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下,互联网、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等替代性传播渠道的大量出现,给传统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话语实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闻从业者对于自身职业认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急迫感也相伴相生。通过案例研究和话语分析,从新闻事实的叙述活动、新闻记者的角色功能、新闻组织结构和新闻专业机构等四个维度,论证作为阐释社群的新闻从业者的话语合法性和文化权威重构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对当前诸多新闻伦理乱象提出反思性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厘清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公共与参与式新闻的演进过程之基础上,从消解与发展两方面阐释了公共与参与式新闻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影响,指出公共与参与式新闻的发展虽然通过改变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对新闻专业主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但是却在更大程度上推动了新闻专业主义与时俱进的重构过程,并提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重构的设想:客观是核心、真实是生命;独立是追求、自主是基础;良知是底线、人性是灵魂;参与是条件、组织是桥梁。  相似文献   

3.
媒介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而今媒体所有权被集中到越来越少的人手中,为数很少的巨头跨国产业集团正在把世界范围内的媒介机构占为己有。媒介巨头们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内部管理需要,通过网络媒介对新闻和信息传播以及娱乐主流进行控制,对大众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避免因崇拜和模仿西方文化而导致对本土文化的漠视和摒弃,我们应利用电子信息和网络传播等先进工具和手段,在全民范围内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尽早开展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而系统地开设中外文化发展史课程是提高媒介服务质量、摒弃外来糟粕、弘扬和捍卫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消费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有相融合的一面,可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建构,具体体现在新闻消费主义对受众需求的尊重和对客观性原理的促进,同时二者又有相冲突的一面,可理解为前者对后者的消解,具体体现在新闻消费主义对新闻报道制作的影响和对受众的影响.通过制订法律规范媒体的行为和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缓解二者的冲突,找到平衡点,使其在对峙抗争和渗透融合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闻教育与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文化、社会体制和个人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新闻从业者现今并没有形成牢固一致的专业理念,新闻离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还有较远的距离.和新闻专业主义联系甚密的新闻传媒教育虽然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新闻从业人员处获得足够的尊严和较高的评价,目前来看其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贡献也是有限的.因此,在加强新闻教育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新闻从业者对于新闻专业理念的追求,将是新闻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厘清“新闻业”的概念是分析和研究媒介裂变环境下新闻业的前提。“新闻业”包括三个内涵或层面,即新闻行业、新闻职业和新闻专业,前者偏重业务,中者为社会学范畴,后者为思想观念和理想期待。媒介裂变对新闻行业的冲击最大,对新闻职业的影响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对新闻专业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媒介裂变聚合环境下新闻人才的需求以及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专业人员的职业伦理道德作为对从业者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规范和约束,是新闻专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在职业社会学的层面,职业伦理道德属于确认行业范例的内部规范和行业组织的自律。我们通过对各种新闻采写方法的接受程度、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形成因素的重要性评价、对新闻工作者某些行为的认可程度、对采编人员职业追求各要素的重要性评价等四方面不同内容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新闻媒体的从业者正在逐渐形成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但是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8.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学术界引起热议。中国传统传媒语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一套将媒介视为精英式的、垄断的技术,进而构建新闻业专业壁垒的实践性新闻话语体系。在自媒体时代,这一套垄断性话语体系受到了挑战。基于自媒体话语空间实践,将媒介视为一套拥有自身运行方式的逻辑,在中国不断媒介化的社会环境中,面对自媒体结构性“下沉”而重构的新闻业,新闻专业主义已不再是仅属于专业媒体人的规训,因突破了原生新闻专业主义的壁垒,而成为自由表达和公共参与的社会文化,进而成为监督社会的新形态,然而非理性的情绪表达成为新型新闻专业主义的杂质。因此,媒介融合的理念成为政府社会治理的手段和方法,并借此对社会的舆论形成监督和引导。自媒体所创造的新闻生产关系修正了原有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面对社会转型期价值观与群体利益的多样纷呈与巨量对立,关于新闻职业其间作为的思考不断引发持久而激烈的争论.而此时,西方制度化的专业主义被寄予厚望.大量的研究试图发现其对中国新闻实践与改革的有益启示.今天看来,时下确也有汲取专业主义营养大胆前行的业界榜样.深受西方影响的中国新闻业,在历经制度与观念的几度转型与变革之后,能否在当下历史机遇之中构筑自已的专业主义框架,一直引人关注.从党-国视野来看,中国的新闻专业主义难以进化成制度化的独立规约与自治精神,它需要一种结构功能范畴上的有限"替代"与角色转移,现在我们可以将路径转向"公共性"取向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近代媒介与文化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文化传播媒介的发展 ,经历了传教士——维新士大夫——辛亥志士这一文化传播的三级跳过程。大众传播媒介的大众化、世俗化、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使得文化传播从特权阶层解放出来 ,出现了民间化的特点。文本创造者身份的普泛化、传播机制的市场化、文化接受的大众化 ,是前所未有的变革。晚清民初的教育改革、新式学堂的崛起、域外科学和自由主义文化思潮的传播 ,造就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 ,客观上构成了对旧的政治体制和封建文化的强大的批判力量和破坏性因素。伴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 ,白话媒介空前活跃 ,反映了大众化、平民化、社会化的价值取向 ,打破了封建正统文化、精英文化的传统 ,导引和影响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对两国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也不断涌出。本文试图从文化这个角度来透视,分析泰国华人企业中所反映出的中华文化特征,从而达到互相借鉴、加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大学媒介文化的内涵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媒介文化是大学文化在大学师生员工乃至社会中移动、在时间上保存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大学文化传播的载体和主渠道。大学媒介文化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新媒介。印刷媒介容易保存,便于大学师生随时随地翻阅;电子媒介的特点是速度快、时效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场感,亲切感人;新媒介主要包括网络媒介,其特点是传播大学文化具有交互性、速度快、广泛性、开放性。对大学媒介文化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加强高校媒介“把关人”队伍的建设和素质提升,坚持党性原则,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者关系的认识,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高度关注的问题。与资本主义并存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应遵循自力更生与吸收借鉴的原则,既应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世界的贡献,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着悠久的“和合”文化传统,主张“和谐”的同时,更强调“和而不同”,这种观念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且影响深广,其合理成分与现实价值对探索与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实现模式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出身于书香门第、又长期在教会和英法学校学习的湖南作家袁昌英,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一生交汇着欧、亚文化的思潮。从其戏剧作品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再塑造中,我们可以探究出袁昌英是如何把中国与西方文化及文艺相融合,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中国现代话剧。  相似文献   

16.
华夏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 WTO后 ,中国企业将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的影响与塑造意义深远。本文力图在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 ,提出建立对传统文化评价的管理学标准 ,从而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借鉴找到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水平,消弭了东北文化的空间隔离性,使人们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参照域。媒介文化通过改变人们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改变赖以形成传统经验和价值观的文化现实环境,实现了对东北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重构。媒介文化不断赋予东北文化新的内涵,并将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创造融入东北文化的发展中。媒介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和多元化视角,使得它对东北文化的信息化表征,在文化对象选择和文化意义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媒介文化通过东北文化的转型和体系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增强了东北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和中华文化面临的多重挑战,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华文教育的内涵,从多个层面探索以华文教育助推中华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强化和确证中华文化之独特性和生命力的现实可能性,这是中国的大学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把民俗普查和民间文学普查结合起来,规范编纂,加强民族语的翻译,早出示范本,搞好组织和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