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远朋同志在《复旦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经济因素吗?》一文中,主要引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二十七章的一段话:"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是在旧形式内对旧形式打开的第一个缺口,虽然它在自己的实际组织中,当然到处都再生产出并且必然会再生产现存制度的一切缺点,但是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在这种工厂内已经扬弃,虽然起初只是在下述形式下被扬弃,即工人作为联合体是自己的资本家,也就是说,他们利用生产资料来使他们自己的劳动增殖.这种工厂表明,在物质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怎样会自然而然地从一种生产方式中发展并形成起来"(《资本论》第三卷,第497~498页),并据此得出  相似文献   

2.
在以往的许多政治经济学著作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论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只有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才可能逐步建立起来。这个论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马克思主义论断,似乎是毋庸置疑的,我过去也是这样认为的。近来,重读马克思的《资本论》,感到这个论断并不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也不完全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张薰华、洪远朋两位同志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Ⅳ.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一节的注释中认为,工人阶级也参加奢侈品的消费,这是马克思的假定。(张薰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二册,第140页)这种解释,我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  相似文献   

4.
《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巨著。但是,社会形态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都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西欧的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安家落户的国家,仍然有许多非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会干扰人们对纯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研究。比较起来,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为成熟。因而,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时,重点调查研究了英国。对此花费了马克思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一部《资本论》,从逻辑上活灵活现地显示了英国资本主义有机体的复杂结构。  相似文献   

5.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很明白:“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由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不同,因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产生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第三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本文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是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毛主席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这是毛主席继承马克思主义不断革命的思想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观点,总结了国际国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而创立的新思想、新结论。它科学地回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重大的新问题,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迈向共产主义的指路明灯,是毛主席在社会主义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贡献。十九世纪中叶,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研究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亲自参加了阶级斗争实践,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在阶级社会里,这一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和斗争,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根本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推进社会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如此,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如此。尽管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毛泽东同志却非常明了地提出了这两对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并对它们从静态的性质到动态的形式都作了重要论述。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过,社…  相似文献   

8.
洪远朋同志在《<资本论>札记(两则)》“关于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标志问题”中,列举了《资本论》中有关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三个标志:劳动资料、生产要素结合方式(洪远朋同志称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剩余劳动的形式。洪远朋同志认为:“这三者的关系是原因、标志和结果的关系。”“片面强调以哪一种提法为唯一条件和标准来划分经济时期,都是不全面的,应该把三者统一起来考察社会经济时期的划分。”(《复旦学报》1982年第3期第21页)对此,我谈几点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方面,论证了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规律,说明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运行机制、上层建筑、资本国际化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规律。我们应积极应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当前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本文拟就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问题谈点个人学习体会。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依据,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 对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作过许多深刻的论述。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明确地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概括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作出了正确的解释,为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无论是认识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建设现代社会主义,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发表的《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资本论》还分析对包括社会主义在内的一切社会都适用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如社会再生产诸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商品生产及其规律和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提出的原理与规律,如果抽去资本主义的特定关系,对社会主义也有意义,如决定积累量的诸因素、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等。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生产等问题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趋势所做的预见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直接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着战后的经济发展,出现工人持有股票、“技术结构阶层掌权”、工人实际工资和福利有所提高等现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异化,宣传资本主义已经“变质”,已经成为“全民福利国家”,因而资本主义已经和社会主义“趋同”。面对着这种理论解释,使我们想起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段精辟阐述:“庸俗经济学所做的事情,实际上不过是对于局限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的生产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是一个比《资本论》本身更为庞大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影响《资本论》的巨大意义。它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其中既包括生产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也包括包括上层建筑某些环节在内的经济体制。“国情”问题首先是中国社会的性质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重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经历而不能跳过这个初级阶段。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就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因此,马克思的《资本论》仍是我国高校经济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和必读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4.
对外贸易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断矛盾的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程度最终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因此对外贸易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了空前发展,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整个《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对外贸易的研究,一贯把它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考察,始终把对外贸易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不适应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的要求,阶级矛盾激化,只有用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代替私人占有,才能解放生产力,解放全人类。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社会主义的优势,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宣言》中提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措施在当今世界有的已经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诸多社会主义因素,但是,这种调整还只是处在量变阶段,经济危机没有消除,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宣言》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他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取向相互依存、相互渗透。马克思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带有支持无产阶级解放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的政治经济学,这首先从它的核心或基石——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上表现出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解决的一系列主要理论难题,它们同时贯串着科学原则和正义原则:解决剩余价值的存在与等价交换之间的矛盾,表明资本主义的表面平等实质上不平等;解决价值规律与平均利润率规律之间的矛盾,揭穿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假象;揭穿利润、利息、地租等独立产生的假象,证明它们都是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旨在不仅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而且给予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以社会正义。《资本论》中的科学观点和正义原则的基本思想不仅仅适用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而是适用于全人类获得解放、走向自由幸福的整个时代。全面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这种基本思想对于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通过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深刻分析,不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而且科学地阐明了一般社会再生产所共有的规律。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应用宏观经济模型管理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应用数学模型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使之数学模型化,从而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商品关系中的等价交换与公有制的等量劳动互换体现的本质利益关系是对立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关系与资本关系既相矛盾又相联系的深刻阐释,揭示出商品经济对特定生产关系的从属性.社会主义本质利益关系是等量劳动互换,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等量劳动互换通过等价交换的形式实现,两者的对立统一构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体系的内部结构和特有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中期,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西方社会经济结构中开始出现“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本文在马克思有关概述基础上,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自己合作工厂产生的物质技术基础、直接原因、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给出了较为具体的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一、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社会主义财政的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性质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与灭亡的规律时,也阐述了社会化大生产与商品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其中《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阐述的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的理论,对于我国有计划地运用客观规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