构成要素,是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所谓超常规发展,就是指区域经济能够以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实现落后地位的后发优势。至于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本文从世界范围内对经济超常规发展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只要发展思路正确,落后地区也能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实现经济的后来居上。并对如何实现区域经济超常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品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品牌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标志,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分析品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即品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品牌的成长,及品牌策略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方面等,只有打造区域品牌,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从"非均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简析江泽民的区域经济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全国各个地区共同富裕繁荣,是我国历代领导人追求的目标.江泽民作为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先是坚持非均衡发展思想,继而实施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提出了一系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从而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三个阶段,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发展的。区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分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战略及其效应,提出现阶段采取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经济支持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的构建,对山东省17地市的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时空双维研究,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进一步探索区域经济发生变化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山东省各地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均处于耦合协调状态,但协调质量不高,主要集中于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阶段,总体表现为区域经济滞后状态;2006—2013年各地市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较大,少数地市因经济系统对环境系统促进作用的不足而出现逆发展。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交通货运量、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个指标对区域经济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是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根本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关键 ,以科技教育发展为重要条件 ,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