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冰 《今日南国》2010,(13):10-11
“在国内的人天天想着出国留洋,而在国外的留学生却梦想着回故乡。很多留学生像是站在围城的城墙上,看看城里,再看看城外,却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每日,徘徊在城墙上,忧虑,伤感……”  相似文献   

2.
最近由留学服务机构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2011年《海归就业力报告》显示,如今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58%受访者的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这样的结果显然跟很多人出国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出国留学一年的学费加生活费,大约需要二三十万元人民币,这笔投资能否保值,成为留学生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8月,澳大利亚移民局公布了几组最新留学数据:2007年至2008年间,澳大利亚共批准27.8万余例学生签证,同比去年增长超过20%,其中572类签证(职业教育与培训TAFE)与573类签证(高等教育)的增  相似文献   

4.
刘海霞 《21世纪》2010,(11):67-67
与国内大学“严进宽出”相反,国外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绝大部分海外高校实行淘汰制,留学生仿佛套着紧箍咒,每学年都面l临着被“扫地出门”的危险,顺利拿到毕业文凭相当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21世纪》2001,(5):8-15
中外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中学教育中:国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尽可能成为其可能成为的人;中国注重集体教育.强调团队精神,用统一考试的方法培养、选拔符合条件的人才。 在呼唤国际型人才的今天,中外教育的衔接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话题。探讨这一问题对推进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袁邈 《21世纪》2001,(4):10-12
凡是参观了2001年中国国际教育展的观众,都会对荷兰教育展团强大的阵容和它们“每年学费人民币1.1万元”的标语记忆犹新。荷兰除了拥有蜚声世界的郁金香和大风车,它的高等教育又是怎样的?真的有这么便宜吗?为什么会有这么低廉的费用?中国学生又如何申请去荷兰留学?本刊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门走访了荷兰驻华大使馆主管教育的新闻文化处官员罗伯特先生。 记者:在国际教育展上,荷兰各教育机构以“国家队”的形式联合参展,又获悉贵国不久要在中国成立官方的教育交流机构,请问这是不是意味着贵国正式进入中国教育市场?您能不能…  相似文献   

7.
旁观留学热     
正海外留学经历已经越来越普通,不再是求职、成才的敲门砖和金钥匙。在越来越多的"海归"面前,企业更加关注学历背后的能力与岗位适应性。不都是好学生才留学,也不是留学生都好。有媒体报道,留学正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工薪阶层留学群体大有人在,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留学热"高烧"不退。且出国留学的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每年都有大批未满18岁的孩子争相去海外深造。怎么看待留学热现象?有人支持、热衷出国留学,也有人疑惑、担忧留学之后产生的问题。当前热衷留学者不外乎这么两大类理由:一类是求学求知,成才立业;一类是不求成龙成风,只想体验其他国家的教育环境。当然,后者恐怕多为口是心非者,其最终的目的也一样还是为求得更好的人生前途。时留学热、特别是留学低龄化担忧者的理由则是:留学生群体日益庞大,个体参差不齐,未必能形成一个良性的留学环境;留学已经产业化,国内外形成了利益链条,国外的招生学校也日益庞杂、泥沙俱下;还有低龄留学生心智不成熟、贸然到一个陌生环境的适应问题等。  相似文献   

8.
《围城》寄寓了一种超越“围城人生”困境的处世哲学———目光放近,乐观振作! 这来自于钱钟书一贯的人生态度。小说通过对方鸿渐在产生“围城”理念前后不同的人生态度及生存状态的叙述比较,指出了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的人生困境,同时寄寓了“目光放近,自应乐观,以求振作”的超越理念,并以积极面世的典范人物引领方鸿渐树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9.
杨莹 《北京纪事》2013,(7):4-10
又是一年高考季,900多万莘莘学子迈入人生最重要的关卡,随即而来的成绩将深深牵动着这些高考家庭的心。千军乃马过独木桥,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孩子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是否一定意味着前途的黯淡……为民躲避这令人揪心的高考,抑或为了寻求更适合自己孩子的开放式教育,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10.
江丹妮 《社区》2012,(16):41-42
两岁幼儿出国留学?近日,广西南宁市一名两岁半的孩子办理了出国留学——赴新加坡读幼儿园。随着低龄留学风越刮越烈,一些家长已开始考虑将还在读小学甚至更小的孩子送出国门接受教育,不少家长因此放弃了国内的工作,选择陪读。  相似文献   

11.
30年前6月的一天,邓小平关于留学生"要成千上万地派"这句话,将出国留学的大门再次开启。30年,弹指一挥间  相似文献   

12.
留学误区     
晓玛 《21世纪》2001,(2):30-31
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二十多年来,中国人的眼界大开。从打开的国门进来了无数新鲜的思想、先进的技术和新奇的事物;而另一方面,无数的中国人也从大开的国门走向了世界。这其中,出国留学人员构成了一支庞大而重要的队伍。中国经济的发展,为更多的中国人创造了出国留学的物质基础,而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也推动了出国留学人员低龄化趋势的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动更为出国留学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国家的余地。出国留学中介势如雨后春笋;新闻媒体,尤其是代表网络经济的各家网站更是不遗余力为出国留学大造声势。输入“出国留学”,随…  相似文献   

13.
《围城》比喻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城》比喻富有动人的魁力。采集丰富而新奇的喻体,以突出的相似;久巧妙地粘合相比物;喻中有情、喻中有境、喻中有理;形成了特有的通灵美、理趣美、尖刻美等美学特征。这些特色是从比喻的内部组织、表达功能和审美三个不同的但又紧密相联的方面揭示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因私出入境服务中心有限公司新加坡部留学咨询师徐女士认为,有志于出国深造的我国中职毕业生到底应该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国家、学校、专业呢?她感到需要考虑三点因素:1.是否有让自己能够尽快适应的环境,2.是否有尽可能低廉的留学费用,3.是否有与自己学习生活能力相匹配的学校。综合以上三个因素,她认为可以把留学关注的目光放在新加坡上。  相似文献   

15.
凤舞 《百姓生活》2013,(2):42-44
本刊2012年12月号“人间真情”栏目《中国留学生照顾外籍孤寡老人13年》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14年前,19岁的宋扬留学英国伦敦,和一个叫汉斯的孤寡老人结为忘年之交。求学8年后,宋扬学成回国,当他得知孤苦无依的汉斯独自生活有困难。毅然返回英国将汉斯接到中国赡养。鲜为人知的是,2009年10月,宋扬和一个叫曲丽媛的姑娘结了婚。在两人世界里多了一个“外国公公”,曲丽媛是如何面对的?她的婚姻生活美满幸福吗?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论述职业选择中人们的心态,探讨"围城效应"对人们职业生涯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看待这种效应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梁可 《21世纪》2009,(3):14-15
今天出国留学的概念与30年前完全不同,多元化趋势明显,国别的多元化、层次的多元化、形式的灵活多样……每年出国留学人数突破20万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8.
《围城》的比喻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浅谈《围城》的比喻艺术 ,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围城》喻体的广泛性和奇特性展开研究 ,第二部分从比喻方式的多样性谈比喻 ,第三部分谈比喻的特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围城》的成功是多方面的 ,但最独特之处是讽刺艺术。融东西方文化之长 ,《围城》的讽刺艺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冷潮见长 ,二是善于把矛盾的两个方面集中在同一人物的身上 ,使描写对象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三是大量知识性、讽刺性融为一体的比喻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父系文化里,男人垄断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权力,形成了一个以男子为中心的权力场,女性被排斥在权力场之外,功名、富贵、利禄等等对她们来说已是久已逝去的梦想。她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就必须借助男人这个平台来间接操纵权力,以达成分享社会权力的愿望。作者以钱钟书《围城》中女性急迫地追逐男人为个案,分析中国女性在事业上所处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