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朝太后萧绰是一位卓有才智的女政治家与军事家,宋辽达成澶渊之盟便是她政治才能的突出体现,作为辽朝的统治者,也是主动进攻的一方,她的主动和谈意图对结束辽宋战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澶渊之盟的缔结与萧绰的主观愿望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今人应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来看待澶渊之盟的性质与萧绰在澶渊之盟中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末年,长期受辽朝统治的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国展开了进攻。已经和辽国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金“海上之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金人俘获,辽国宣告覆亡,而在这之后两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徽、钦二帝也成了金人的阶下囚。一个世世代代居住在边陲荒徼的弱小民族,何以能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纵横捭阖,连灭两个大国?清初思想家王船山认为,辽国是以就尽之运,抗金国锐气方张之师,即使宋朝以倾国之力援助辽国,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延续辽朝国祚,更不能阻遏金人南下,  相似文献   

3.
北宋、辽朝灭亡后,西夏与金朝关系密切。夏金初期的交往是明争暗斗,在一系列事件中,矛盾激化。后基于国内的改革与发展,夏金关系有所改善,使臣往来频繁。夏金关系友好的同时,还出现过三次破裂,导致两败俱伤,终被蒙古所灭。  相似文献   

4.
藏文史书中多把"达磨灭法"归结为吐蕃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故形象地描述了达磨赞普的灭法行为,使其成为历史的罪人。但是,经过对敦煌藏文文献与藏汉文献史料的互补分析,发现欧松赞并非达磨之子,拉龙·贝吉多杰亦不具备弑杀达磨赞普的客观条件,而且达磨赞普虔信佛法、修持佛法,并且著书立说。据此,笔者认为"达磨灭法"之说,很可能是欧松赞后裔所杜撰,不能用来分析和判断导致吐蕃王朝灭亡之根源的史料依据。事实上,吐蕃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吐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即达磨赞普与其侄欧松赞的政权之争。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9,(6)
辽朝文献系统多将契丹开国年代记作公元907年,与史实严重抵牾,但关于这一政治时间的历史叙述却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非史官疏忽致误,而属刻意为之。事实上,契丹官方史书中曾出现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开国年代书写:《辽史·太祖纪》有关"君基太一神数见"的记载实乃神册元年(916)建国前夜阿保机周边汉人谋臣所制造的祥瑞谣言,反映出当时历史的原貌;而我们通常所见其他记载则经过了后世史官的全面改写,本来清晰明确的开国年代遭到了彻底的涂抹和覆盖,这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相关改写工作当完成于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所修之实录,将太祖即皇帝位的时间提前至唐朝灭亡之年,是当时重构契丹开国史乃至整个建国前史的重要环节,体现出辽朝后期对于政权合法性、正统性的强烈诉求。透过这一典型个案,我们尝试从动态、生成的角度对历史书写中的政治时间作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6.
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辽朝历史的研究,因局限于汉字资料.以契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辽朝历史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契丹文的墓志不断被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契丹文的解读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也期待着契丹文解读方面的进展能早日用来解决研究辽史的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7.
西辽时期中亚契丹人的经济生活贾丛江西辽王朝(1124-1211年),又称哈刺契丹,是中亚、西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辽朝灭亡以后,辽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经过十余年的征战。以首都巴拉沙衮(又称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为中心,在东起土...  相似文献   

8.
耶律倍在辽朝早期的政权历史中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耶律倍力主尊儒说明他是一位很有政治眼光的契丹贵族.在辽朝政权对渤海国的征服与统治中,耶律倍是成功者.对耶律倍“让国”一事,则要从其一生在主流上和本质上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所为,还是逆历史发展而动,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辽朝是由契丹族建立的一个封建皇朝,历时二百余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疆域最广时“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将辽阔的中国北疆之地统一起来的少数民族皇朝。辽朝的统治者为适应其统治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魏志江  潘清 《学术月刊》2023,(12):160-172
从东部欧亚区域史的视角,研究契丹族建立的辽朝与宋、西夏和高丽以及西域地区高昌回鹘,东、西喀喇汗王朝,伽色尼王朝等权力结构关系的变化,显示了辽朝世界秩序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这种以辽朝为主导的东部欧亚政治、经济的制度规范以及社会性文化的认同,与费正清教授的东亚“朝贡体系”理论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体现了辽朝建构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即以辽朝为世界秩序中心、以宗藩关系为基础、交邻体制并存的多元复合型的东部欧亚世界秩序。辽朝与宋朝、西夏和高丽以及内亚诸王朝的关系,即辽朝视野下所建构的世界秩序,也体现了包括辽朝在内的以多元一体为格局的中华民族对于塑造东部欧亚区域历史文明形态和推动世界秩序进程的能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鲜卑族裔府州折氏在政治上的崛起,与五代中原王朝和契丹族的政治、军事斗争紧密相连.正是在辽朝的军事高压之下,折氏迅速成长为一支藩镇力量,并依托中原王朝的支持,继续抗辽守边.折氏与辽的多次军事冲突,其性质既夹杂着北宋王朝与辽王朝(辽与北宋)征服与反征服的影子,也有折氏为保护所辖党项部族、保境安民的努力和责任.总体看,府州并不在宋辽冲突的主战场上,而自澶渊之盟后,折氏与辽王朝的西南面招讨司从此再没有大动干戈.  相似文献   

12.
杨莉  杨慧芳 《学术探索》2002,4(3):105-108
从 1 0世纪初至 1 2世纪 2 0年代 ,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辽政权经历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发展阶段 ,但辽朝封建化道路曲折复杂 ,本文依据当时史事 ,围绕辽朝前期的政争 ,探讨辽朝封建化进程。阿保机死后 ,皇位继承权问题是辽朝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围绕皇位继承而展开的不同集团和不同派系的斗争 ,虽然与辽朝历史上形成的家族世选制有密切关系 ,但其深层的原因乃是封建制与奴隶制的深刻矛盾所导致。因此 ,对辽朝前期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些问题 ,有必要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3.
奚人萧裕与海陵王的关系——兼释复辟辽朝活动的失败王淑英奚族萧裕是海陵王身边的重要人物,对该帝王的影响时间较长而且深刻。二者结成“生死与共”的关系。其关系的产生发展及后来萧裕复辟辽朝的活动,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段历史某些变化之大端。对此,学术界始终没有专...  相似文献   

14.
从公元4世纪至10世纪,在东北亚地区相继发生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的历史事件.日本则趁机插手朝鲜半岛事务,武装干涉,造成东北亚的动荡,妄图改变东北亚政治格局.高句丽引狼入室,未能挽救自身灭亡.渤海初期与唐王朝发生矛盾,曾"结援"日本,但在唐玄宗的政治对话之下,很快得到化解.终渤海之世,渤海与日本一直存在"国书之争"--日本把高句丽、渤海视为朝贡国,渤海始终不接受,不承认.高句丽、渤海"结援"日本和日本趁机称霸东北亚,给予我们很多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宋金富平之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平之战为宋金战争重要战役,今作介绍于下。 北宋初至宋真宗时,因长期抵禦辽军,“河北最号劲兵之处”。澶渊之盟后,宋辽长期和平相处,而宋与西夏却时战时和,在长期战争坏境中,陕西各路取代河北东、西路,成为精兵的集中地,至北宋末,人称“独西兵可用”。宋军的马匹,也主要仰仗于陕西与沿边少数民族的贸易。宋徽宗任用宦官童贯主持陕西军务,“握兵二十年,权倾一时”,无论是征辽或镇压方腊,都是动用童贯所率的陕西军。金军攻击北宋时,“陕右诸路兵亦无几,种师道将兵入援,止得万五千而已”。但陕西军救援开封,也迫使金二太子斡离不暂时退师。此后,陕西军在两次救援太原的战斗中损折殆尽,太原陷落,北宋灭亡遂成定局。  相似文献   

16.
郑继猛 《人文杂志》2008,(1):139-141
"德士"是宋徽宗宣和元年时诏令佛教徒使用的专门名称.本文应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用史的材料论证"德士"和宋徽宗、林灵素、佛教徒之间的关系;再分析了饶节<改德士颂>组诗的内容.由此论证佛教在徽宗朝受到严重打击的事实,同时指出了宋徽宗时期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社会政治原因.文章发掘了饶节<改德士颂>写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心态,以及诗作所传达的佛法"不二法门".这是南北宋期间,一组典型的反应现实社会情态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澶渊之盟”是辽、宋关系史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王继忠始终以牵线人的身份置身于两朝之间。他努力调停 ,积极奔走 ,耐心劝说 ,认真牵线 ,终于促成盟约。对于他的个人作用 ,从澶渊之盟的积极意义来说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晋阳学刊》2008,(5):83-87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北宋政府公布了一份据说是杜太后生前签订的盟约,根据这份被称作“金匮之盟”文件,宋太宗继承其兄赵匡胤的皇位是完全合法的。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一直受到人们的怀疑,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几位著名的宋史专家认为“金匮之盟”是伪造的,这种宋史学界的主流看法,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受到有力的反驳。但检讨这些新出现的研究成果,发现尚有商榷空间。经过几代学人的研究探索,人们对“金匮之盟”的相关政治文化背景的认识逐渐深入。“金匮之盟”真伪之争的学术讨论,也会促使学界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白沟在中国历史上出名,与宋辽关系密不可分。一百多年的宋辽双边贸易开启了白沟的商贸传统,"两属地"的特殊地位使白沟成为宋朝君臣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白沟驿是接待辽朝使节的第一站,白沟还是宋朝向辽朝交割岁币的地点;不少宋代名人也因此来到白沟,并以诗文的形成传播了白沟的名字。在宋辽关系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使得白沟声名鹊起。当代白沟人有条件,也有义务将白沟的宋辽历史文化遗产加以开发。  相似文献   

20.
田杨群 《兰州学刊》2007,1(8):22-2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对由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行理论论证而得出的科学结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私有制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决定了其历史命运必然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