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挖掘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待儒家和谐思想,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创新中,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创新思政课堂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能够净化高校校园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还能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从三个层面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渗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感染力;强化思政课堂实践教育,重点强调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建及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正确引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尽可能地上升为全世界的共同价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助推的原因、条件以及实践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在文化方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现实意义,并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基本前提、重要文化语境和文化动力,提出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以批判继承为基础,来实现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化价值转换,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所凝聚的智慧结晶,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宝藏.它的辉煌成就深深地影响了世界各地,影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能够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通过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进而提出了在高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相融性.它们具有共同的旨归:都是一种"三观"教育,都重视学生的德性涵养和人文素养提升.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激活目前的高校思政课堂,因为课堂上讲授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都有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通过辨析出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质量,这些都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挖掘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发挥民族优秀文化在当代的教育价值,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待儒家和谐思想,要坚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创新中,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校教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中国养老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养老文化是一种建立在血缘道义基础上的崇老文化,包含着中国人独特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流动加快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养老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在解决老年人"照顾"问题时愈来愈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应当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养老文化.  相似文献   

9.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崇德向善的道德追求和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重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教育资源,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素材。本文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及其构建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创造力的精神之源、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时代精神和价值目标所构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繁荣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可以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12.
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英语强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仅仅处在自然接触状态是远远不够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出国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其魅力而言还相去甚远,还有很多因为不了解文化而对中国的误读.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缺失、创新性挖掘以及国人传播意识的欠缺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内因;主要外因则是西方缺乏中国语言和文化常识.对此,为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对内需提高教育尤其是英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国民素质,注重优秀文化的创新性挖掘;对外则需推进多层级的中外交流,以便向世界更好地“说明中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阐发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刚健自强、厚德载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崇尚仁义、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注重整体、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讲究信用、崇尚礼仪等特点.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延续能力、独特的传承体系、独特的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增强民族团结、战胜困难、构建和谐天人关系、建设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把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努力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华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彰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与文化有着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一方面,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并推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又是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表现出其现代价值,华文教育在海外也日益受到重视。这种现象,正是教育与文化的本质联系在海外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深刻反映。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彭显,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华文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而其深刻原因,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表现出其现代价值。一、华文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了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5.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朴素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的精华,是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学习、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都将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除多元化思潮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本文着眼于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探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并提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养成教育相融合的渠道。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传统义利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吴定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创建古代文明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是构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座标和基石。因此,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首当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8.
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从民族传统文化的客观情况入手,正确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坚持以我为主,扬我之长的原则,并努力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承载着厚重历史积淀的家族文化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需要,今天依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助推社会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虽然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历史穿透性,新时代也需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出现了传统家族文化传承主体逐渐缺失、传承过程发生改变的现象,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态势,致使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日趋衰弱。要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应当在遵循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变迁规律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其现代社会价值,让优秀的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成为人们心灵和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理论和实践的要求,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重视民族历史,以本民族文化为主,结合中国特点阐释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以及吸收精华、剔除糟粕的传统文化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并创造性地从六个方面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系统的战略规划。习近平对毛泽东传统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为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