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蒙俄三国山水相依,地缘优势明显,贸易互补性较强,同时近年来三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合作不断升级,这些都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从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现实基础入手,分析其战略意义所在,并对其具体路径进行了规划.文章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应包括东、中、西三条主干通道,各主干通道又包含若干分支通道,形成以主干通道为依托、以重点城市为中转、以沿边重点口岸为节点的网络型经济走廊布局.  相似文献   

2.
3.
中国与蒙古自从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以来,在矿产能源合作领域常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随着能源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中蒙的能源合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国家的影响。以国际影响力作为主体分析框架,对中蒙合作现状加以阐明,进而分析美、日、俄、印等国家在中蒙能源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对国际和双边影响因素做以综合评析后,从加大投资、减少摩擦、规避外部风险和克服本国经济危机等层面对中蒙能源的进一步合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六大经济走廊之首,而我国西部地区是国家发展潜力最大也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充分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济潜力,满足三国新的发展需求,抓住新的合作机遇,提出建设一条纵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新的中蒙俄国际经贸通道,并从新通道发展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能力结构着手,论证新通道建立与发展的合理性,为中蒙俄国际经贸新通道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土耳其是"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国家之一,是中国推动国际产能与投资合作的重要伙伴。土耳其经济优势和投资竞争力突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土产能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土国际产能合作的成功案例日益增多,很多合作项目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代表性成果。中土产能合作方式日益多样,但依然面临多种风险,特别是金融性与经营性风险较为突出。中国应根据比较优势与经济效益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中土产能合作的重点领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新型伙伴关系与渐进式实践提升产能合作实效,加强金融合作以破解融资难题、规避金融风险;创新产能合作方式,并注重风险防范及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正外溢制度公共品,是中国对构建世界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贡献。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中亚五国是“一带一路”框架下“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桥头堡,通过农业产能合作提升该地区农业生产能力,对区域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是保障“一带一路”倡议框架稳健的重要支撑。通过对中亚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及该地区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联系的研究发现:一是中亚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农业生产能力相对较低,但该地区农业资源和畜牧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二是该地区资本形成、R&D投入以及单位土地劳动力密度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三是该地区对华农产品、丝绸贸易、棉花出口依赖程度较大,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小;四是当前中国与该地区农业产能合作主要路径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政府合作框架以及中方提供农业贷款援助。  相似文献   

7.
分析“一带一路”给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市汽车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与其他省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重庆市汽车制造业在产业带动与成长竞争力、产品销售与资本资产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风险控制竞争力4个方面表现不一.据此,给出提升重庆市汽车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澳大利亚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及矿产资源合作伙伴。虽然中澳具备良好的能矿资源合作基础,但要进一步深化合作也面临美国、英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的影响。合作的依赖程度不对等、种类上的不平衡、合作波动性较大是中澳能矿资源合作的主要特征;中澳进一步合作的优势主要体现为市场需求、运输安全与距离优势;进一步合作的障碍主要是中澳能矿资源合作的稳定性不强、澳大利亚偏向于采取迎合美日印的立场、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偏好并未集中在能矿资源领域以及澳大利亚民众对中国企业存在偏见等。总体上来看,未来深化合作需要做到:增强政治互信,提高中澳能源及矿产资源合作稳定性;吸引澳大利亚加入一带一路;加强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能矿资源领域的投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面临巨大的转型优化升级压力,国际产能合作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已成为“一带一路” 实施的焦点。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湄公河五国是中国“一带一路” 沿线的关键节点国家,被定位为中国“一轴两翼”国际产能合作布局中的“主轴” 重点国家,新成立的“澜湄机制” 为“一带一路” 倡议在湄公河地区实现突破形成重要的战略支撑。目前,产能合作已纳入该机制五大优先合作方向,但次区域产能合作还面临诸多制约。从国际产能合作的内涵出发,梳理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产能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制约,提出进一步发展的途径,即通过机制构建、需求对接、产业聚集平台、早期收获项目等多种途径来推进次区域产能合作尽快取得实质性成效,从而为澜湄合作及“一带一路” 倡议在次区域加快落实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为陕西与中亚展开产业链合作提供了机遇,有利于陕西及中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推进合作方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升级。陕西与中亚地区产业链合作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综合考虑陕西与中亚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及需求,陕西应重点加强与中亚地区在油气能源产业、农业及装备制造业方面的产业链合作。对此,陕西应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政策沟通并开展人文交流活动,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完善陕西在中亚地区的投资和产能布局。  相似文献   

12.
运用离散系数加权法对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辽宁装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较强,8个子行业中有4个在全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另外4个竞争力也较强;各子行业在规模指标上竞争力均较强,8个子行业的资产总计和利税总额都在全国处于比较优势地位;各子行业的结构与效率指标在全国无明显优势。因此,只有优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与效率指标,才能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到来之际,辽宁省的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省的支柱产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抢占世界装备制造的制高点。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影响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的驱动因素,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的梳理,结合辽宁省装备制造发展现状,选取科学技术、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政府采购、政府相关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六大因素作为驱动因素,并对其通过系统动力学中的因果关系图进行影响机理描述。对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机理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制造业吸纳"与区位优势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制造业国际转移的不断吸纳使中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会。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吸纳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仍将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是否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吸纳的强劲势头,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向产品价值链的高位区逼近,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使自己的区位优势得到保持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而装备制造业又是辽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因而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实现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分析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资源环境状况的基础上,提出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4条路径,即法律法规的完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下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支撑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装备制造业产业创新能力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突破低端锁定并克服固有的创新模式依赖。基于钻石模型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是沿线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友好合作平台,智库合作在其间发挥着润滑剂和推进器的作用。印度是“一带一路”沿线不可忽视的大国和中国最重要的邻邦之一。中印智库已经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道路,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是大势所趋。中印智库合作面临着重要历史机遇,双方友好往来历史悠久、人文交流迈向深入、智库高端人才集聚、权威意见需求迫切;与此同时,也需应对来自第三方力量和不确定因素冲击、制度化约束和独立性缺乏、国际影响力话语权较弱等带来的挑战。提出通过强化政治互信交流、着力培养智库国际影响力、共建共享学术平台及研究成果等发展对策,推动中印智库合作可持续发展,营造两国智库间的友好合作氛围。  相似文献   

18.
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体系的有效规划可以提高物流的运行效率和水平,使其更好地为装备制造业服务。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供需匹配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的功能定位,据此建立功能结构模型,并根据该模型设计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的框架结构,包括战略目标体系、物流设施空间布局体系、物流信息网络体系、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技术装备保障体系以及物流政策与组织运作体系,以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物流体系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