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十力(1885—1968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在熊先生故乡湖北黄州,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北省政协学委会,黄冈地区行署和黄冈县人民政府联合举行了“纪念熊十力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苏联、日本的专家学者,熊先生的生前好友、学生及亲属,共一百多人出席了讨论会。海内外学者济济一堂,缅怀先哲,共研斯文,对熊先生其人其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实事求是的评价。与会学者一致认为,熊先生的一生,是坚持爱国民主、孜孜追求真理的一生。本世纪初,熊先生就投  相似文献   

2.
熊十力先生早年研究西学,后来醉心佛法,“四十岁后,舍佛而学《易》,平生思想变迁,以此番为最大。”易学思想可说是熊先生思想的主干。他指示学人为学的途径是学习西学,涉猎佛学,归本《易》学。熊先生倾其晚年心血撰写哲学著作《乾坤衍》,自称“余之思想,变迁颇繁。惟于儒、佛二家学术,各详其体系,用力尤深。本书(指《乾坤衍》)写于危病之中,而心地坦然、神思弗乱。此为余之衰年定论。”  相似文献   

3.
熊十力先生的思想有一个由佛归儒的过程.依据熊先生晚年著作<存斋随笔>,通过对儒佛两家两个原创概念"昭明"与"无明"的分析,认为熊对儒佛二家思想在学理上的抑扬根基于其形上信念的抉择在佛家以"无明"为人与世之根本特征和儒家以"昭明"为人与世之根本特征的形上信念抉择中,熊先生亲近了后者,疏远了前者.这种相对的亲近与疏远而不是绝对的执着和抛弃根源于宇宙人生证验的二重性,它决定了熊先生学兼儒佛而归于<易>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4.
由武汉大学和台湾东海大学联合举办的“徐复观思想与现代新儒学发展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8月29日至9月2日在武大举行。徐复观先生是湖北省浠水县人,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先后在浠水、武昌、日本求学,30、40年代曾投身军旅,任职政界,后在熊十力先生的教诲和启发下,转向学术研究,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新儒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举办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武汉大学和东海大学,虽然分别位于海峡两岸,但有一个共同点:这两所大学  相似文献   

5.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的开宗大师,其体用论哲学影响海内外。哲学上的本体言语道断。熊十力从切己自反入手,准确地把握住了宇宙大生命之体。他匠心独运,立于传统,却超越先哲;佛家的一切皆空、道家的无何有之乡、西洋的心物二元论等哲学,熊先生则一转为儒家的触处皆真、满街是圣人的体用不二哲学。读熊氏哲学能引发人一种向上的精神力、民族自信心及民族自豪感。哲学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熊十力的哲学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6.
由江苏省文化厅、中国剧协江苏分会、苏州市文化局、苏州市文联共同发起的纪念吴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11月至14日在苏州举行。匡亚明致开幕词,热情赞扬吴梅先生的爱国思想和求实学风,对吴梅在词学和曲学方面的卓越成就作了高度的评价。应邀出席学术讨论会的著名学者任二北、赵景深、吴白匋、万云骏、徐朔方、王守泰等教授,在会上作了发言和学术报告。会议围绕着对吴梅先生  相似文献   

7.
1985年12月新加坡和中国黄州、台湾等地先后举行过熊十力学术讨论会。其中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黄州组织的学术会议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会议结束不久,日本学者高田淳、岛田虔次等人即致信武汉  相似文献   

8.
1985年12月新加坡和中国黄州、台湾等地先后举行过熊十力学术讨论会。其中由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在熊十力故乡黄州组织的学术会议受到了世界各地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在日本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会议结束不久,日本学者高田淳、岛田虔次等人即致信武汉大学教授萧萐父等盛赞会议成功,感谢会议期间出版熊十力论著集,使日本学者首次读到了熊氏早年著作《心书》,并对出版熊十力著作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其后日本学者坂元弘子又在《猫头鹰》、《鄢其山》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黄州会议。在两万余言的《熊十力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熊十力先生通过"广演理论",发掘孔子六经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力图揭示新共和背后的儒法政治传统,从而在政治哲学意义上完成共和革命大业。六十余年后,刘小枫《共和与经纶:熊十力〈论六经〉〈正韩〉辨正》一书出版,对熊十力先生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演绎和发挥,对于我们思考共和政制之心性和形而上学基础多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我校已故校长、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先生逝世十周年,由复旦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及中文系、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上海语文学会联合举办了“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十周年语法,修辞方法论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和港澳的专家、学者共一百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提交给会议的论文有五十多篇。有三十几人在大会和分组会上宣读了论文或作了专题报告。会议集中  相似文献   

11.
最近收到东大图书公司印行的世界哲学家丛书《熊十力》一册,由大陆青年学者景海峰执笔。一口气读完,觉得这是一部高质素的著作,故乐于为之评介。这部书有三个特点:(1)文笔流畅,能够掌握到时代的脉搏;(2)资料丰富;(3)对于熊先生的思想有相当同情和了解。全书共分6章:(1)熊十力与中国现代哲学;(2)“新唯识论”源流探析;(3)近代唯识学复兴的最后归趋;(4)体用观的形而上终结;(5)本体论架构;(6)量论索迹。还有附录3篇:(1)熊十力小传;(2)著作考述;(3)学行年表,外加参考书目.以下再作比较详细的论析。  相似文献   

12.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苏州大学、苏州市政协等单位主办的“顾颉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5月7日至9日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和日本、香港、台湾的专家、学者150人与会。提交论文近90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雷洁琼,全国政协副主席胡绳、钱伟长及江苏省、苏州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兰州大学历史系、江苏省史学会、江苏省社会教育学院北京校友会等单位和个人、群众团体发来了贺电和贺信,现居台湾的钱穆先生的夫人钱胡美琦女士向会议捐款以示纪念。这次学术讨论会对顾颉刚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和方法等问题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现撮  相似文献   

14.
白云黄鹤迎佳宾,六朝名胜忆哲人。一九八五年十月,由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中国语言学会江苏省分会六单位发起的,纪念黄季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先后在武汉和南京两地举行。  相似文献   

15.
熊十力先生反对将“体”“用”截成“两片”,并看到了宇宙发生流行中海沤不二的终极本体,但是熊先生却又将心分为“本心”和“习心”。我们可以追问,若是“体用不二”,“本心”与“习心”何以截分?或者说“本心”和“习心”的关系如何?“境不离识”,可同样“识与境存”,而“识”(习心)本即是“本心”的流行,在新的意义上可以说“境不空”而“识亦不妄”,“本心”即是“习心”,心本无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熊十力先生的"体用不二"的基本思想,先简单介绍熊十力先的生平及走上哲学的独特之路.然后具体分析"体"、"用"的基本含义及"即用即体、即体即用"体用关系,和"翕辟成变"的思想,及其体用观面临的难题.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加深了理解.  相似文献   

17.
白云黄鹤迎佳宾,六朝名胜忆哲人。一九八五年十月,由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训诂学会、中国音韵学会、中国语言学会江苏省分会六单位发起的,纪念黄季刚先生诞生一百周年、逝世五十周年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先后在武汉和南京两地举行。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是我国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8.
××同志: 我这次到西安,参加西安地区召开的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因为有人提出要以鲁迅精神研究鲁迅的响亮口号和号召,我表示完全同意。于是,我想,这要再进一步探寻:究竟什么是鲁迅精神的问题了。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著作,鲁迅先生的学问,是博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继承和发扬鲁迅的革命战斗精神,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我校于十月九日至十一日,在绍兴市举行了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这次学术讨论会是在校党委的领导和关  相似文献   

20.
学派是学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人对社会问题或学术问题有了自己的理解,如果思想足够强大,影响足够广泛,便会形成自己的学派。先秦“九流十家”其实都是一个个不同的学派。即使在一个学派中,因具体观点不同,也会形成一些小的学派。中国人做学问历来重视学派,因为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创立学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学力高超,智慧过人,才能完成这项工作。对大部分人来说,治学的一个有效办法,是找到一位自己心仪的先生,拜其为师。拜师后先生会手把手地传授其治学经验,使自己登堂入室。这些经验都是无价之宝,仅靠个人摸索,除非你是难得的天才,很难体悟得到。现在社会中常有人申明自己发现了某某真理,自视甚高,打倒一切,但学界并不以为然,甚至不屑一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师承,很多连学术的大门尚没有找到。近代以来,台湾、香港还能够讲师承,而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陆的师承则几近中断。可喜的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近年来大陆师承的现象又有所回归。目前时有耳闻的“侯外庐学派”“冯友兰学派”“金冯学派”“张立文学派”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热闹的局面中,我们认为,也应该关注由熊十力先生开创,唐君毅、牟宗三一脉发展的“十力学派”。就中国现代哲学史而言,熊十力先生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人物。熊十力先生重拾本体,阐明道德践行意义的呈现和道德存有意义的呈现,有极高的学理价值。这些思想经过亲炙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先生的发展弘扬,现已成为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有着很强的发展潜力,代表着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 30多年前,郭齐勇先生克服重重困难,首先开辟了熊十力思想的研究,其后研究者不断,如景海峰先生、丁为祥先生,以此为题的学位论文更是难以计数。虽然其中也偶见“熊十力学派”“十力学派”的提法,但这方面的意识似乎还比较弱,“十力学派”这个术语还没有叫响,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为此,特组织一组关于熊十力先生思想研究的文章。第一篇以本体问题为主题,指出熊十力先生重拾本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没有将本体与时空联系起来,又是其明显的不足。第二篇同样讨论心性问题,谈了对于熊十力“致良知”与“格物”关系的理解。第三篇将视角转入政治方面,讨论由康有为到熊十力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这些文章都是在“十力学派”这一视角下展开的,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引起学界对于“十力学派”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