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古代女性创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枝奇葩,虽然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处于弱势地位,但作用却不容忽视。而这些作品,总是以忧患、哀怨为基调,感伤特质明显,悲观意识浓厚。本文对这些作品的悲观意识表现进行了分析,进而找出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体与阅读的关系方面系统分析、论述了三毛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表现特点,特别是在一些有关三毛其人其作的重要问题上,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独到看法。这些看法将有助于人们对三毛作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中国十七年时期,刘真、路翎、王愿坚、赵寻等人独辟蹊径,勇敢地创作了一批反思战争创伤的作品。他们惋惜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揭示战争对美好人生的戕害,并提出修复、治疗战争创伤的良好愿望。但是借助于苏联同时期相关作品的对读,尚可发现这些作品仍有其未能或不敢触及的“伤疤”。  相似文献   

4.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屈原及作品进行了多层次的评价。在这些评价中,我们发现其间存着许多分歧,每位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褒扬和贬责各有不同。认真寻求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出产生这些问题的缘由,对进一步研究屈原及作品会有极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楚辞章句>中收录了许多汉人模拟屈骚的作品,这些拟作在艺术水准上与屈骚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楚辞章句>的编纂者将它们收入,符合汉代经学的编纂体例.更重要的是,这些拟作体现了汉人对屈骚的理解,其中一批作品将屈原塑造成为正道直行、眷恋故国的道德楷模,这批作品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被结集,流传至东汉,王逸对其进行了修订增扩,最终形成了<楚辞章句>这部楚辞学最重要的选本.这个选本广泛流传,它的阐释倾向抑制了对屈骚的其他理解,深刻影响了从汉代至今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基本认知,并最终完成屈原和楚辞的经典化塑造.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作品中反映群体自为的生命形态丰富而深刻.文章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探讨了沈从文对灰色现代都市感情发炎的救赎、乡村生命形态缺失与褪色的忧痛、"常数"与"变数"矛盾中的探索等三方面的见解.这些见解鲜明地体现了沈从文对人类远景的憧憬、对后世的人们广阔而悠远的生命启迪.  相似文献   

8.
金圣叹以扶乩的形式,进行易性代言写作,先后以泐大师、叶小鸾等四位女性的身份写出相当数量的诗文.在这个过程中,他想象女性的生活场景,揣摩其心理,体验其情感,把文学史上的易性代言写作推向极致.这些作品应视为金圣叹的创作.而金圣叹这样特异的表演、写作经历,对他的小说、戏剧批评有直接的影响,并在其创作、批评理论中留下痕迹.他的这些作品及有关表演过程的记述.对研究清代小说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9.
李白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谋臣策士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李白融入了自身的人格和个性,寄寓了他的谋臣策士梦想,因而对这些谋臣策士形象的分析,也就成了我们解读认知李白的一扇特殊窗口.  相似文献   

10.
淳于髡及其论辩体杂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中期,齐国的淳于髡长于论辩,善于调侃,在宫廷中成功地运用民间论辩讲诵伎艺,在滑稽诙谐的氛围中进行讽谏,留下了类似于对问体杂赋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见于《史记.滑稽列传》和由淳于髡编辑而成的《晏子春秋》。故事性、论辩性和行文通俗、大致押韵,表明了这些作品的口诵性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集中对茅盾1949年以前有关鲁迅的论述和评价进行了梳理。主要讨论了茅盾"鲁迅论"的分期、内容及特点,其中涉及到茅盾在研究鲁迅作品时的几个重要理论术语和提法,指出了茅盾"鲁迅论"对鲁迅研究界的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50年代,茅盾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痛楚的思想改造历程,遭际了尴尬的人生境遇。这表现在四个方面:一、作为文艺界的领导者,茅盾在工作中处于尴尬的境地;二、作为文学评论家,茅盾多次陷入"因文罹祸"的尴尬;三、作为文艺政策的解说者,茅盾往往言不由衷、自相矛盾;四、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茅盾1950年代创作的多次尝试都半途而废。  相似文献   

13.
李钧 《齐鲁学刊》2007,19(6):87-90
文学史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茅盾研究也需要新的方法。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研读茅盾1930年代的三部长篇小说《蚀》、《虹》和《子夜》,能够发现茅盾小说的潜在文本,及其超越五四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声望卓著的作家,茅盾的文学创作及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产生过深刻影响,而数十年来对其评价产生严重倾斜,不利于文学历史经验的总结。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评论中,争议最大的是对茅盾创作"模式"的评价,其中虽褒贬不一,但质疑之声不绝于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茅盾成就的估价,也影响了对现实主义文学的科学评价。返观现实,回眸历史,对茅盾创作"模式"作理性审视就非常必要。历史地看,茅盾作为中国现代作家中接受"欧洲正宗现实主义"的典型代表,从理论自觉性和创作实践自觉性两个层面把握现实主义,对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建构起到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其创作模式中最遭非议的坚持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创作,也有着复杂情状,不可予以简单否定。对《子夜》等作品的评价,因受到特定时代语境的影响,总是摆不定,连茅盾本人也未能免俗,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相似文献   

15.
程凯华 《云梦学刊》2010,31(1):100-105
1956年,在鲁迅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茅盾作了题为《鲁迅一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报告,论述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认为,“从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看来,1927年前后是一个转折点……我们不妨以此为分界而称为前期后期……”这就是说,以1927年为分界,鲁迅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期:1927年以前,鲁迅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1927年以后,鲁迅是一位共产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茅盾关于鲁迅思想发展道路的新论,超越了瞿秋白关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显得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16.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7.
茅盾文论从自然主义一直发展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阶段,在各阶段的主流文论中都吸纳了不同养料已融入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体系。茅盾通过对法国自然主义理论的吸收转化,完善和提高了自己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尽管茅盾也受到俄国现实主义理想型、功利性的影响,但相比之下他还是更为看重文艺的客观性,着重于文艺的自身规律。茅盾文论是以法国自然主义为基石,同时也有俄国现实主义的渗透。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商业化的背景下,"卖文"的生活方式给茅盾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茅盾那种游走于创作与杂著之间的选择、对小说创作日渐疏远的态度、"卖文"的急迫所导致的作品的"半肢瘫"现象、写作计划的缩水以及编辑约稿带来的利弊等,成为制约茅盾文学创作取得更高成就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秦腔》与《百年孤独》的乡土经验、生命哲学、在场书写等方面的考察,发现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民族书写与世界意义是融会贯通的。  相似文献   

20.
黄彩文 《河北学刊》2003,23(5):120-124
在“五四”戏剧革命的浪潮中 ,茅盾以高度热情投入到对英国伟大戏剧家萧伯纳的研究和介绍中 ,为中国现代戏剧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也影响了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