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基于2009—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全局SBM模型以及GML指数测度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发现:考察期内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但效率均值偏低,技术进步是GML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东部海江河湖联动区、北部淮海经济区、中西部内陆崛起区的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呈波动式上升趋势。淮河生态经济带及三大地区的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整体收敛、局部发散”的σ收敛特征,并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体现了工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地区追赶和趋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运用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其时空特征演化及作用因素,结果表明:10年间,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水平较低的城市逐渐向水平较高的城市转变,区域内部城市工业生态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工业生态效率水平高的城市主要聚集在上游成渝经济区、中游城市群和下游长三角城市群,中游地区总体优于上游地区,与下游地区存在一定差距;经济发展水平和投资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密度的交互作用强度最大,二者的共同变化对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为此,应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区域内部联系、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创造工业优质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协同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108个城市2004-2014年市级面板数据测度了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效率的时空演变格局,综合而言,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水平呈现出波动上升态势,长江流域城市生态效率分化特征明显,湖南、湖北和四川等长江上游城市生态效率较高,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城市生态效率依次递减.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科技创新显著地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效率,经济快速增长降低了城市生态效率,意味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创新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有效途径.研究还发现,产业结构偏离度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态效率,而产业升级抑制了城市生态效率的增长,意味着产业升级并不是提高城市生态效率的捷径.  相似文献   

5.
构建衡量生态效率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的超效率DEA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及上中下游2003—2013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测算了生态效率差异性及收敛性。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效率总体平均水平较高,下游生态效率高于平均水平,中游和上游低于平均水平;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性显著,省际间差异均明显高于上中下游间差异,但差异性趋势减缓;长江经济带层面生态效率σ收敛大体上呈现出“总体收敛,局部发散”的特点,上中下游区域呈现出生态效率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存在生态协调发展的有利环境。经济“新常态”下,应该更加注重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让下游区域高新技术向中、上游区域转移,各省市应结合自身生态效率发展状况特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缩小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促进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工业与工业生态效率着重研究工业系统生态化发展及其生态绩效,通过重新设计工业活动,寻求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到能持续发展的水平,实现充分利用资源和消减环境破坏。从生态工业概念、生态工业园建设以及生态工业发展三个方面梳理生态工业的研究进展,从行业生态效率、企业生态效率和产品生态效率三个方面回顾工业生态效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为有效评估四川省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依据2012年四川省资源环境专项调查,采用生态效率指标,分析了四川省区域6项生态效率指标水平,即能源与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COD、NH3-N、SO2和NOX的排放环境效率,研究表明:(1)2012年,四川省综合能源消费利用效率是1.1万元/t标准煤,较2011年提高了7.1%,工业用水利用效率是0.012万元/t,下降了0.9%;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环境效率中仅NH3-N下降,较2011年下降了1.1%,而COD显著提高,提升了6.2%,达到929.8万元/t;(2)四川省仅工业用水利用效率与SO2排放环境效率略高于全国水平,6项效率指标分列全国第20、16、19、23、16和23位;(3)21市州生态效率指标变化各有差异,攀枝花市生态效率指标均下降,环境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9.
10.
基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在综合维度和单一维度上的城市收缩程度,利用双栏模型识别各维度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10—2019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在综合维度发生收缩的有连云港市、济宁市等5座城市,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类型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口维度发生收缩的有盐城市、连云港市等8座城市,主要影响因素为城市类型、生态保护水平、基础设施水平、财政透支程度和失业程度;在经济维度上发生收缩的有连云港市、济宁市等7座城市,主要影响因素为收入水平和生态保护水平;在社会维度上发生收缩的有淮南市、淮北市等9座城市,主要影响因素为财政透支程度、失业程度和老龄化程度;在环境维度上发生收缩的有亳州市、漯河市等6座城市,主要影响因素为产业结构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失业程度和老龄化程度。以此为基础,为缓解淮河生态经济带城市收缩提出了因地制宜“盘活存量”、把握战略定位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安徽及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处于“二三一”的发展阶段,农业、工业和六大支柱产业布局各有特点,但是与长江经济带的其他地区相比,产业布局还明显地存在产业层次较低、产业布局经济效果差异大、技术创新能力较低、产业转移力度较差、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因此,以产业布局的全局性、经济性、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安徽参与长江经济带的产业布局优化路径有:拓展现代农业的发展空间,科学选择主导产业,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联动模式的创新,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发展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2-2018年的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汇率变动对长江经济带各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不同.就长江上游地区而言,汇率变动仅对重庆和四川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对安徽和江西的影响较为显著.汇率变动对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第二产业都具有显著的影响.与第二产业不同,汇率变动对区域第三产业影响的差异更为突出.在长江上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四川具有明显的影响.在长江中游地区,汇率变动仅对靠近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产生了显著影响.在长三角地区,汇率变动对江苏的影响则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科学评价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对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文章以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Super-EBM模型测算其经济与生态效率,以Kernel密度估计等分析其时空格局,采用网络两阶段模型测算其资源与环境效率,以Dagum基尼系数进一步考察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最后以面板Tob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因素的驱动差异。研究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效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特征,且下游、中游、上游效率水平递减的分异特征显著,效率分布均存在“单峰”和“双峰”分布交替变化特征,环境压力对城市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不一;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率总体相近,环境效率呈“长期微弱下降—短期急剧上升”的变动态势,资源与环境效率主要区域差异来源均为超变密度,区域间差异次之;经济发展和创新能力对投入产出效率提升呈一定的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则呈显著负效应,金融发展和财政支出对资源效率呈负效应,对环境效率则呈正向效应,各影响因子对上中下游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在研究基础上提出建立合作共识、推动绿色转型、实施创新发展、扩大绿色...  相似文献   

14.
选取长江经济带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关数据,利用DEA-BCC模型测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借助自然断裂法和Tobit模型分析区域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机理。从静态分析结果看,长江经济带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升、后降、再升的螺旋上升态势。从动态分析结果看,技术进步是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中间凹陷特征,各地区整体技术创新效率明显上升。科技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信息化水平、人口密度是影响长江经济带软件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重要因素,且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5—2014年各省市的工业环境效率进行静态评价。实证结果表明: 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工业环境效率水平较高,但各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浙江、江苏等地环境效率值较高,云南、贵州等地较低;11个省市的全要素环境效率的增长率平均值大于1,技术进步是工业环境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外商投资和人口密度对工业环境效率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把握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状况以及沿线产业转移与承接态势,对于整体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计算出长江经济带9省2市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2005-2010年以及2011-2015年的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及偏离分量,对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类型进行判别并剖析其演变特征,从而把握沿线省市产业转移与承接态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尤其是上海与浙江,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中游4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尚好,应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且需要改变一味承接产业的态势,部分竞争力减弱的产业也需要转移;长江经济带上游3省1市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相对不足,其中,四川省制造业发展优势最不明显,而重庆、贵州、云南大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发展相对较好,成为承接长江经济带下游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耦合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2012—2017年数据,分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发展反哺绿色金融成效显著,二者已达到良性共振耦合,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发展阶段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阶段到良好协调,并向着优质协调靠拢;第二,上游地区产业绿色发展已形成了区域内合作机制,产业绿色发展迅速,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自2012年以来上升最快;第三,九省二市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一定差异,但都达到了良好协调阶段。针对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和产业绿色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构建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变异系数、ESDA和空间叠置分析法研究2014—2018年长江上游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关联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能力分化现象与不平衡状态进一步加剧,区域内部“东强西弱”能力依次递减的带状结构特征显著;区域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局部自相关特征明显,表现出“HH”型集聚增强,“HL”型集聚减弱,“LL”型集聚与“LH”型集聚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政策功能定位、本地工业产业集聚程度、公共基础投入强度等因素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群存在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缩小城市等级差距,促进圈层化建设,加快推进分区分级承接,以激发上游经济带发展新动能。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担负着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核心重任,而建设沿江中小城市群应该是未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侧重。对目前沿江中小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市层级和产业分工不匹配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以长江为轴推进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群建设的战略设想和战略对策,旨为政府制定区域发展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工业集聚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时伴随资源浪费、能源高耗、污染物直排等生态问题,而长江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其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重中之重。本文以2006—2015年为时间界限,以T1、T2、T3、T4和T55个时期为时间尺度,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尺度,从长江经济带、区域和市域视角,运用区位熵、熵值法,构建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研究工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的脱钩关系,并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使用ArcGIS10.4得出二者脱钩关系的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