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前刑法对假释适用的法定条件规定过于严格,不利于发挥假释的刑事政策功能。累犯和重罪犯不应当禁止适用假释,而应当改之以允许适用假释但是规定更为严格的假释条件。应当按照罪犯的种类规定不同的刑期条件限制,而不应一概而论。同时应当建立和完善假释犯危险性评价标准,以符合行刑科学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假释作为现代刑罚的一种适用制度,目前几乎为世界各国的刑法予以规定。我国新刑法对假释作了不同于以往的规定。笔者正是基于这一事实,重点阐述了我国刑法中假释的概念、适用条件、假释的考验与撤销以及假释适用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3.
假释制度符合行刑社会化的潮流和趋势,对实现刑罚的目的来说,它有积极的功能,也有副作用。传统的假释奖励观不利于假释制度应有功效的发挥,要从根本上克服假释的负作用,必须树立假释权利观。 相似文献
4.
张鸿巍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58-62
近现代以来,中外学者、司法实务界对未成年人假释概念、作用;未成年人假释的各项功能、类型;未成年人假释适用对象、条件及依据及未成年人假释专业化等都有比较完备的研究,相应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经对比考察,可知我国未成年人假释司法制度与实务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未成年人假释适用率低,社会预警机制远未健全;未成年人假释部门专业化严重滞后,审查程序过于粗疏等。建议构建双轨制的未成年人假释专门机构;探索和完善假释听证与公示制度;推动未成年人假释社会化及风险预警机制;对假释的检察监督等制度与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周国强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1,23(2):108-112
我国假释的适用率偏低,与法律预期之间存在较大距离,远未发挥其对罪犯的正反馈鼓舞功能及对自由刑缺陷所应起的弥补作用,本文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三大机制的构想,即再犯预测机制、假释动作机制和保护管束机制,以实现假释制度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我国假释制度立法完善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竹怀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5(2):54-59
我国假释适用率极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立法上,假释制度的完善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必要的假释制度;扩大假释的适用对象;将假释的实质条件合并为"确有悔改表现";制定《刑罚执行累进处遇法》,加强对"确有悔改表现"的考察;制定《保护观察法》,尽量减少和避免假释犯"再次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假释适用条件严苛,致使实践中假释率极低,很大程度阻碍了假释再社会化功能的发挥。根据刑罚综合刑论指引,在我国现有假释制度基础之上,扩大假释适用范围,降低无再犯罪危险认定,以及区分减刑、假释适用条件,重构适于我国司法实践的“积极假释”与“消极假释”的双轨制假释制度。从而提高假释适用率,创新罪犯出狱模式,有利于实现罪犯再社会化。而所谓积极假释则主要仍是考察罪犯刑罚期间的积极表现;消极假释则是要求罪犯执行一定刑期后强制假释。 相似文献
8.
邓禾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6):101-107
伴随着环境保护的全球化进程,作为美国国内法的ATCA突破了传统适用范围的限制而被运用于跨国界的居民环境权保护,允许对政府支持的环境退化行为提起诉讼,为实现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环境保护全球化背景下ATCA的扩大适用,在为解决世界环境保护问题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应对全球环境危机,有待于协调各国环境标准以建立国际统一的环境准则和环境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9.
黄佳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4):105-110
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假释适用对象是被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假释,这与刑法规定不一致。立足于假释制度的立法宗旨,从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假释的排除性条款、考验期、立法学等角度对我国的假释制度进行审视,力求从立法和行刑实践中完善现行的假释制度。 相似文献
10.
雷林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69-71,80
从我国假释制度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假释制度应用难的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比照英美法系的假释制度的优点和适用上的诸多成功经验,提出了改革我国假释制度体系的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浅议假释制度的完善——以罪犯权利保护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罪犯权利保护是法治社会的本质要求,保护罪犯权利是实现保卫社会的必要条件.假释作为一种对法院裁判确定行刑期限的改变方式,是罪犯享有的权利而非对其奖励.该权利介入了对罪犯主观改造评判的因素,因而其完善对于罪犯改造及其重新回归社会保障措施之建构有重大意义.罪犯权利保护呼唤犯罪控制与罪犯防治的社会工程化,实现罪犯由监禁状态向社会的良性回归并最终保卫社会. 相似文献
12.
13.
戴雪梅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4):85-87
内隐认知在言语“习得”中不仅具有存在性、普遍性 ,而且同外显认知一样还具有功能上的相对独立性 ;外显认知和内隐认知在认知中相互协同 ,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4.
钱钢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8(4):24-29
从“中”到“中德”的一整套话语,因与上古时代协和万邦、亲睦九族的德治理想相适应,最终从一种政治智慧、政治抉择渐渐演为全社会的真理话语,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一种权力话语。它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双方都有所约束。 相似文献
15.
论语法翻译法的适用性及其存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东波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2-55
近年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语法翻译法的主导地位受到了挑战,但语法翻译法有着其他教学法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法翻译法的内涵及其特征表明,语法翻译法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中国的语言学习环境决定了语法翻译法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陆敏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51-59,68
我国现行的非监禁刑罚制度亟待完善。一方面,在管制刑中可引入社区监管的内容;缓刑的形式町更丰富,放宽其适用条件,扩大其适用后果,以促进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广泛适用;通过假释观念的转变、适用条件的放宽、假释权的重新配置以及假释程序的完善等措施的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假释在实现刑罚目的上的特殊功用。另一方面,还可增新的非监禁刑罚制度,如社区劳动等。 相似文献
17.
曹德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4(5):125-131
围绕修辞学是否属于言语的语言学,语言学界讨论了近半个世纪,迄今分歧依旧。肯定派和否定派的观点都有道理。之所以产生分歧,原因有三:(1)索绪尔《教程》本身不统一、不严密;(2)语言和言语的划分存在多种方案;(3)研究者考虑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