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整的心态是禅境的突出特点之一。有各式各样的完整,是纯洁的呢,还是污秽的?是一柱熊熊的火光呢,还是一团浓浓的阴影呢?禅境的完整心态,是黑暗的呢,还是光明的呢?禅不仅认为心态的完整和分裂对于生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认为是什么样的完整对于生命也是至关重要的。禅讲五智,五智之中最高层次的智是大圆镜智。大既是无限也是永恒,圆就是完整,镜就是光明。大圆镜智就是无限永恒的完整智慧。不是黑暗而是光明的。这种智慧好象一面明镜。因此,禅并不是宏扬一般的完整心态,而是开悟光明的完整心态。这种光明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2.
完整的心态是禅境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禅认为完整的心态不是生命的外来而是生命的本来,不是虚幻的现象而是最高本体。完整的心态人人所具有,但又是众生所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人之心为外物所污染所分裂,生命的完整心态境界变成分裂的心态结构;更因人之禅心为尘心所蒙蔽,真实的自我为虚幻的自我所障碍。禅要拯救众生,不是拯救其生命的皮肉而是拯救其生命和心态;拯救什么样的心态呢?就是要在纷纭骚乱的尘劳里,把被分裂了的心态升华到完整的境界,寻求真实的生命,实现本来的自我。什么是禅?禅就是无分别的完整的心态境界  相似文献   

3.
崔文良在《东疆学刊》1997年第1期撰文认为,禅是汉魏以后逐渐形成的中国化佛教宗派,遁入禅境是历代禅师追求的最高目标,撇开宗教性的因素,我们可以把禅境看成人生的一种审美境界,集中体现了人所珍视的瞬间性的自由感:1、无言。禅境的发生是突如其来的,它不是可以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获得的知识,而是一种内心说不出的感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句话,可以说就是禅境无言的道理。2、无理。这里指禅境诉诸直觉而与逻辑推理了无关涉。禅之悟  相似文献   

4.
二论禅     
禅只讲主体,不讲客体。历代禅师,诸如慧能所说“自心是佛”,马祖道一所说”自家宝藏”,临济的“且要自信”,赵州的“真佛内里坐”,紫柏真可的“不能置于吾心之外”,都反复强调最高的本体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彼岸的天国,而在自我的心中。实际上,禅师们是把”一念之心’提高到了本体的层次。在如何实现禅境的问题上,弘忍提出了“守本真心’,慧能提出了“无住”,临济提出了“立处见真”,其目的都是为了保持最高本体不被外物异化,即为了使“一念之心”一尘不染。从本体论来看,“一念之心”的绝对主观是禅的基础。从修养论来看,一尘不染绝对排他是实现禅的过程。从思维方式看,绝对片面的一元模式是禅的保证。这三个环节,都离不开绝对,没有绝对,就没有禅。  相似文献   

5.
现象学美学构成识度下的“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09,(6):134-138
禅宗美学的基本美学精神突出地体现在构成识度上。“禅”的内涵就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禅为缘发构成境域。禅境,不是现成的,而是构成的,是一种随缘任运、自然适意、一切皆真、宁静淡远而又生机勃勃的自由构成境域,一种更高的人生境域;二是“心”(禅)既是本源境域,又是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禅宗视禅为众生的“本来面目”(生命本色),而且总是借助艺术的观点来美化人生,力图塑造完美的心灵,把肯定人生、把握人生、塑造一种理想人格,以构成更高人生境域与审美境域作为自己的终极境域,把构建健全的人生(力图在禅境中完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光明的人生(自由任运的理想人格)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6.
说到禅诗 ,首先要弄清楚“禅”的含意。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之略 ,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等。其基本含意就是息心静寂地思考修佛的途径和功果。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禅的含意也在发展变化。比如禅常与“定”连用 ,谓之“禅定”。定 ,乃梵文的意译 ,也译作“等持”。禅定是说心定止一境而离散动 ,这是修佛所能达到的较高境界。汉化佛教进一步发展 ,佛教宗派纷起 ,其中“禅宗”崛起 ,使“禅定”的观念进一步生发出去 ,这时的“禅”的含意已不仅仅是“静虑”,而升华为涅之妙心。尤其是六祖慧能创立的南…  相似文献   

7.
我们可以把禅境看成人生的一种审美境界,它集中体现了人所珍视的瞬间性的自由感的四个方面:一、无言,表现一种说不出的内心感受;二、无理,指禅境诉诸直觉而与逻辑推理了无关涉;三、无碍,指禅境让人保持一种虚静无碍的心态;四、无我,指在直觉观照的禅境中,人们的心中只有一个通体透明的世界,见不出我与物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前人所持的晚明文人心态完全是病态人格的观点不够公允,晚明文人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人格理想。晚明文人推崇庄子的自由精神,向往禅境的体验,追慕魏晋名士任情纵性的风度,并受了心学、泰州学派、狂禅等启蒙思潮的鼓舞和世俗文化的浸染,最终选择了将高雅与世俗相融合,在世俗中超越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释南禅三偈     
甲、问题缘起 胡适曾经以历史学家的冷静眼光判定:慧能自呈心偈与神秀斗法,并非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慧能弟子精心编造的传奇故事。这对我们浪漫的好奇心,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挫伤。大失所望之后我们开始理智地考虑:慧能故事的编造者既在编造慧能,更在编造他们自己;黄梅东山比试心偈的虚假故事背后,隐含的是慧能岭南弟子与神秀京城高足生死较量的历史真实;神秀所作心偈与其说是神秀北禅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南禅“所了解的”神秀北禅的思想;慧能所作心偈与其说是慧能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弟子“所了解的”慧能的思想,与其说是慧能一个人的思想,勿宁说是慧能整个南禅的思想,是慧能整个南禅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思想。明见于此,在本文,“慧能心偈”与“南禅心偈”,大体上是作为同一概念使用的。 大约成书于中唐的《坛经》敦煌本,是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坛经》的最古本。见载于敦煌本《坛经》的慧能心偈有两首。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自《坛经》第二古本北宋惠昕本开始,敦煌本《坛经》所载慧能心偈两首即被合并成一首,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这样,慧  相似文献   

10.
禅宗实际的创始人慧能提出,禅修要做到“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①关于“无念为宗”。慧能说:“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念”本指记忆,此泛指分别、认识,即思维活动。“无念”的含义有两个要点:一是就主观方面说,心体要离开念,即认识本体,远离一般的思维活动;二是就客观方面说,见一切现象(“一切法”)而又不执著。这就是说,思维时不执著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为无念。无念是对外不执著境,所以要竭力排除世俗的分别、认识,也就是世间的各种概念、判断、…  相似文献   

11.
李保华 《中州学刊》2006,(5):234-236
《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逍遥游”的基本主旨就是“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精神解放和精神自由。实现超越和达到逍遥游境界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是做到“心”的剥离,这种剥离就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禅、幽默、诗三者的关系之密切,在黄庭坚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文字禅”及禅家的“游戏三昧”,使得黄庭坚以幽默诗的手段来反映其对“治心养气”的境界的追求。而“打诨通禅”将杂剧与禅联系起来,这也就是黄庭坚提出的“作诗如作杂剧”的技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小琴 《兰州学刊》2009,(3):9-12,176
“诚”作为儒家心性哲学的人生境界就是人性的溯源归本,其实现必须置于“终极价值本源”、“价值共识”与“价值导向”构成的自下而上的三个价值层面构架中。首先,“诚”就是“人道”弘扬“天道”的境界,既是人性去除遮蔽追求本真的境界,又是超越道德的审美自由境界,还是标示正义的应然境界。“诚”就是本真-正义-自由的终极价值本源,是超越并决定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其次,“诚”的实现是将个体心性的溯源归本置于主体间交往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之维。最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以“诚”作为价值导向。这三个价值层面的实质就是“体用不二”,不能简单地等同化约。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文化不但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表现和成果,而且也是争取自由的结晶。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文化改革的目标就是实现人们追求自身完美和社会完善的自由。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日两国的国际知名学者胡适与铃木大拙,曾就什么是禅宗的真髓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观点见地孰高孰下,这里无需评说,但有一点却是共同首肯的,他们都认为自南宗开创者慧能以后,传统佛教的“定”已与禅断离了联系.禅宗之禅不外是“慧”。我们认为这确实揭示了中国禅与印度禅的根本区别所在。圣俨法师说:  相似文献   

16.
慧能禅学已形成体系化的宗教改革学说。它以“不二”、“无住”反二元论、反决定论哲学为本。慧能用“不二”、“无住”思想揭露了旧禅学的形而上学二元论、决定论实质。“见性”,是慧能修行论的中心概念,它呼唤伦理学与宗教“万法”的分离.慧能的“自性”戒定慧,是摆脱神秘、奇迹、魔力,回归伦理学的修行新方法.慧能还大刀阔斧地简化、改造了忏悔等修行资粮。慧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改革家。  相似文献   

17.
悟是禅宗追求的最高意识境界,没有悟也就没有禅。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禅如果没有悟,就象太阳没有光和热一样。禅可以失去它所有的文献,所有的寺庙以及所有的行头;但是,只要其中有悟,就会永远存在”(刘大悲译《禅与生活》第四章)。所谓悟,不过是获得一种超越以往知识、经验、理性、逻辑的新观点.悟后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禅宗的休闲境界总体上以自然适意、随缘任运为特征,但因不同禅师切入境界的角度有歧异,故其具体内涵又有着侧重不同的表现:"平常心是道",意味着消除了种种分别妄想,在日常行用中保持轻松自然的休闲心态;"日日是好日,处处是好地",意味着对禅者来说,时空因素并不构成结构性休闲障碍;在禅者看来,万法本闲,物我一如,故人与万物能各适其性地自在相处;禅者的游戏三昧更是一种不同凡俗的休闲境界。  相似文献   

19.
《云梦学刊》2009,30(6):84-84
《道家与文艺审美思想生成研究》(易小斌著)于2009年3月由岳麓书社出版。该书认为:道家思想最初并非为文艺审美而为,但是,道家对“道”的描述,显示出高度的诗性智慧,富有深刻的文艺审美意味。道的境界,实际上就是审美境界,道与文艺审美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通的。“道”因此成为中国文艺审美的重要本体。中国文艺审美不在于有为、形式和作用于感官的外在形象,而在于道落实于艺术后成就的玄、妙、远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围绕陈望衡先生的论述,探讨“境界”的三方面问题。第一是境界作为审美本体范畴如何可能?它区别于“神韵”、“兴趣”等大量修辞性概念,并且是后者所依附的根本,尤其重要的是境界建基于最高本体“道”之上。第二是审美境界如何生成?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它与意境的形成有所重叠,从逻辑生成的角度看它实现了从情象到境界的升华的过程。境界是一种意向性、召唤性的存在。第三是审美境界如何拓展?境界并不单纯地停留在艺术领域,而是延伸到生命存在的维度。本文认为,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美学的追问,更是生存论意义上的价值叩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