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小城市在增长极战略中的作用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增长极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采用增长极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区域条件,即要有完善的城市经济体系作为依托。中小城市作为联系中心城市和广大外围地区的中间区域,通过参与经济循环和区域分工,在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的情况也是衡量增长极战略实施效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充分认识中小城市在增长极战略中的作用,并制定有利于其充分利用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推动力的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经营城市的核心是城市政府对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成都的发展要从经营城市的角度与高度,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极,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本文简要的陈述了成都经营城市的战略推进,并着眼于成都的新发展,提出了成灌绿色高科技展示带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武陵山区空间组织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山区应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通过突出建设中心城市,优化区域内分工,积极培育区域增长极。在此基础上,沿区域主要铁路干线实行点轴开发,形成“大”字形空间发展格局。从长远看,武陵山区多方面的一致性,奠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从而迈向区域管理、市场、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4.
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核的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互动效应。高校经济圈的形成,提升了城市的消费能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城市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创新动力。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高校经济圈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为推动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政府应做好发展规划,实现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无缝隙对接;构建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互动发展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增长极,迫切要求依托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2005—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级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识别绿色创新的节能减排渠道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节能效应”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有效路径,但“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遮掩效应;因技术异质性和城市区位异质性,不同特征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虽均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但影响机制存在明显差异性。应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推动绿色创新协同发展,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绿色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节能减排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6.
增长极理论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增长极模式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模式,必然涉及到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因此区域是否具有承受实施该模式的能力成为首要问题.本文以增长极模型为基础,首先考虑西部地区是否满足采用增长极模式的条件;其次在必要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构造选择增长极的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相对势综合评价模型对指标进行处理,对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备选城市进行排序并给出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绿色发展是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先手棋与突破口。在文献回顾基础上梳理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绿色发展驱动机制,并基于长三角城市的面板数据,在VAR模型框架下识别城际生态绿色发展的动态交互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剖生态绿色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城市的生态绿色发展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而且受到其地区及整体网络的影响,部分城市已由原来的发展孤岛,逐渐融入区域一体化所形成的复杂、多线程空间关系网络中。城市间关联不断增强,但整体还不够紧密,网络结构日益稳定,等级森严的空间结构被打破,存在四大增长极,中心城市对周边发展的带动尚且不足。板块的形成打破了行政边界限制,关联传导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城市发展逐渐从离散走向联合。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政府科技资金投入、地理区位的差异是生态绿色发展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进一步指出,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绿色发展,各城市应依据其在整体网络中的角色与作用,以增加关联关系为导向突破地缘限制,由“以邻为壑”向“以邻为伴”转变,完善区域更小尺度的合作协商体制,培养“属性-关系”驱动型网络思维,是提升长三角城市生态绿色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沿海开放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的构建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在其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进低碳发展技术创新和相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与伦理规约等的建设,强化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在市民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交往方式,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论成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和成都是我国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两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增长极的作用。通过对成渝两市的重要国民经济指标以及相对优势的现状横向分析比较,浅析了两市合作的前景和领域,并从合作的协调性、互利性方面提出了成渝两地经济联动发展过程中处理城市关系、促进合作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成渝经济区:中国西部增长极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渝经济区地处中国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居西部前列,然而就经济总量、人均GDP各项经济指标以及城市体系的完善程度而言,成渝经济区同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区域还有很大差距,要成为中国的第四增长极,还尚需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成渝经济区发展现状出发,对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进行多方面综合的可行性分析,探索成渝经济区发展为增长极的制约因素,并按照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验区的国家战略目标,提出构建成渝经济区增长极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经济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及主要城市的共识。构建包含绿色产业打造与绿色增长方式两方面的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匹兹堡、丹麦哥本哈根及日本北九州三座绿色经济发展典型城市的具体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从而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研究认为,我国应从绿色产业和绿色增长两方面入手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应注重财税约束与激励、市场化改革等政策工具的使用,注重引导产业结构合理升级与多元化发展,注重培育绿色发展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绿色增长方式方面应持续改进城市环境与居民生活条件,强化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积极引导民众文化素养与绿色意识提升。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要求西部地区城市化建设尤其是中心城市建设必须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外国和中国东部城市的发展印证了城市经济水平决定城市文化水准,城市文化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道理;在开发西部城市,塑造西部城市文化形象时,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增加城市文化内涵,这是西部城市建设应采取的重要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3.
林业县域经济是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在林业十大产业发展兼具优势与特色的典型县(市)开展实地调研,总结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分析目前林业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推动林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流,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的河北省来说,显得更加迫切。以河北省的节点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家工业绿色化发展目标和河北省绿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了包括经济增长、技术研发、社会稳定、资源和环境在内的指标体系,从绿色产业绩效和实践进展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全面评估河北省节点城市的绿色产业绩效和进展。通过各节点城市的绩效和进展的值与中位数进行比较,将各市绩效状态分为先进和落后,将进展分为主动和被动,确定了“先进-主动”“先进-被动”“落后-主动”和“落后-被动”四类发展模式,找出制约绿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指标,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构建的城市绿色产业发展评估体系和政策管理框架,可以为其他城市绿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衰竭、经济衰退、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描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般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自身的特点从工业、农业两个层面设计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生态园区模式。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地空间既有助于调节城市生态环境,也可以改善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促进社会整合,在城市人文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绿地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不同发展阶段下,城市治理思路对土地空间使用方式的影响。基于中国336个城市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绿地空间的面积和占比越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差距存在交互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时,城市治理目标以经济导向为主,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空间使用的社会生态效益,绿地面积较小;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乡差距较小时,城市治理呈现多元化价值导向,强调空间使用的综合效益,绿地面积提高。研究结果从侧面论证了同时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沿海城市工业经济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沿海城市工业经济必须探求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集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在传统经济的资本资源循环、人力资源循环的基础上强调人类干预下的自然资源的循环。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思维要求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沿海城市的长远发展、战略定位和总体布局,从观念、法规和技术三个层面认识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压力、城镇化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较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等诸多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变革和创新活力。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健全质量更高、结构更优的县域产业体系,促进发展方式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的集约增长;加快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公私合作的县域投融资模式,建立社会资本的稳定投入机制;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推动县域协同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充分释放县域改革红利,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经熵权改造的TOPSIS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福建省九地市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评价。实证分析表明福建省绿色经济综合指数总体水平不高,只有厦门市的综合指数超过0.5,还有六地市的指数小于0.3,并且各评价子系统发展不平衡。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绿色经济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分布于绿色发展投资、绿色经济效率、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环境友好4个子系统中。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与天津市工业聚集经济效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工业聚集经济指数是衡量城市聚集经济效应的重要尺度。对上海市和天津市的工业聚集经济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两市第二产业的整体聚集经济效应都不甚明显,上海市甚至为负值。但从具体行业和特定地区来看,上海市和天津市呈现了各自的聚集经济优势。这一结论及由此而来的对策措施对于其他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也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