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12):67-70
近年来我国危机事件逐渐增多,不仅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损失,而且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些危机大部分是由网络媒体的过度表达自由直接或间接引发。本文引用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来描述网络媒体的过度表达自由生成和扩散公共危机的现象,提出了协同合作治理的概念,以构建政府、网络媒体运营商、第三方组织、网络言论主体四方共同合作治理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会出现执行偏差现象为既有研究所揭示,但相关行动主体之间何以形成“共谋链”现象?本文通过M社会工作机构执行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案例,试图揭示社会组织与属地政府、内部员工以及居民在项目实践中通过“目标替代”形成“共谋链”的社会机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机构通过政府背书来获得稳定的项目资源和生存空间,维护项目发包的委托—代理关系;与社会工作者形成专业建制,完成项目指标,应对委托方的项目验收;通过人情、礼品邀约社区居民完成服务材料,应对项目评估。属地政府的默许与社区居民的支持,使得该“共谋链”成为一种稳定存在的行为模式。研究发现,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强资源依赖和专业化滞后下市场造血能力不足是社会组织项目制出现共谋的结构性诱因,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应通过更为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政策执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当前西方学者研究政策执行的一种新视角。本文正是基于工具选择的视角来研究政策执行。文章通过提出问题,引出“政策执行中的工具选择”这一研究主题,并说明其研究价值、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进而综述当代西方学者研究政策工具选择的基本途径,并结合新公共管理范式和新治理范式来看待政府治理中的政策工具选择。  相似文献   

4.
软法之于公共治理的作用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迈新 《探求》2009,(5):39-43
公共治理作为当代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公共管理思潮,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兴起,它的理论基础在于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边互动关系。软法是公共治理不可缺少的制度之维,它与公共治理共同兴盛,发挥着传统硬法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软法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提出强化软法在创制过程中的正当性、增强软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透明性、发挥软法应对和处理社会公共问题的灵活性是推动公共治理模式确立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雾霾污染考验国家治理的行动模式,公民参与雾霾治理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现实必要性。在当前雾霾治理过程中,公民参与面临的困境包括"搭便车"行为与"囚徒困境",信息不对称、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不完善,个体行动乏力,缺乏法律保障、制度保障与组织保障等。公民个人应当树立环保意识,改变生活方式,在源头上直接参与雾霾的防治,进而参与雾霾的公共治理活动。政府要建立大气治理信息共享渠道,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多种信息收集渠道,汇集对大气治理的意见和建议;把公民参与纳入环境政策制定的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是公民参与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促进或推动公民参与雾霾治理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应发挥其组织和专业优势。此外,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也是雾霾治理的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3,(6):52-59
"治理主体的虚拟性与权力的缺失"、公共物品的非排他属性、"工业化国家"与"后工业化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单一进程的不同阶段"基于对不同偏好而形成的独立效用函数和利益认知所表现出的政策取向、无政府状态下体系结构的逆向奖惩机制共同构成了当今全球气候多边治理陷入困境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公正原则的探讨有助于厘清各方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通过对联系性补偿与动态性补偿原则的研究有助于解决具体责任的分配与共同行动的展开,进而厘清当前全球气候多边治理政治博弈中的中国责任与角色。  相似文献   

7.
解构近期澳大利亚对南太平洋岛国援助政策的调整不仅有助于中国准确应对亚太地区的大国博弈,而且有助于厘清全球发展治理的建构基础和议题导向。从2018年底开始,澳大利亚对南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政策迅速转向并表现出与中国援助模式趋同的特征:资金方式上从无偿援助为主转为开始采用贷款模式,援助领域上从重点锁定治理能力相关领域转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执行方式上从以财政援助和方案援助为主转为向单一的项目援助倾斜。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在于亚太地区传统的大国博弈加剧,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援助模式更加符合南太平洋岛国的发展诉求,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援助国试图应对新兴援助国对既有援助格局的冲击。该调整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乃至全球治理领域必将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方面,"竞争性援助"客观上促成了受援国主导的发展援助模式;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变革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发展治理架构,但是全球治理摆脱大国博弈、实现去政治化仍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8.
《探求》2017,(2)
当前因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社会治理进入复杂性阶段,迫切需要治理方式的转型。广场舞扰民等负面问题,根源于休闲与健身需求的高涨以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短缺和公共空间规范意识缺乏等复杂原因。在广场舞队伍越来越多和负面问题频发的形势下,广场舞治理面临着空间与活动监管碎片化、权责不清制约部门管理行为、规章制度操作性差难以执行以及技术与成本较高导致难以广泛执法等现实性挑战。面对公共空间的广场舞扰民问题,应兴利除弊、因势利导,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跟进、多元化项目选择等理念引导;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治理主体的协同配合;注重噪音传播源头、过程与影响点等治理过程的介入;采取严宽相济、软硬结合的治理手段,以整体性思路推进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姚华 《社会》2007,27(6):127-127
本文运用政策执行研究“自下而上模式”的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与方法,以及组织决策分析的概念工具,根据个案调查取得的经验材料与文献资料,对S市2003年居委会直选政策的制订过程加以考察,得出如下结论:政策执行过程,既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一个行动者的决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权力关系重构的过程;与科层组织中依职能分工和职位分层而产生的静态的、单向的权力关系完全不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行动者通过策略性互动重构的权力关系是动态的、多向的;居委会直选之所以能够在体制冲突的背景下得以实施,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权力关系重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多元化、跨层级、条块式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模式,难以超越地方政绩和部门利益的科层制窠臼,不兼容的政策目标导致以邻为壑的政策指令和行政规章出炉,背道而驰的政策执行引发区域和部门冲突,损害了社会整体利益。政策网络既关注政策过程,注重政策目标协调、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互动和政策效果反馈,对政策过程进行全程控制;又侧重结构边界互动,基于平行关系协调多元政府及社团利益,建构各级政府及社团间的伙伴关系模型,减少政策冲突的可能性。政策网络的兼容特质凸显,从整体性治理视野对多个自主政策子系统整合叠加以消除负效应,在尊重信任、信息共享基础上实现各级政府及社团跨地域、超部门、多层级的无障碍互动,促成国家与社会、地方政府及行政部门之间、利益团体及个人价值的整合融通,形成多元伙伴型共同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11.
黎东梅 《创新》2009,3(11):91-93
非政府组织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工作参与主体之一,与政府及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共同承担着对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在促进政府执政能力的提高、优化政府政策制定、动员社会成员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各捐赠主体对非政府组织捐赠的资金是非政府组织立足之本,正确理解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支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相似文献   

12.
李峰 《阅江学刊》2014,(3):70-76
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社会组织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弥补政府与企业的不足。然而,由于法律、制度、认识和政策层面的缺陷,我国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面临诸多困境。今后,我国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改革注册管理体制;加强评价监督体系建设;扩大政策扶持。  相似文献   

13.
李占乐 《社会工作》2011,(14):23-2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组织逐步地发展壮大。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参与公共政策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党和政府对待社会组织态度的矛盾性,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政策形成了宏观鼓励与微观限制的根本特征。由这一根本特征衍生的我国社会组织管理政策的种种缺陷,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成立的门槛过高、对社会组织的活动限制过严、对社会组织内部事务干预过多、对社会组织发展的培育支持不够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冯静 《学术交流》2012,(1):42-48
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中,将从前在国家法律规范之外的会馆、公所、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纳入了国家控制的目标,并以辅助官治的名义获得了合法性,在近代中国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民间组织并非西方民族国家构建经验中的市民社会,而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产物,与其西方的对应物发挥的功能大相径庭。近代中国精英组织网络在地方社会治理中发挥的功能,必须放在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宏观视野下考察。在国家基础结构能力薄弱的背景下,国家采取了利用民间组织渗透和嵌入社会,以弥补国家基础性权力不足的策略。由此,国家实现了将合法性基础扩展到社会精英阶层、增强国家渗透能力、平衡社会动员和政治控制、增进国家绩效合理性、提高国家整合程度等目标。但这种利用民间组织构建国家主权的策略,却有着以下缺陷:政策执行效力不稳固;国家渗透能力和支持基础仅限于精英阶层;妨碍了公民权的形成;降低了民间组织的动员能力。最终,这种国家构建策略在新中国建立后被彻底改造旧的社会组织的策略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Public sector employees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purchasing are under increasing pressure to implement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SME)-friendly policies. Such policies are intended to make it easier for SMEs to compete for and win public sector contracts. In spite of the socio-economic importance of this issue, there remains a dearth of evidence on what is happening in practice. Using primary survey data from 271 public buyers in Ireland,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SME-friendly procurement policy is being implemented and the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factors that affect implementation. The findings reveal a gap between what government policy recommends public buyer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should do to facilitate SMEs versus what they are actually doing. Policy familiarity, procurement involvement, organization size and the maturity of the procurement function are shown to b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E-friendly policy. For managers and legislators, the findings underline the need to invest in the human capital dimension of public procurement if policy implementation rates are to improve.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combines two topics of contemporary sali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cial enterprise and governance networks. While operating at different levels, both are institutions which attempt to draw together the three pillars of state, market, and civil society. Nevertheless, the respective literatures focus on particular aspects of the three pillars. We connect the two concepts and suggest that some social enterprises can act as the institutional glue of networks due to their ability to benefit organizations in each of the three sectors. This requires social enterprises to have the managerial capacity to diffuse social know-how, and is facilitated by the trust of other organizations and a supportive policy framework. The links are explicated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before providing evidence from South Korea and the UK. Finally, research propositions are offered, which suggest new avenue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重大公共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以下简称“稳评”)中利益相关方之间风险沟通不足的问题,引入IRGC的风险治理理念,建立重大公共政策稳评中风险沟通机制的分析框架,将风险沟通作为稳评工作的核心环节并贯穿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为了验证该分析框架的适用性,选取北京市水价调整政策为典型案例,对稳评过程中风险沟通机制的现实运作进行深入剖析和经验总结,并从注重评估工作与风险沟通的全程性、加强多元主体间的协商对话、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等方面,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重大公共政策稳评机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 nonprofit “governance quality index” was developed to enable verification and falsification of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insights on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Indicators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an extensive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For the quantitative validation, a data set was composed of 526 respondents from 52 organizations. Five subdimensions of governance quality are introduced and are recommended to be used as separate scales, rather than combined into a single score on governance quality. Furthermore, the recommendation is made to rely on multiple raters per organization to assess governance quality or related concepts, given the substantial within-organization variance found.  相似文献   

19.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非政府组织组合了草根社会资源,形成了公共话语和公共空间,促使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为中国社会的平稳转型创造了条件。但由于体制的原因,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断裂,给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带来压力。在吸纳非政府组织成为新的社会合法性组织及整合资源和维持社会稳定之间实现平衡是目前社会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Abstract:
The rising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s a spectacular phenomenon since the adoption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in our society.They organize the grass root social resources,form public speech and public space,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itizen socie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steady social transformation.But due to systematic reasons,this rising also gives rise to the disruption in social structure,and brings pressure to social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It is a crucial issue to present day social management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establishing the legality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keep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陈月圆  龙登高 《社会》2023,43(2):96-122
近代公产转型与基层公共事业、国家治理机制的演变紧密关联,并承载了“公”观念的变迁。本文从产权视角出发,以民国时期浙江县级公产管理制度为基础,考察公产转型的历史进程。民国成立后,县级公产被纳入地方自治机构统一管理,其有别于“官产”“私产”的产权性质得到法律的确认与规范。在国家政策变动与治理事务扩张的背景下,自治机构对公产的管理引发诸多问题。20世纪30年代中期,南京国民政府推动县级行政制度改革,逐步将公产纳入政府管理,“公产”的概念也随之扩展,并逐渐向政府财产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